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的國度。海南,是中國茶葉最南部的產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暖熱的氣候條件,每年中國的第一縷茶香就從這里飄逸而起。
70萬年前的一次天體撞擊,造就了海南白沙隕石坑。距離隕石坑二三公里的地方,誕生了海南第一家有機茶園——五里路茶園。茶園的當家人,是黎族農家女符小芳。
符小芳是土生土長的白沙人。由于家境貧寒,她只讀到中專,畢業后就開始謀生。10多年前,懷揣夢想的她返回家鄉創業,在白沙隕石坑附近墾荒,開辟出屬于自己的茶園。隕石坑地貌,使土壤富含稀有元素,為茶葉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小時候,我就經常跟隨母親上山采野茶,然后以傳統方式制茶。那時茶葉產量低,價格也不高。”符小芳說,她不愿沿襲傳統的低效種茶模式,因此當她看見電視上報道有機茶種植的效益高時,馬上動了念頭。
2009年,符小芳勸說周圍的茶農跟她一起種植有機茶,迎來的卻是一片質疑和反對之聲,“種了多少年茶了,沒聽說過有機茶!”“不打農藥,不施化肥,那茶葉還保得住嗎?”
符小芳沒有氣餒,她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反復動員,最終說服5戶茶農和她一起建立了五里路茶葉專業合作社,嘗試種植有機茶。
“種的時候才發現困難重重,因為要撂荒3年再種植3年,等于這6年什么收入都沒有,還要支付地租和人工費用。”符小芳破釜沉舟,將家里的1萬多株橡膠樹轉讓出去,把所有資金都投入到有機茶園。
在村里人的幫助下,性格堅韌的符小芳度過了撂荒期。然而,向有機茶園轉型的煎熬遠不止于此。首當其中的就是對付蟲害。海南高溫高濕的氣候,本來就容易滋生蟲類,而有機茶園不施農藥化肥,蟲子就更加泛濫猖獗。
“一夜之間就可以片甲不留,老葉新葉全部吃光。”符小芳說,最初眼睜睜地看著蟲子迅速蔓延,肆無忌憚地啃著葉子時,內心真的是很崩潰,“我為什么非要種這個有機茶啊?”
理智終究戰勝沮喪。有機茶也是生態茶,必須以符合生態規律的方式去種。符小芳從保持茶園的生物多樣性出發,在茶園里種植了花梨樹等植物,這些植物不僅吸引了蟲類,使茶葉免遭蠶食,一些植物腐爛后進入泥土,還增加了有機質,更有利于茶葉的生長。
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符小芳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生態智慧。以前,茶園要通過火車運輸的方式從內蒙古拉羊糞,不僅運輸成本高,肥力也并不理想。后來,她引進了蚯蚓養殖循環農業項目,蚯蚓糞不僅是速效肥,而且能對土壤進行改良。
順應自然,摸索規律,符小芳經營有機茶園越來越得心應手。2014年,五里路茶園的茶葉通過國內有機認證;2015年,成為海南第一家通過歐盟標準400項指標嚴格檢測的茶園,并獲得美國農業部USDA有機認證;2016年,在有機綠茶基礎上又推出有機紅茶和白茶。
有機茶暢銷了,周圍的黎族茶農紛紛要求到茶園工作,學習有機茶種植技術。目前,五里路茶園面積已由原來的22畝發展到如今300多畝,合作社成員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200多戶,帶動600多人就業。2018年,合作社為貧困戶發“紅包”65萬元。2018年9月,五里路茶葉合作社成立了黨支部,這是海南第一家在專業合作社成立的黨支部。
每天清晨4點,茶園內晨霧繚繞,符小芳就已趕到茶園,上午采茶、除草、澆水,下午制茶、炒茶、包裝、銷售,忙得不亦樂乎。鮮葉一旦離開茶樹,必須爭分奪秒地晾曬、趕制,否則就會影響茶的品質。茶園里頂級的毛峰,都是符小芳按照傳統黎族制茶工藝制作的。
堅持手工采摘、傳統加工、茶不落地的原則,利用山水茶蟲的平衡,符小芳帶領五里路茶葉合作社用心沏出一杯好茶。而她自己,也伴隨著一片葉子從初生枝端到在杯底沁出怡人的芳香,在甘苦相伴中淬煉出人生的風采。她當選為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也榮獲了全國巾幗建功標兵、海南少數民族和貧困地區人才貢獻獎等多個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