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與褲子有關部分的人體分析
褲子是下裝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品種之一,不同年齡、性別的的人在不同的季節和場合都可以穿著。褲子的種類很多,有男女西褲、休閑褲、牛仔褲等。褲子的結構也比較復雜,控制的部位也相對的多一些。但是不管多么復雜的服裝結構最終都離不開人體,因為服裝只是給人體做美化包裝而已。所以要學習褲子的紙樣制作,首先要對與褲子有關的人體部位進行分析。
圖1-1
一、圍度部分:
1、腰圍: 在人體腰部的最細處,圍度是水平圍量一周。
2、腹圍: 在腹部最豐滿處(約在腰至橫襠的上1/3處),圍度是水平圍量一周。
3、臀圍: 在人體臀部翹起的最高處(約在腰至橫襠的下1/3處),圍度是水平圍量一周。
4、腿根圍:在橫襠線下約3厘米處水平圍量一周。
5、膝圍: 在膝部水平圍量一周。平圍量一周(圖1-1)。
圖1-2
二、長度部分:
1、直檔深:腰圍到橫檔線的距離(本書中:中號男取27厘米、中號女取24厘米),直襠深的大小直接關系到褲子在人體穿著時的舒適度和褲子的腰部造型(正常腰、低腰、高腰等)。測量方法、被測者坐在椅子上面,上身與椅面垂直,雙腿并攏,小腿與地面垂直,這時在人體側面測量腰圍到椅面之間的距離,然后在測量值上加上2厘米左右的松量。
2、下檔長:橫檔到腳口的長度,這一部分是褲管的設計區域。
3、大腿長:橫檔到膝圍的長度,本書中:男中號長度取30-32厘米、女中號長度取28-30厘米。
4、前后中心線:圖中前后分別過D、H兩點的豎直線。
5、外側縫線:又叫棟縫線和側骨線、圖中腿外側經過B點的豎直線。
6、內側縫線:又叫內檔線,圖中腿內側經過F點的豎直線(圖1-2)。
三、人體襠部縱剖面造型:
圖1-3
通襠長(前后窿門總長):是指從人體前腰口M點經過襠底F點到后腰口N點的弧線總長,它的長度大小是由人體的直襠深和厚度決定的(圖1-3)。
圖1-4
由上圖可以看出正常人體的前腹凸點偏上、后臀凸點偏下。前窿門弧線彎度偏平,后窿門弧線彎度偏弧。窿門弧線的畫法可參照上圖。 由于生理的不同,前窿門弧線女性可以設計的平一些,男性可以設計的凹一些(圖1-4)。
第二講:人體腿部前后中心線的確立
一:人體臀圍橫截面分析:
人體臀圍橫截面:指人體臀圍的水平橫剖面。
圖2-1
人體立體窿門寬(臀厚):在臀圍橫截面上人體臀部的厚度就是人體的立體窿門寬,它的大小與人體的胖瘦成正比。男正常人體占臀圍的0.18H—0.22H厘米,女正常人體占臀圍的0.20H—0.25H厘米左右,在本書中男女正常人體都取0.20H厘米(圖2-1)。
立體窿門寬=0.20H厘米
二、橢圓原理:
圖2-2
在橢圓的周長計算方法中有一個近似的計算公式:橢圓的周長約等于兩倍的長軸長加上一倍的短軸長(圖2-2)。
c≈2a+b(a為長軸、b為短軸、c為周長)
三、拐角原理:
圖2-3
由橢圓原理可以得出拐角弧線長c的近似計算公式(圖2-3):
c≈a+1/2b(a≥b、長軸+短軸的一半)
四、人體腿部前后中心線的確立
書中取一中號(M)女性標準人體凈尺寸為參照進行講解
臀圍(H) =90 厘米
直檔深=24厘米
立體窿門寬取0.20H=18厘米
圖2-4
由于人體臀部是兩邊對稱的,所以這里只研究臀截面的一半。將上圖中的臀寬分成四等份,臀厚分成兩等份。因為面料在人體穿著時不會進入到人體的臀溝里面I點,只能經過G點,所以GBE弧長=1/2H,B為AC中點,則GB弧長=EB弧長=1/4H(誤差忽略不計)。
取一塊面料圍繞GBEG一周(無松量),其中GBE弧長=1/2H,EG直線長度=立體窿門寬=0.20H。再將繞好的面料取下來展開,就能得到褲子腰圍到膝圍的半邊平面展開圖(圖2-4、圖2-5)。
