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王官集鎮苗圩村,老電影放映員劉永強正在使用80年代生產的放映機,放映著黑白電影《過年》。墻上若隱若現的電影畫面,讓人感覺時光仿佛回到了40年前。1970年出生的劉永強,從小就是一個電影迷,在他印象中,改革開放初期,電影放映是當時男女老少最期待的一件事。
198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永強來到王官集鎮電影放映隊,做了一名電影放映員。那時候電影院里用的電影放映機還是膠片機,需要人工裝載膠片,還得時刻看著機器。一部電影使用的膠卷,就有30斤重。
劉永強介紹,當時留下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這些黑白電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到了90年代初期,科技的發展使得彩色膠片普及,大家看到的電影也變多了,《霍元甲》、《少林寺》、《上海灘》,一些武打、言情、喜劇電影都出來了。
2000年之后,電影院里面的膠片機大批被淘汰,加之電視的普及,來電影院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像劉永強一樣的電影放映員,離開了放映隊。而劉永強卻始終難舍膠片電影的情結,他出錢買下了當時淘汰下來的膠卷放映機,開車到各地去放電影。2007年,宿遷陸續開展各種送電影下鄉活動,一些老的電影放映員,又開始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不過,現在的放映設備早已更新換代,使用數字放映機,體積小、容量大、畫面清晰。
劉永強說,看到老百姓看了電影非常高興,他也感到作為一個放映員的價值和自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11月8日江蘇公共新聞頻道12點檔《新聞空間站》欄目。
近日,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的文物庫房,記者看到了兒時記憶中的電影膠片。膠片一排排躺在那里,迎面撲來的,是舊時光的味道,仿佛帶著童年的美好,向我們訴說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
2015年被發現和保護的3萬多部電影老膠片,足以填補我市在這一領域的空白,對于電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也是極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無心栽柳 填補領域空白
2015年5月份,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在進行可移動文物普查過程中,意外地在原聊城地區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瀕臨倒塌的庫房中,發現了一批數量可觀的老電影膠片。
經過初步清點查核,這批老電影膠片數量達3萬多部,年代最久遠的可至上世紀四十年代之前,不僅在數量上超過了預期,更是在內容上涉及了各個領域,包括我們熟知的故事片、喜劇片、戲劇片、動畫片、科技片,甚至還有一些珍貴的新聞紀錄片、新聞簡報、科技簡報、工農業科技簡報、衛生醫療簡報等。更為欣喜的是,還有很多與文物、古建筑、古樹相關的專業影像,這對相關方面的文化研究具有重大的專業價值。
《小二黑結婚》《一江春水向東流》《馬路天使》《地道戰》《張君秋選段》,還有一些具有珍貴歷史研究價值的作品;8.75mm、16mm、32mm,黑白的、彩色的、寬銀幕、遮幅寬銀幕、普通銀幕……赫然就是時代進步與變遷的有力見證。
所有的一切都讓人感到驚喜和震撼,這些膠片的發現,足以填補該館和我市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修復保護 致力文化繼承
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后續的整理中,也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電影膠片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定的損壞:不同程度的褪色、撕裂、劃傷、畫面剝落、臟點等。此外,由于存放時間較長,存放條件的限制,這些膠片特別容易風化、自燃、板結。這些現狀給運河文化博物館的工作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通過多方努力,該館委托國家專業機構編制了預防性保護方案,上報國家文物局,建設了嶄新的標準庫房。同時,還聘請了我市原電影公司從事電影放映和影片的維修保養工作的4名老員工。
