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華光
圖片 / 網絡(侵刪)
中國改革始于農村。
由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社員捺手印、訂協議、暗中抱團、包產到戶,揭開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序幕。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業到各行各業,逐步推開,改革產生了巨大動力,給經濟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1978年,我從溧水縣宣傳部機關調任該縣晶橋鄉(原為新橋公社)黨委書記。
該鄉黨政班子中有學政治理論、農業技術、和工程設計三位本科大學生,這在當時當地絕無僅有的。晶橋鄉地處偏僻,半山半圩,易澇易旱,交通不便,經濟十分落后。我一上任就面臨需要當機作出決策的改革形勢。
溧水縣與安徽省相鄰,小崗村包產到戶的做法很快傳來,晶橋鄉的農戶紛紛仿效,相繼推行。首先在我蹲點的行政村的幾個生產小組自行試行。剛開始,誰也吃不準這一做法靈不靈,但實行后的效果確出人意料的好,對此我默認支持。
對在晶橋鄉出現包產到戶的做法,從鄉黨政領導成員到村組干部認識不統一,持觀望、懷疑、反對的為多數。連周邊鄉鎮的同志也冷眼相看,仍堅持“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體制,不為晶橋之舉所動。
當時,有相當一部干部認為: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田地耕牛農具分了,集體經濟垮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大型農機水利設施管理使用就難了。對此,縣委領導一度派員來我鄉進行專題調查,要求立即停止糾正家庭聯產承包這一做法。
我感到了很大壓力,但是沒有馬上采取停止糾正的做法,仍然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一心想通過群眾改革實踐來驗證聯產承包創新做法的正確與否。
1979年夏收,見證了包產到戶的明顯成效。先行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村組農戶喜獲豐收,車載人擔,排著長長的隊伍到鄉糧站交售麥子和油菜籽。他們首先嘗到了“交齊國家、留足集體后,剩余全是自家的”那份喜悅。
我們趁勢而行,做有針對性的思想統一工作。先是在鄉黨政領導班子內,后組織鄉三級干部,集中學習領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聯系農村改革實踐,解放思想,統一認識,放大膽子,推動改革。
我運用在大學學到的政治理論專業知識,聯系農村現實,講生產關系要適應促進生產力發展,“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體制尚不能適應推動農村生產力較好發展,聯產承包、統分結合雙層經營能將農村生產力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及其主動性、積極性最充分地調動起來。
我聯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增產增收的效果,證明它是“交齊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余全是自已的”這一正確處理國家、集體與個人三者關系又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改革舉措。
我聯系家庭聯產承包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講它不僅僅是分田分地到農民,而是落實責任到農戶,同時農村基層干部要做好統的工作,逐步完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機制,改變干部過去習慣派工、組織大呼隆生產為抓好為一家一戶提供統一經營的保障服務。
學習和實踐促進了農村基層干部的思想解放,促進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鄉健康有序的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鄉黨委鄉政府全體領導成員和所有機關干部分工負責落實責任,認真做好鄉村水利建設和管護工作,積極爭取縣里的水利項目資金支持,建成了當時全縣最大容量的圩區機電排灌站,並組織全鄉民工參與溧水縣扎根長江、一級高程提水、能供三個鄉田地用水的晶橋秋湖電灌站。
上述兩項水利工程建成使用,確保了我鄉圩區和山區承包農戶責任田的旱澇豐收。為滿足農民對肥料的需求,我鄉在擴建硫酸廠的基礎上,建成了過磷酸鈣磷肥廠。施用該磷肥能使稻麥和油菜作物增產15%到20%,深受農戶歡迎。
此外,鄉政府大力興辦了制衣、制鞋等勞務密集型企業,加上述兩個廠的用工,大大拓寬了農民就地轉移就業和致富門路,也增強了鄉政府的可用財力。我鄉在全縣首開先例,撥專款給行政村定補干部發工資津貼和退休后的生活補貼,有效地穩定了農村最基層干部隊伍,增強了他們服務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責任心。
到了1979年年底,晶橋鄉普遍推廣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秋季獲得了有史以來未有的好收成。秋收后,在鎮江地區(當時溧水縣尚未劃入南京市)召開的三級干部大會上,我代表溧水縣發言,介紹了先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做法和體會,與會代表深受觸動和啟發。
時隔四十年,回想起農村改革,仍然覺得怦然心動、振奮不己、真切難忘。
1983年3月,溧水縣被劃入南京市,1984年我也被調入南京市委宣傳部任副部長,我雖不從事農村工作,但對農村改革這一幕難以忘懷。家庭聯產承包極大地調動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同樣的天,同樣的地,同樣的人,但糧油產量就是有著天壤之別。農村改革,成了中國全面改革開放事業的先導和開拓者,功不可沒。但最重要的還首先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縱有這樣那樣的理由,這樣那樣的困難,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改革才能民富國強,事業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