古典書城
「最受歡迎的古典文化公號 最具人氣的古典文化社群 」
國學經典 | 古典文學 | 詩詞歌賦 | 歷史趣聞 | 風俗禮儀
思美人兮,攬涕而佇眙。
——屈原·楚辭·九章《思美人》
最近被《思美人》的吐槽聲刷屏,這部劇定位是“歷史人物傳記”,以屈原為主線,講述了其傳奇跌宕的人生以及瑰麗唯美的愛情故事。
可一經播出,大家才發現原來是一部瑪麗蘇、杰克蘇合體的“尷尬劇”↓↓↓
史上造型最浮夸、性格最傲嬌、言行很輕佻的屈原↓↓↓
出身卑賤,誤會多多,相愛不能的女主 ↓↓↓
等等…吹簫好像是用的是...下巴↓↓↓
違背地心引力的古偶爛俗套路↓↓↓
毫無邏輯無處不在的鼓風機↓↓↓
明明發生在戰國時期的祭祀大典,硬是用電腦特效做成了瑪雅金字塔同款↓↓↓
完璧歸趙?在我地盤就得“完璧歸楚”↓↓↓
再加上自動磨皮一百遍加阿寶色濾鏡下的畫面↓↓↓
阿寶色濾鏡下屈原和楚懷王嘴唇都發紫
傳說中的“邪術”——韓式半永久與歐式大雙眼皮↓↓↓
▼
講真,看到把戰國時代的故事拍成玄幻劇,把屈原如此偉大而有情懷大義的歷史人物演成忙著戀愛兼具傻白甜與杰克蘇氣息的男主,古典君是拒絕的!
再說像屈原這種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就算談起戀愛,追求方法斷不會如劇中一般惡俗!
但是,本著為粉絲服務的精神,加上大家后臺留言對劇中一些先秦文化的質疑,古典君還是忍著看了幾眼……
扒了下網上的吐槽帖,除了槽點多到無力吐槽的劇情外,大都集中在“服飾過于艷麗、撞色又拼接”、“楚王為啥自稱不谷”、“屈原還活著竟然就過端午節”之類。
古典君認為,這大概是源于大多數人對先秦文化的誤解。
所以今天,咱們就理一理《思美人》中,還有沒有一些看著是槽點,實則還有據可尋的文化知識點,也算對得起被辣過的眼了。(PS:由于此劇槽點實在太多,而篇幅又有限,所以古典君只挑幾個大家爭議比較大的點來說)
丨“紅采兮骍衣,翠縹兮為裳”丨
《思美人》的服飾最大的槽點莫過于色彩太艷麗,亮度高到不自然。
而我們印象中的古代服飾,大都是色彩灰暗,色調單一,就像博物館墻上掛著的那些文物那樣,可那都是上千年的老物件兒,誰家的衣服放上一千年能不掉色兒呢?
雖然高亮的配色確實是設計師的鍋,但事實上,先秦時期色彩一點也不單調,鮮艷程度或許不如今日,但豐富程度差別絕沒有想象中的大,比如前段登上熱搜的剛出土的兵馬俑,配色就很是大膽↓↓↓
只不過那時的染料多是植物性染料或礦石顏料,沒有劇中化學染料的廉價感。
如果想對傳統工藝的色彩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那么唐卡是一個比較方便的例子,因為它目前仍然采用傳統的礦石顏料加工技術。
先秦時的禮制已經建立了一整套應對節氣、國禮、戰爭、朝堂的祭祀體系。其中,在不同的時節,天子與諸侯都要穿著相應顏色的禮服舉行祭祀活動。
《禮記.月令》篇與《呂氏春秋》都記載——
“仲春之月……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
“季春之月……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
“孟夏之月……乘朱駱,駕赤輅,載赤旂,衣赤衣,服赤玉”。
“仲夏之月……乘朱輅,駕赤輅,載赤旂,衣朱衣,服赤玉”。
“季夏之月……乘朱格,駕赤輅,載赤旂,衣朱衣,服赤玉”。
“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駕黃駟,載黃旂,衣黃衣,服黃玉”。
“孟秋之月……駕白輅,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
“仲秋之月……駕白輅,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
“季秋之月……駕白輅,載白旂,衣白衣,服白玉”。
“孟冬之月……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旂,衣黑衣,服玄玉”。
“仲冬之月……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旂,衣黑衣,服玄玉”。
設計師對于五色中青色的誤解
從地域上來區分,戰國七雄對于顏色的偏好上也各有不同。以秦楚為例——
秦國尚黑。《漢書律歷志》中記載:
“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因此秦人就將黑色作為自己的代表色。
楚俗尚赤,據《墨子·公孟篇》所載:
“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
“絳衣博袍”就是深紅色的寬袖大袍。
連楚懷王這樣的一國之君,其朝服也不因循守舊,而是標新立異。
這種喜好不光是反映在著裝上,也滲透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劇中的秦皇宮,就是以黑白配為主色調,而楚皇宮,則出現了大量紅色調,這些也都沒毛病。
但是!!劇中秦王竟然直接把大紅外袍穿來上朝…
還有楚王宮這個綠色的地板又是什么鬼?劇中的楚國畫面實在鮮艷亮麗的過頭了,雖說楚人是喜歡艷麗的色彩,可是這樣熒光爆發般的強還原,也真是過分!