BG=BE=1/4H=22.5厘米
GF=EF=1/2立體窿門寬=0.10H=9厘米
圖2-5
在上面平面展開圖的基礎上可以根據拐角原理設計出人體腿部(褲片)的前后中心線。人體腿部(褲片)前后中心線的確立對于不同的人體一共有三種可能:
(一)、a> b時(臀厚大于1/2臀寬、AC>CE、則a> b)
1、前片中心線的確立
圖2-6
根據拐角原理上圖中:
前片中心線外側的BD(弧線長)≈BC+1/2DC≈a+1/2b
中心線內側的長度 FED(拐線長)=FE+DE=a+b
因為中心線兩側都有一個a的長度,所以先在橫襠線上截取BL=EF=0.10H=9厘米,剩下的長度外側占1/2b,內側占b,呈1:2的關系,所以再將橫檔線剩下的長度LE三等份,中心線外側的BD(弧線長)占一份,中心線內側的FED(拐線長)占兩份,過D點的直線即為人體(褲片)的前中心線(圖2-6、圖2-7)。
圖2-7
2、后片中心線的確立
圖2-8
根據拐角原理上圖中:
后片中心線外側的BH(弧線長)≈BA+1/2AH≈a+1/2b
中心線內側的長度FGH(拐線長)=GF+GH=a+b
因為中心線兩側都有一個a的長度,所以先在橫襠線上截取BL=GF=0.10H=9厘米,剩下的長度外側占1/2b,內側占b,呈1:2的關系,所以再將橫檔線剩下的長度LG三等份,中心線外側的BH(弧線長)占一份,中心線內側的FGH(拐線長)占兩份
,過H點的直線即為人體(褲片)的后中心線(圖2-8、圖2-9)。
圖2-9
(二)、a< b(臀厚小于1/2臀寬AC< CE,則a< b)
1、前片中心線的確立
圖2-10
根據拐角原理上圖中:
前片中心線外側的BD(弧線長)≈ DC +1/2 BC≈b +1/2a
中心線內側的長度 FED(拐線長)= DE + EF=b + a
因為中心線外側有一個1/2a的長度,所以先在橫襠線上截取BL=1/2EF=0.05H=4.5厘米,剩下的長度外側占b,內側占b,呈1:1的關系,所以再將橫檔線剩下的長度兩等份,中心線外側的BD(弧線長)占一份,中心線內側的FED(拐線長)占一份,過D點的直線即為人體(褲片)的前中心線(圖2-10、圖2-11)。
圖2-11
2、后片中心線的確立
圖2-12
根據拐角原理上圖中:
后片中心線外側的BH(弧線長)≈1/2BA+AH≈b+1/2a
中心線內側的長度FGH(拐線長)= GH + GF= b+a
因為中心線外側有一個1/2a的長度,所以先在橫襠線上截取BL=1/2GF=0.05H=4.5厘米,剩下的長度外側占b,內側占b,呈1:1的關系,所以再將橫檔線剩下的長度LG兩等份,中心線外側的BH(弧線長)占一份,中心線內側的FGH(拐線長)占一份,過H點的直線即為人體(褲片)的后中心線(圖2-12、圖2-13)。
圖2-13
(三)、a= b(臀厚等于1/2臀寬AC=CE,則a=b)
對于a= b時,可以用第一種,也可以用第二種方法來確定前后中心線。
(四)、臀厚與臀寬的臨界關系
測量上面幾個結構圖中DE=HG=0.10H=9厘米,說明當人體立體窿門寬(臀厚)取0.20H時,臀厚正好等于1/2臀寬,所以可以得出下面的結論:
1、當人體立體窿門寬= 0.20H時、則臀厚=1/2臀寬、即a = b時、確定前后中心線時可用第(一)和第(二)種方法。
2、當人體立體窿門寬>0.20H時、則臀厚>1/2臀寬、即a>b時、確定前后中心線時只能用第(一)種方法。
3、當人體立體窿門寬<0.20H時、則臀厚<1/2臀寬、即a< b時、確定前后中心線時只能用第(二)種方法。
因為現實中的正常人體臀厚都是大于等于0.20H,所以在本書后面確定人體(褲片)前后中心線時都是采用第一種方法。
