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西草市街街景
向北一街之隔是前門步行街,向南一站地是天壇公園西門,這條300米長的小胡同里,有全國最大的戲劇服裝道具生產企業——北京劇裝廠,有12家傳承了兩三代的私營劇裝店。梅蘭芳等京劇大師,北京京劇院等專業院團,87版《紅樓夢》、張藝謀的《圖蘭朵》等劇目,各街鄉鎮的小車會、秧歌隊、廣場舞大媽,都曾是或至今還是這里的常客。
這里,就是西草市街,全國劇裝最強街。
16日,有“劇裝一條街”之稱的西草市街北段整治提升后正式開街,全新亮相!灰磚青瓦的建筑風貌恢復了,路面整潔通暢,拆違騰出的空地種上了鮮花翠竹,各具特色的店鋪牌匾醒目又有文化氣息,為南中軸線東側添新景。
前生:草市不賣柴火賣戲裝
北京劇裝廠的工人在制作劇裝。
草市,又稱柴火市,從前是賣燒火做飯用的柴火的。西草市街為何不賣柴火,賣起了戲劇服裝呢?
資料顯示,乾隆時期,四大徽班進京,均落戶在了宣南地區。輝煌時期的四大須生、四大名旦等眾多京劇名伶也落戶在了宣南地區。《宣南文史》記載,僅天橋地區從1910年至1935年,就興建了20多所戲園子。
戲班、名伶、戲園子都在這兒,為之服務的戲劇服裝生產行業慢慢聚集,形成了劇裝一條街。清朝末年,這里的“久春”“三順”“雙興”“德光”并稱四大戲衣莊。“盔頭劉”“把子許”等也漸成品牌。
1956年,公私合營,17家劇裝行業的私營門店、個體作坊合并成北京刺繡劇裝廠,后改名北京劇裝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一些老戲裝藝人及其后人、劇裝廠職工等,創辦起私營劇裝店。高峰時,西草市街兩側、臨前門大街一線布滿了訂做劇裝的店鋪,制作的服裝幾乎覆蓋全國各劇種,還為電視劇、廣場舞等設計生產服裝。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門大街、西草市大街拆遷改造,西草市大街西側臨街的店鋪全部拆遷,只有大街的北段還保留著一些劇裝店鋪。
因是半拆遷區,近20年來,西草市街建設停滯。隨著戲曲行業的不景氣以及網絡店鋪的競爭,劇裝一條街的生意越來越冷清。
今世:改造亮出新面貌
改造后的西草市街街景
改造前,西草市街似乎被時代遺忘,破舊雜亂、灰頭土臉,滿是安全隱患。
今年4月,作為“百街千巷”工程,東城區天壇街道在前期充分調研、征求民意基礎上,開始對西草市街及周邊背街小巷集中開展綜合環境整治提升,范圍包括以西草市街74號為起點向北的西草市街、西草市東街等7條胡同。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侯曉蕾是天壇街道責任規劃師,她帶領團隊和專業設計單位一起反復研究,確定了“基于老北京街巷建筑規矩風格,修繕、更新破損建筑,對院落門洞‘畫龍點睛’”這一整體設計思路,讓西草市街原有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現。
歷時5個多月,西草市街基本亮相。
64號破敗不堪的拱券門修舊如舊,重新亮出來了;經營了30多年的義豐號劇裝,屋頂恢復了女兒墻,窗下砌起了花池,月季花色彩繽紛,門前合抱粗的大楊樹有了灰磚樹池,旁邊安裝了休閑座椅,來來往往的游客都愛取這個景拍照。13家商戶自主設計牌匾,老字號繼續保留,新設計創意十足,一店一設計,活潑不呆板。
口袋公園、居民議事角、休閑小廣場、充電電動車停車棚……拆違騰出的空地,為居民生活帶來更多舒適便捷。為維護好提升后的環境,居民還協商制定了《西草市胡同公約》。
未來:產業復興添文化活力
德昌號生產車間工人在制作戲裝。
德昌號是劇裝一條街上的老字號,店主許振海是“把子許”第四代傳人,如今,他的興趣已不止父輩傳下來的舞臺上刀槍把子的制作,還延伸到戲曲服裝的設計、定制。
劇裝一條街改造后,許振海擴大營業面積,在臨街背面的一套小院,建設京劇劇裝體驗館。“告訴大家,這些服裝盔帽是怎么穿上去的,這些把子在舞臺上怎么使用,包括怎么化妝、練習身段等等,還可以教大家唱兩句。”許振海說。體驗館正在布置,很快就可以開放。
北京劇裝廠也有新計劃。
“現在的展廳只有150平方米,我們計劃進行改造,把展廳和后面的生產車間連起來,有500平方米左右,建成劇裝展示、制作體驗館,發展工業旅游,游客來了,可以了解劇裝文化,也可以體驗劇裝制作。”北京劇裝廠廠長石金栓介紹。
今年6月,天壇街道商會組織13家劇裝商戶成立了劇裝行業協會和劇裝行業協會黨支部,抱團發展。
街道還牽頭成立了“巧娘京繡坊”,依托北京劇裝廠,對地區婦女進行刺繡技能培訓,幫助她們提高收入,同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宮廷手工藝“京繡”發揚光大。
“西草市街的整治提升,做的不僅僅是拆違建、建協會這些單一的事,而是要架起一座橋梁,讓這條街變成新的文化符號,展示東城風采,彰顯古都風貌。”天壇街道工委書記趙秋潔介紹,下一步,街道將會在目前整治提升基礎上,強化公眾參與度,提升商戶、居民積極性,使西草市街成為真正的“共治共建共享”的劇裝特色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