專業維保人士的加入,給膠片的保護帶來了希望,但4個人面對3萬多部電影膠片,壓力毋庸置疑。一部電影往往就有好幾本,上集下集,一段二段,先歸類整理入盒,聲帶、齒孔斷裂的逐個接上,除塵,打蠟,試看,再裝檢入盒。這些在我們看來相當縝密繁瑣的工作,卻只是最基礎的維保工作。
原聊城地區電影放映公司經理賈建忠指著對面的影片修復員對記者說:“他前段時間剛從醫院回來,肩周炎,我們幾個全都有這個病。”
沒有專項資金,條件簡陋。庫房里環境潮濕陰冷,老舊的線路甚至帶不起一臺空調。偌大的屋子,4個人只靠一個電暖氣片取暖。“我們克服克服,能為咱們后代留下點什么也值了。現在民間也有收的,據說價格還很高,但我們堅決不賣,這都是國家的。”他表情堅定地說。
電影膠片中含有甲醛、丙酮等有毒氣體,長期接觸對健康有一定影響,但是這些在他們眼里都不算什么。他們曾是最普通的公司員工,如今是幾個不再年輕的退休工人,可是骨子里對于電影的熱愛、對于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卻又那么根深蒂固,如同流淌在身體里的血液。
時代發展 浸潤情感熱度
賈建忠告訴記者,負責電影播放的是他老伴兒,現在全市會放映膠片電影的也沒有幾人了。膠片電影陪伴了他們半生的時光,讓他們相識、相愛、相守,膠片電影見證著他們從意氣風發到老年遲暮,他們也眼看著膠片電影從風靡一時到無人問津。
在很多人的童年回憶里,最開心的事就是看電影。街頭巷尾,在空闊敞亮的地方拉一塊幕布,大家搬著凳子依次坐定,伴隨著放映機劃過膠片的聲音,從電影中了解大千世界。在那個信息匱乏的年代,膠片電影充實著群眾的生活,更豐富著我們貧瘠的精神世界。后來,科技不斷進步,數字電影、3D電影、4D電影不斷推陳出新,膠片電影漸漸退出人們的生活。
再看這一本本膠片帶,似乎都帶著情感的熱度了。不知道這個浩大的修復工程什么時候才能結束,畢竟困難還有很多。但敢肯定的是,它們不該只存在于記憶中,因為那是幾代電影人的心血,幾代觀影人的記憶和電影文化的傳承,總有一天,它們還會與世人見面,或許在專題博物館里,又或許是在街邊巷尾又重新拉起的一塊幕布上……(記者 賈新偉 通訊員 朱 珠)
?
?
?
?
?光影變化見證40年時代變遷
??
從黑白到彩色,
從膠片到數字,
從露天到室內……
改革開放的市場化進程,推動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與壯大。電影用獨特的影像表達,記錄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人們生活、社會發展的變化。
戳視頻,
看電影40年的發展歷程
↓↓↓
改革開放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影為每一個變化留下生動的剪影,留下一條穿越時空的光影隧道。
看電影是人們
文化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十年來,
人們看電影的方式
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不斷變化。
放映技術:從膠片到數字
65歲的喬素蘭是襄陽市銀聲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總經理。1974年開始進入電影行業,從最開始的技術工作人員到現在的總經理,喬素蘭已經在電影行業里工作了44年。
喬素蘭介紹,她剛進入電影行業的時候,當時襄陽的電影市場在湖北省內還不錯,按城市院線的票房收入來排名,襄陽在省內排第三,僅次于武漢、荊州。
資料圖片
上個世紀80年代,電影放映方式和現在截然不同,當時電影都是用膠片放映,電影院之間實行“跑片”的模式,跑片員需要在幾個影院之間來回跑片,一個影院放映完電影之后,再將膠片送到下一個電影院,膠片在幾個影院之間傳遞使用。那個年代,不同電影院的觀眾同時觀看一部影片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種“跑片”的模式對放映員也是極大的考驗,需要不停地切換膠片,非常耗體力,同時,膠片放映次數多了之后會有劃痕,放映效果也不佳。
放映室的環境更是簡陋,一到夏天,整個放映室內溫度非常高,放映員常常熱得滿頭大汗,唯一的電扇不是對著人吹,而是對著機器吹,給機器散熱降溫。
盡管工作環境比較惡劣,放映員對工作卻非常負責,有的影片到晚上12點才放完,放映員就在放映室里守到12點,影片結束后才回家。
