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看一本建國初期的高小地理課本,1951年版高級小學地理課本第一冊,1951年10月北京首版。
高級小學地理課本第一冊封面
在1953年新中國第一部地理教學大綱頒布以前,地理學科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和我們以前介紹過的初期國語課本一樣,當時的地理課本尤其是小學地理課本,都是在原解放區使用的地理教科書基礎上進行修訂,經教育部批準后,臨時代用。1950年,全國使用的地理教科書有: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寫委員會修訂的《高級小學地理課本》、山東省教育廳編審室編《高小地理》、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部編寫的《高小地理》等。
東北行政委員會編審委員會編《高小地理》第二冊封面
這些地理教科書雖然都入選了1950年頒布的中小學教學用書表,但在全國范圍內使用最廣的還是華北編的《高級小學地理課本》。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冊地理課本,就是在華北版的基礎上修訂的。
華北本高小地理課本第一冊封面
1949年4月,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了教科書編審委員會,著手開始審定原老解放區和國統區的中小學課本。雖然我們今天這冊課本說是以1948年3月版為母版,其實它的母版應該是1949年8月出版的《新編高級小學地理課本》。1949年8月,在1948年3月版基礎上,由原著者劉松濤、黃雁星、項若愚等編著,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修訂,華北聯合出版社出版的《新編高級小學地理課本》(全四冊》。1950年10月,這套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封面由著名美術家古元裝幀設計,成為了1953年前全國使用范圍最廣的小學地理教科書。
目錄
這套高級小學地理課本沿用了華北版高小地理課本的內容編排,全套四冊,內容上分為“本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兩部分,按照由近及遠的原則,先本國后世界。全套教材第一、二冊和第三冊前半部分講本國地理,第三冊后半部分和第四冊講世界地理。第一冊共15課,第一課首先介紹了中國的位置、基本區劃、面積、地形、交通、物產和民族組成,接著14課由按照類似結構分別介紹了華北區五省二市(首都北京、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平原省、察哈爾省和綏遠省),東北區六省五市(遼東省、遼西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龍江省、熱河省以及沈陽、撫順、鞍山、本溪和旅大五個行政直轄市)、西北區五省一市(陜西省、甘肅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和西安市)以及內蒙古自治區。
建國初期全國行政區劃
從內容構成方面來說,這冊書課文以陳述性的類似“地方志”的課文為主,按照豎排自上而下自右及左編排,每課根據課文內容插入相應的黑白行政區劃圖,課文后附有相關注釋及隨堂練習系統,但練習結構比較單一,多是以復述課文和畫圖為主。
第一課:偉大的祖國
第二課:我國的首都北京
第三課:河北省和天津市
第四課:山西省
第五課:平原省
平原省
1952年3月,平原省撤銷,新鄉、安陽、濮陽三專區劃歸河南省,菏澤、聊城、湖西三專區劃歸山東。
第六課:察哈爾省和綏遠省
1952年11月15日,察哈爾省建制撤銷。雁北專區、大同市及察南專區之天鎮縣劃歸山西省,察北、察南16縣改為張家口專區,連同張家口市、宣化市歸屬河北省管轄。
1954年6月19日,綏遠省建制撤銷,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第七課:熱河省和遼西省
1955年7月30日,熱河省建制撤銷。原熱河省所屬承德市及承德、平泉、青龍、興隆、灤平、豐寧、隆化、圍場等8縣劃歸河北省;建昌、凌源、建平、朝陽、北票等5縣及喀喇沁左旗劃歸遼寧省;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
遼西省1949年1月成立,1954年6月遼東、遼西兩省合并為遼寧省。
第八課:遼東省和五個行政區直轄市
遼東省成立于1949年5月1日,1954年8月遼東、遼西兩省合并為遼寧省, 原遼東省所屬的通化、遼源2市及東豐、西安、海龍、通化、柳河、輝南、靖宇、撫松、長白、臨江、輯安等11縣劃入吉林省。也在同一年,沈陽等五大直轄市重新成為省轄市,沈陽成為遼寧省省會。
第九課:吉林省和松江省
1954年8月,松江省建制撤銷,整體并入黑龍江省。
第十課:黑龍江省和東北的資源
第十一課:內蒙古自治區
第十二課:陜西省和西安市
西安市雖然是陜西省的省會,但同時也是西北大行政區的首府,所以單獨提了出來。
第十三課:甘肅省和寧夏省
1954年,寧夏省并入甘肅省。4年后,寧夏與甘肅再度分家,寧夏重組寧夏回族自治區。這一課的配圖有個錯誤,圖中寧夏省應與綏遠省接壤而非察哈爾省接壤。
第十四課:青海省
第十五課:新疆省
這個印刷廠霸氣不?
我之所以對這冊課本特別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本書里面介紹的省份(直轄市)有很多在1954年行政區劃大調整中被撤銷了。關于這個話題,周同學以前做個一個專門的圖集,有興趣的親們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