丨“衣作繡,錦為沿”丨
雖然楚服的基本形制與華夏服制同出一源,但以追求和穿著“奇裝異服”名聞于春秋戰國的楚國,“高冠”、“麗飾”就是它的特色。
比如令各路網友大呼難以接受,黃白藍黑各色系混搭在一起的這件奇葩服飾↓↓↓
事實上,屈原所穿的這件“百家衣”還是有些來源的,這種衣服學名統稱為“偏衣”,指的是兩種以上顏色合成的衣服。
《史記·晉世家》記載:“太子帥師,公衣偏衣。”劉宋裴駰集解:“偏裻之衣。偏,異色,駁不純,裻在中,左右異,故曰偏衣。”
《禮記?玉藻》記載:“衣正色, 裳間色, 偏衣, 謂間色不正之衣。”
這種衣服在中原地區曾被視為不合法度的奇裝異服,可在南方楚地,禮制方面禁忌較少,這種多彩的偏衣在楚國時曾一度流行↓↓↓
《楚辭·九章·涉江》記載:“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這里的奇服即是指偏衣。
屈原自己的表述,再結合出土文物我們可以看出,偏衣不僅僅是屈原一個人的專利,簡直可以算得上是那個年代的潮牌了。
由此也可見古代的服裝設計師在“拼接”和“撞色”的設計理念上,絲毫不輸于今天的高定大牌啊!
至于那個條紋的領口,還有出土的實物為證↓↓↓
再來看看這件讓人想起馬賽克的衣服↓↓↓
其實楚國早早就有了幾何紋樣的服飾圖案
大菱形
小菱形
十字菱形
塔形紋
馬王堆出土的方棋紋繡
只不過這些幾何圖案多用在衣服的邊緣。
《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晉國隨武子稱楚國“君子小人有服章”。“服章”指的是衣服的紋飾。楚國朝野上下,無論貴賤,皆有在服裝上多飾花紋的風俗。
還是之前那張楚懷王的圖↓↓↓
衣服上使用的龍紋,線條修長流暢,很得戰國時期楚國龍紋的精髓。不過龍首龍爪部分還是借用了明清龍紋的特征。
總之呢,劇中圖樣風格上參考了歷史,設計風格卻加入了設計師太多的理所當然,所以才會變得不倫不類!
丨那時端午節,和屈原真沒關系丨
劇中屈原準備去參加楚國的端午祭祀
屈原途中觀看端午節百戲
一般來說,我們感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而《思美人》則在第一集就出現了端午節,所以也引來了不少網友的吐槽。
其實,這點劇方一點毛病沒有。據考證,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端午節了。端午節的來源甚至與屈原沒有任何關系。
只不過在屈原投江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端午節這一天以種種方式表達哀思,端午節才得到了進一步發揚。
丨“不谷”與“姓屈”丨
先來解釋一下這個“不谷”:
不谷,又作“不榖”,“不榖”的本意是不結果實。水稻不灌漿就不會有稻米產生,這個叫“不榖”、“不谷”。對人來說,就是沒有子女,叫“不榖”、“不谷”。
《老子》記載:“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
“不谷”這個詞是古代王侯用來自警、自謙的自稱,所以楚王稱自己為“不谷”是沒有毛病的,具體歷史上楚王是不是稱自己為“不谷”,并沒有相關史料記載,我們也不得而知。
不過“不谷”只能用于王侯自謙,別人可是不能亂叫的哦。
再來看屈原的姓氏問題——
有人說春秋戰國時期姓和氏是有區別的,那么,屈原當時能否叫“屈原”呢?
司馬遷曾在《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字靈均,楚之同姓者也。”
楚國王室為羋姓熊氏,羋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后,和楚懷王熊槐為本家。
春秋時期,楚武王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因為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于是稱他為“屈瑕”。
由此,楚王為羋姓熊氏,屈氏就成為了熊氏的一個支氏。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但是,屈原真的不信屈啊!