網絡圖片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
2010年,
一部名為《阿凡達》的影片上映,
整個市場上的膠片電影
全部更換為數字電影。
數字電影的出現,
徹底改變了電影的放映技術,
影片的播放變得非常便捷,
不再需要跑片員在電影院之間來回跑片。
同時,電影載體從一大卷膠片變成了方便攜帶的硬盤。根據老百姓的觀影需求,電影院購買國家正規發行授權的卡,把卡插進放映設備,輸入密鑰后就可以放映電影了,不同城市的人可以同時觀看同一部電影。
觀影方式:從排隊購票到線上選座
1995年,市區的電影院主要有樊城電影院、襄城電影院、光明電影院、棉紡俱樂部、工人文化宮這5家電影院。市區以外的電影院相對比較簡陋,當時去樊城電影院和襄城電影院看電影的人比較多。
樊城電影院是當時最好的影院,能容納1000多人。當時,觀眾看電影需要提前幾個小時去售票窗買票,有些上座率高的影片,觀眾甚至會提前一兩天去買票,生怕買不到好座位。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2014年年底開始,全國的電影院都可以實現在線選座,每家電影院都有相應的售票軟件,供觀眾在線選座。觀眾通過手機,在任何一個地方就可以直接選擇觀影的影片、場次、座位。完成支付后,觀眾在電影院通過自助取票機取票,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拿到票看電影了,在線選座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人們排隊購票的時間。
除了售票方式的轉變,
電影的宣傳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喬素蘭介紹,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電影的宣傳主要是靠宣傳欄,電影預告都會在宣傳欄里以文字或圖片的形式呈現,或者通過編一些順口溜等讓觀眾知道下次放什么電影,基本上只有這些渠道來宣傳電影。
隨著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多種傳播形式的出現,人們不再只通過電影院來了解新電影。各種電影海報、預告片、花絮的出現,讓觀眾可以通過更多形式了解電影。通過這些宣傳手段,觀眾可以選擇看自己想看的影片,而不再像以前一樣,電影院放什么,觀眾就看什么。
改革開放初期,電影的類型非常單一,主要以國產片為主,基本都是愛國題材的抗戰片。后來,國外電影逐漸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好萊塢大片受到了很多襄陽市民的喜愛。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國力逐漸提升,尤其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觀眾對國產電影越來越期待、越來越喜愛。尤其是從2015年開始,好萊塢大片的觀影比例逐年下降,國產影片的觀影人數逐年上升。近年上映的《戰狼2》《紅海行動》等紅色主旋律電影,也極大地改變了觀眾的觀影選擇。
影院規模:從單一廳到多功能廳
1993年,
電影行業整體發展勢態不佳,
甚至在走下坡路。
此時,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
電影行業開始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
此時,電影院的運作需要創新,但很多電影院并不知道該如何轉型。除此之外,電視機開始進入老百姓的家庭,對電影市場自然產生了一定沖擊,觀眾在家也可以通過電影頻道觀看電影。
喬素蘭回憶起1993年電影院經營態勢不佳的這段時間,仍然感覺樂在其中。雖然當時很辛苦,但出于對電影的熱愛,喬素蘭始終相信,只要堅守本心,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難。
當時,電影院開始由事業單位轉型為企業單位,轉企改制使很多年輕人走向電影市場,很多大城市的電影院開始進行改造。一個電影院只有一個廳,一個廳坐一千多人,這種形式已經不適應市場的需求了,于是,多功能廳開始出現。
襄陽的電影院也發生了變化。原先的棉紡俱樂部改成了現在的武商購物廣場,樊城電影院改成了小馬影城,光明電影院退出市場,改成了超市。各家電影院內出現了多功能廳,迎合不同觀眾的胃口,滿足不同層次觀影人群的需求。
電影院的放映技術從膠片發展到數字,硬件設備也不斷改變。喬素蘭說,原來的電影院座位擁擠,座椅非常硬,觀眾看電影坐兩三個小時肯定不太舒服,觀影的舒適度很低。