第三講:人體腿部前后中心線的側向旋轉原理
一、側旋原因
由于人體的骨盆呈前寬后窄的外“八”字型,所以人體的臀部后面是內收的,而前面是外張的,導致人的腿和腳也是呈外“八”字型,也有少數人的腿和腳呈內“八”字型和“H”平行線型的,下面就對這三種情況進行詳細講解。
二、側旋方法和步驟
(一)、“H”平行線型
對于“H”平行線型的體型,前后中心線不需要側向旋轉。
圖3-1
圖3-2
由上圖可以看出:
1、“H” 平行線型的體型,中心線就是原始的前后中心線。
2、前后窿門相等。
3、在臀截面圖里面的小圓可以作為腿部的任何一個橫截面,如腿根圍、膝圍、腳口圍等。在這里假設為腳口圍、且十字架在圓的中心,則腳口被十字架平均分為四份,前后腳口各占兩份,所以前后腳口相等(圖3-1、圖3-2)。
(二)、外“八”字型
因為外“八”字型體型的人體,前后中心線向外側方向旋轉了一個角度,所以要將“H”平行線型的人體前后中心線向外側方向旋轉,使其呈外“八”字型才能符合外“八”字型人體,中心線的側旋量大小是和人體臀部腿部外“八”字型的程度成正比。在本書中側旋量a取值為1厘米(人體實際側旋量為0.5—1.5 厘米左右)。
圖3-3
1、將上圖中的虛線十字架向外側方向旋轉a的量。此時側縫點向后偏移a的量,即側縫線向后偏移了a的量,窿門中點向前偏移a的量,即內縫線向前偏移了a的量, 所以前臀圍增加a的量,后臀圍減少a的量,前窿門減少a的量,后窿門增加a的量(圖3-3 )。
2、里面的小圓在這里假設為腳口圍,且十字架在圓的中心,則腳口被十字架平均分為四份,前后腳口各占兩份,所以前后腳口相等,經過側旋以后前后腳口仍然相等(圖3-3 )。
圖3- 4
3、將上圖中側旋后十字架里的橫線向前平移一個a的量。這時側縫點又回到了原來的中點,即側縫線又向前偏移了一個a的量回到了原來的側縫線位置,前后臀圍又回復到相等。但是前窿門又減少了一個a的量,后窿門又增加了一個a的量,即內縫線又向前偏移了a的量,這樣前窿門就減少了2a的量,后窿門就增加了2a的量(圖3-4 )。
4、當十字架里的橫線向前平移一個a的量后,前腳口也就減少了2a的量,后腳口也就增加了2a的量,當a=1厘米時、前后腳口差量等于4厘米、這就是傳統褲子紙樣前腳口減2厘米、后腳口加2厘米的由來(圖3-4 )。
圖3-5
5、經過外側旋以后前后挺縫線都向前偏移了一個a的量,內縫線向前偏移了2a的量,前后膝圍就相差4a的量(圖3-5 )。
(三)、內“八”字型
對于內“八”字型體型的人體前后中心線向內側方向旋轉了一個角度,所以要將“H”平行線型的人體前后中心線進行內側方向旋轉,使其呈內“八”字型才能符合內“八”字型的人體,中心線內側旋量的大小是和人體臀部腿部的內“八”字型的程度成正比的。(由于在實際人體中很少有這種
體型,所以在這里只是作理論講解)。
圖3-6
1、將上圖中的虛線十字架向內側方向旋轉a的量,此時側縫點向前偏移a的量,即側縫線向前偏移了a的量,窿門中點向后偏移a的量,即內縫線向后偏移了a的量,所以后臀圍增加a的量,前臀圍減少a的量,前窿門增加a的量,后窿門減少a的量(圖3-6)。
2、里面的小圓在這里假設為腳口圍、且十字架在圓的中心,則腳口被十字架平均分為四份,前后腳口各占兩份,所以前后腳口和膝圍相等。經過側旋以后前后腳口仍然相等(圖3-6)。
圖3-7
3、將上圖中側旋后十字架里的橫線向后平移一個a的量,這時側縫點又回到了原來的中點,即側縫線又向后偏移了一個a的量回到了原來的側縫線位置,前后臀圍又回復到相等。但是前窿門又增加了一個a的量,后窿門又減少了一個a的量,即內縫線又向后偏移了a的量,這樣前窿門就增加了2a的量,后窿門就減少了2a的量(圖3-7)。