丨屈原還當過縣官?丨
楚人尚武,骨子里有種不肯輸的性格,即使在強大的周王朝面前,楚國就是不服周。
后來這一風氣遺留了下來,形成湖北武漢人的口頭禪,在遇到不服氣和不甘心的時候,習慣會說一句:”老子就是不服周!“
所以,這也養成了屈原不畏強權,不妥協不退讓的勇士之心。
可《思美人》中,屈原去當縣尹了,歷史上真的是這樣嗎?
楚國不服周,所以官制方面也自己搞了一套,比周國還復雜。
楚國的官職大致可分為令尹、司馬、莫敖、太傅、國老、延理、左徒、三閭大夫、司徒、郎中、縣尹、宮廄尹、工尹、郎尹。
所以,縣尹只是一個低級的小官。
歷史上的屈原曾任楚懷王左徒,可代表楚王處理內外事務。
后來,屈原因勸諫楚懷王而被貶為三閭大夫,主持宗廟祭祀,兼管王族子弟教育。
至始至終,史料中都未有屈原曾做縣尹的記載,所以,屈原應該是沒有做過縣尹的。
劇中可能只是因劇情需要,編劇便強制的讓屈原過了一把“縣長癮”…
丨《山鬼》與莫愁女丨
《思美人》中的莫愁女和《山鬼》的傳說引起了不少人的爭論。
首先“莫愁女”在歷史中是真實存在的。
莫愁女,姓盧,名莫愁,善歌謠,先歌舞于民間,后如楚王宮中,歷盡磨難,最后又回到了民間。
劇中莫愁女造型
傳說莫愁女曾得屈原、宋玉的指導幫助,翻古傳高曲,融楚辭樂聲,繼大師劉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典《陽春白雪》的合樂入歌傳唱。
《陽春白雪》正是楚國最流行的歌曲。
劇中山鬼造型
而《山鬼》是《楚辭·九歌》篇名。
關于山鬼的身份,漢族民間有多種傳說,女神,精怪,山神等。
而還有一些說法認為山鬼就是巫山神女。
郭沫若《屈原賦今譯》譯“采三秀兮於山間”一句為“巫山采靈芝”,并注云:“於山即巫山,詩中寫其外貌“既含睇兮又宜笑”與巫山神女同是女性,山鬼與巫山神女形象都是十分動人而多情的。
在劇中,導演將虛構與歷史結合,山鬼便成為了莫愁女的另一重身份。
丨歷史上的楚王是昏君嗎?丨
在不少人的理解中,楚懷王是個昏君,但是《思美人》的呈現卻并非如此。
其實,對楚懷王持有昏庸的看法,大多數人都是偏頗的,因為歷史中的楚懷王并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昏君。
楚懷王執政期間,曾恢復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調整楚國矛盾重重的各種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抑制楚國的貴族集團的利益。
他還曾北伐魏國,攻城奪地;東滅越國,拓境江東;合縱攻秦之時,他更被推為合縱長。
另外,從屈原的角度來看,屈原內心對美君美政的追求是極致的。這樣一位千古詩人,如此擁戴楚懷王,肯定也是因為楚懷王有過人之處。
但是,楚懷王雖“不庸”,卻時常“昏”。
屈原的“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說的就是這一點。
歷史上的楚懷王,在中后期誤信秦說客張儀,毀壞齊、楚聯盟,先后敗于秦、齊,失去漢中等地;對內誤用佞臣,致使國事日非。
后入秦被扣,拒絕割地,大義殉國,保住了晚節。
一個保住了晚節大義的君王,后世的評價應該更加公允,只是為了襯托屈原偉大的形象,所以后世將楚懷王定義成為了一名昏君。
譚嗣同先生曾寫詩“武關七絕”——
橫空絕磴曉青蒼,楚水秦山古戰場。
我亦湘中舊詞客,忍聽父老說懷王。
譚嗣同觸景生情,撫今追昔,通過詩句表現了對楚懷王的真摯惋惜之情。
所以,看完以上這些是不是發現
原來劇有些片段還是尊重歷史的
只是對于一部歷史劇而言
尊重歷史并不只是從幾個片段做起
而應從劇情細節與歷史人物塑造著手
總言之,《思美人》雖然是部雷劇
但劇中多少也能讓人們
領略一點楚地文化的燦爛
最重要的是,通過這部劇
可以激發大家對古代文化的探索之心
這大概就是《思美人》唯一的存在意義
※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評論
責任編輯 | 明若清溪
?其它公眾號如轉載,請回復「轉載」查看相關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