現在,電影院的空間感越來越強,觀眾坐在影院內看電影沒有任何壓抑感,影院內的空氣流通也比較好,座椅也更加人性化,很多座椅都可以調節,觀眾甚至能躺著看電影。不僅如此,現在影院的座椅都是采用布藝的,冬天坐著不冷,夏天坐著不熱。
電影院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市區從最初的5家影院
發展到現在的16家影院,
周邊縣市陸續建成了13家影院,
目前襄陽全市總共有29家電影院。
除了城市電影院得到了快速發展,國家對農村電影放映的扶持政策越來越多,國家對農村放映的每場電影都會給予一定補貼。
喬素蘭表示,今年,他們給襄陽不少村放映過電影,讓許多農民免費看電影,同時,給放映員進行了專業的培訓,其中包括培訓放映技術、設備維護等內容。
另外,在2016年的時候,他們給每個放映員發放了標準化放映手冊,便于放映員學習。在放映電影的過程中,他們跟每個放映員簽訂了協議,確保電影保質保量放映到位。在影片的選擇上,他們會放一些科教影片、養殖種植影片等,同時,還會播放一些創文小短片給農村的老百姓觀看。
放眼未來,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電影業
會迎來新的增長機遇——
在過往40年成就的基礎上
跟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
守正創新走向新天地。
襄陽日報全媒體發布
文字/全媒體見習卓嘉 龔良杰 實習生楊思琦
圖片/網絡綜合(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視頻/全媒體見習卓嘉 龔良杰 實習生楊思琦
編輯/李晨貝
責編/李天一
審核/肖雨蒙
郭耀先,現年84歲。1950年,郭耀先16歲時,在太原解放后第一個公私合營電影院“山西電影院”當學徒工,跑片、放電影,開始了他這輩子的電影生涯。
王挺,“影二代”,父親解放前就在太原市從事電影工作,1976年王挺開始從事電影放映工作。
杜茂全,山西電影家協會影院經理聯盟會長、山西省文化廳山西劇院經理,1984年入行電影界。
3個人因電影相互結識,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中國電影在太原市的發展脈絡。
作為新中國太原市的第一代電影人之一,在上世紀50年代,郭耀先先后被保送到山西省藝術學校、華北工學院學習電影專業放映和機械維修技術。1987年,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屆中國電影展在北京舉行,郭耀先被聘請為技術總監,大展期間無一故障發生,中國的電影放映技術獲得國際專家的好評。退休后,郭耀先的人生還在電影上,文化部評定的100部國產影片名著他收藏了60余部,從8毫米到35毫米的國產電影機他收藏了30余套。他在租住小屋成立了一個人的“電影隊”,經常用國產電影機為省城的各大專院校放映國產電影。數字化電影時代來臨后,郭耀先也不落后,花費萬余元購置了一臺美國數字電影機,甚至3D電影的放映鏡頭他手里也有。
循著父輩足跡的王挺,1976年上班后,通過勤奮好學當年就考取了山西電影放映技術資格證。雖然改革開放后“下海”,但他仍把自己看成是一個電影人。2009年,第一屆全國老電影節在晉中市舉行,王挺充當志愿者,為于洋、張勇手、凌元等表演藝術家放映了30余部影片。他還組織一群老電影愛好者建了一個“老電影愛好之家”的微信群,定期活動,去社區、養老院用自己的放映機公益放映老電影。
1984年入行的杜茂全,正趕上中國電影的低谷期。到了1993年,中國電影跳出計劃經濟,《紅番區》《真實的謊言》等10部國外大片的引進成為了中國電影改革開放的信號。但由于國產影片遲遲未能發力,1999年之后,隨著娛樂活動的多元化,中國電影又開始沉寂。2009年,民營企業院線開始大量出現,中國電影開始向輝煌沖刺。國產賀歲片引領高潮,各種國產佳片井噴,搶奪賀歲檔、春節檔、暑期檔的市場。影院數量開始劇增,2009年太原市僅有7家影院,現在增至34家。觀影人數開始劇增,以山西劇院為例,2009年全年觀影者10萬人次,現已增至全年觀影者75萬人次。同時,電影設施設備和放映技術也不斷提升,從數字放映機到激光4K放映機,從3D放映到出現5D放映。山西劇院甚至增加了VR電影,放映科教類影片,還引進了電影數字節目衛星接收系統,在硬盤放映的同時還能通過遠程下載放映影片。
3位電影人,盡管年齡、經歷不同,但中國電影讓他們共同癡迷。他們見證了中國電影從改革開放前的“八億人民八臺戲”到今天改革開放40年后的蒸蒸日上,一路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