4、側旋后的十字架里的橫線向后平移一個a的量后,前腳口就增加了2a的量,后腳口就減少了2a的量(圖3-7)。
圖3-8
5、經過內側旋以后前后挺縫線都向后偏移了一個a的量,內縫線向后偏移了2a的量,前后腳口和膝圍就相差4a的量(圖3-8)。
上述三種情形,對于正常人體來講大多數屬于第二種體型,所以在本書后面都是采用第二種側旋原理進行講解和應用。
第四講:褲管的前傾量設計原理
一、人體腿部的前傾量設計原理
因為人體的腿相對于臀部是整體向前傾移的,所以在設計褲子紙樣時就要將褲管像人體的腿一樣設計一個前傾量。
圖4-1
A為臀圍的中點,B為腿根圍的中點,圖中B偏前于A的量為b,b就叫腿部(褲管)的前傾量。它的大小與人體腿部偏前的程度成正比。對于正常人體b在1-2厘米左右,書中取值為1厘米(圖4-1)。
圖4-2
因為在實際制版中,版師習慣取經過B點的豎直線作為褲子的側縫線,側縫線就會隨人體的腿部一起向前偏移b的量,窿門寬中點及內縫線也會隨人體的腿部一起向前偏移b的量,所以后臀圍增加b的量,前臀圍減少b的量。后窿門增加b的量,前窿門減少b的量(圖4-2)。
圖4-3
上圖為褲管前傾1厘米的結構圖,前臀圍和前窿門各減少1厘米,后臀圍和后窿門各增加1厘米(圖4-3)。
圖4-4
將上圖中前傾1厘米后的虛線十字架向外側方向旋轉a的量,其側旋原理和第三講中褲管沒前傾時的側旋原理一樣(圖4-4)。
圖4-5
將上圖中側旋后十字架里的橫線向前平移一個a的量,其平移原理和第三講中褲管沒前傾時的平移原理一樣(圖4-5)。
圖4-6
上圖為褲管前傾1厘米、前后中心線經過側旋1厘米以后的褲子基礎紙樣,從圖中可以看出前后臀圍互借了1厘米,前后窿門互借了3厘米(側旋時互借2厘米、前傾時互借1厘米)(圖4-6)。
第五講:褲管部分造型設計原理(臀下部分設計)
對于褲子主要由臀上臀下兩部分組成,這一講主要對褲子臀下部分做詳細講解,褲管的造型設計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直筒褲設計原理
圖5-1
圖5-2
管前傾1厘,按照褲長要求補出膝圍下面部分就是直筒褲的紙樣(圖5-1、圖5-2),腰口設計見后面第十講。
二、大腳褲設計原理
圖5-3
圖5-4
大腳褲是在直筒褲的基礎上,將腰口的省道合并(根據需要可部分合并)腳口展開形成的(圖5-3、圖5-4),腰口設計見后面第十講。
三、小腳褲設計原理
圖5-5
小腳褲的腳口圍小于腿根圍,即褲子的褲腿從腿根到腳口的圍度逐漸縮小呈圓錐形。下面我們取女中號(M)人體尺寸進行設計講解。
規格設計:
褲長(L): 100厘米(含腰頭寬4厘米)
腰圍(W): 70厘米
臀圍(H): 90厘米
膝圍(KF): 未定
腳口(CF): 未定
大腿長 28-30厘米
直檔深:24厘米(含4厘米腰頭)
圖5-6
小腳褲的腳口收小,我們以褲腿前后中心線為分界線將褲腿分為兩部分來講解,下面首先以直筒褲為參照,講解褲腿的組成原理,然后在直筒褲的基礎上運用圓臺展開原理和窿門切線原理變化出小腳褲(圖5-6)。
(一)、前后中心線外側褲腿設計原理
直筒褲由上圖可以看出前后中心線外側近似為半個圓柱形,當膝圍收小時變成小腳褲時符合圓臺展開原理,所以前后中心線的外側可以直接運用圓臺表面展開原理進行腳口變小(圖5-7)。
圓臺表面展開成扇面形
圖5-7
圖5-8
上面結構圖經過1厘米的褲管前傾、1厘米的前后中心線側旋。
因為褲管前傾1厘米,所以側縫線和內縫線同時向前移1厘米。又因為前后中心線側旋1厘米,所以前后中心線同時向前移1厘米,內縫線向前移2厘米,前后腳口和膝圍互借2厘米。
根據圓臺展開原理,直接連接前后片臀圍側縫點和膝圍大點,再取前后膝圍的四分點分別作前后側縫的垂直線(圖5-8)。
