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運玲
來源:《品讀》2019年第11期
我們家,每天都要上演幾出“喊冤大戲”。
這天,我整理屋子,翻出了以前的相冊。女兒看到了,就要搶過去看。其實那是幾年前的照片,當時還沒有女兒。
女兒一頁頁翻看著照片,沒看幾頁,就不滿地叫起來:“媽媽!為什么這些照片上有哥哥,沒有我呢?這不公平!”
我笑著給她解釋:“寶貝,那個時候你還沒出生呢。”可是她不管,就是不開心。
女兒又指著一張哥哥在海洋館里照的照片,氣乎乎地說:“哼!為什么你光帶哥哥去海洋館呢?”
我說:“前些天媽媽不是帶著你和哥哥去海洋館了嗎?”
“可是,他照照片這次我沒去他去了,他比我多去了一次。這不公平!不公平!”
我哭笑不得:“可是那個時候沒有你,怎么帶你去啊?”
“那你們就不能等著我出生了,再一起去嗎?哼!”
我甘拜下風,真是繞不過一個5歲的小丫頭。胡攪蠻纏,不講道理,或者說她只講自己的道理。
最后,女兒提出建設性的建議:“那你必須再帶我去一趟海洋館,這次不帶哥哥,這樣才公平!”我答應了她才作罷,心里才平衡了。
在我們家,這種喊冤不公平的大戲,每天都會上演。兩個孩子動不動就喊不公平,好像我是多么偏心的媽媽。
給他們一人一個椰蓉面包,明明是一樣的,兩人還得相互看看對方的面包,用眼神對比一下,妹妹懷疑地嘀咕:“好像哥哥的面包比我的大。不公平啊!”
給他們每人倒杯果汁,我盡量分得等份。可免不了手一抖,哪杯就倒多了點。哥哥就說:“我的比妹妹那杯少一點。”
沒辦法,我干脆端起妹妹杯里的果汁喝一口:“這下公平了吧?”哥哥覺得公平了,妹妹又說:“媽媽,你喝得太大口了,現在我的少了。不公平!”
我帶兒子去參加學校組織的郊游活動,妹妹喊不公平,因為她去不成;我給女兒買了洋娃娃,兒子喊不公平,沒給他買——哪怕他是男生,并不喜歡洋娃娃。我理解,其實他想要的不是洋娃娃,而是爸媽的同等對待。
當我明白了孩子想要的原來是這樣的公平,我就學會了巧妙地給孩子公平。
當然,雖然說在心里,父母對孩子都是一碗水端平,但是真正實施起來,確實難做到絕對的公平。不過,至少可以做到大場面上,讓兩個孩子看起來是公平的。
比如這次兒子過生日。放在以往,是誰過生日,給誰買禮物,不過生日的孩子沒有份。自然沒過生日的孩子,看到過生日的孩子收禮物,心里不痛快,不平衡。
這次,我送了兒子一份他一直想要的大禮:平衡車。而給他買禮物的當天,我又給女兒挑了一份小禮物,是她喜歡的小雞玩具。
兒子生日當天,我鄭重地給小壽星送上禮物:“兒子,生日快樂!這是給你的禮物。”兒子眉開眼笑。
我看到女兒眼里的失落,不等她喊不公平,就變戲法似地變出她的禮物:“還有你的小禮物喲。你這是沾哥哥的光,也有驚喜喲。”
女兒特別驚喜。感謝我的同時,還不忘對哥哥說聲謝謝。兩個人親密地有說有笑,給對方看彼此的禮物。
真是皆大歡喜!
原來,想給孩子公平就這么簡單,場面上、公開情況下,盡量兩個都要照顧到,不要只送一個孩子禮物,不要只為一個孩子做事。
如果另一個孩子也在場,也要對他有所表示,不讓他感到一種被忽視感,孩子也就不會覺得受了不公平待遇。
否則,不但孩子對父母不滿,也會對手足不滿,認為是對方霸占了爸爸媽媽的愛。
說到底,孩子會在乎父母給的待遇是否公平,無非是爭寵的外在表現。
爭的是寵,也是愛。
給了孩子看似一樣的愛,孩子自然也就不會計較那雞毛蒜皮的不公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