(二)、前后中心線內側褲腿設計原理
圖5-9
腿部前后中心線內側是由三個面組成的復合幾何體,前后中心線到前后窿門中心線之間是兩個近似為矩形的平面,襠部是一個U形平面。怎么才能將前后中心線內側膝圍進行收小呢?這里就要運用到切線原理(詳細原理見“O”式配袖)(圖5-9)。
1、切線原理在前褲片中的應用
對于切線原理一共有三種狀態,下面先以前褲片膝圍以上部分為例進行講解。
(1)、第一種情況前膝圍以前中心線兩邊平分,O點正好落在前窿門中心線M上時,則就直接在內縫線N上取G點,過G點作前窿門弧線的切線,切點為C(圖5-10)。
圖5-10
圖5-11
量取切點C到腰口線J點之間的弧線距離,然后從腰口線J點在前窿門中心線上量取等長距離點D,即JC的弧長等于JD的直線長(圖5-11)。
第六講 褲管窿門變形設計原理
一、平面窿門的縮小原理
圖6-1
在第四講中我們已經知道人體的腿部有一個前傾量,從而人體腿根后部相對于臀凸就會有一個很大的凹陷,凹陷的程度和臀凸的隆起程度成正比,這個凹陷的量就是后窿門的縮小量,縮小量的大小與褲腿的前傾量約呈兩倍的關系。如褲腿的前傾量為1時,則后窿門可以縮小2厘米左右(圖6-1)。
圖6-2
在上面幾講中我們褲子版型的窿門一直取得是人體的立體窿門0.20H,
采用這個窿門做出的褲子會在人體的后臀下有一個很大的空隙量(圖6-2中的陰影部分),這樣做出的褲子褲管在大腿部位是寬松的。如果我們想設計出褲管在大腿部位是緊身合體的,要怎樣處理呢?這里就涉及到褲子窿門的變形設計。
圖6-3
上圖中假設我們把褲子版的后片平面窿門縮小a的量,a值正常緊身褲在1-3厘米左右,取值越大做出的褲子褲腿越緊,本書中取1.5-2厘米(圖6-3)。
圖6-4
雖然褲子的平面版型中后窿門縮小了a的量,但是人體的后窿門還是那么大,這樣就導致褲子在穿到人體上時,褲子的后臀部就會被人體的后臀部向外撐開。這樣褲子在人體的后臀下空隙量(圖6-4中的陰影部分)就會大為減少,褲管也就變得更加緊身貼體。
圖6-5
褲子后窿門減少后的平面窿門的最小值就是人體腿根圍的直徑D,假設一個人的腿根圍為48厘米,給這個人體做特緊身的褲子,則他的最**面窿門為48/3(π 取3)即16厘米,用這個窿門做出的褲子腿根部是最緊身的,但是活動量也是最少的,只能用于高彈面料(圖6-5)。
二、平面窿門的縮小方法
圖6-6
取上一講中的后片,將原來的后窿門中心線向前移動1.5厘米,這樣就將后窿門的寬度縮小了1.5厘米,再將縮小后的窿門(圖6-6中移出的窿門部分)回移到原來的后窿門中心線上(圖6-7)。
圖6-7
圖6-8
如圖6-8重新修順新的后窿門弧線(實線部分),此時后片的窿門變形就完成了,完成圖(圖6-9)。
圖6-9
縮小后的窿門弧線長會比原來的窿門弧線長縮短一個量a,a值正常在0.5-1厘米左右,
圖6-10
將后窿門縮小后的后片后窿門中線上抬a的量,再將腰口線重新修順,這樣就補進了縮短的a量,整個后窿門變形就完成了(圖6-10)。
三、平面窿門縮小后的褲管設計原理
平面窿門縮小后的褲管設計原理和第五講中平面窿門沒有縮小時的褲管設計原理是一樣的。在本講里面只做一個簡單的講解。
設:褲長=100厘米(含4厘米腰)
臀圍=90厘米
膝圍=20厘米
腳口=18厘米
(一)、直筒褲設計原理
圖6-11
由圖6-11可以看出褲管經過前傾、側旋和后窿門縮小變形后的直筒褲比沒有變化之前的直桶褲后臀處顯得更合體。(結構制圖略)
(二)、大腳褲設計原理
圖6-12
由圖6-12同樣可以看出褲管經過前傾、側旋和后窿門縮小變形后的喇叭褲比沒有變化之前的喇叭褲在后臀處顯得更合體。(結構制圖略)
內容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