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不夜雪千里
——詠雪花古詩詞賞析(下)
川 雪
宋代的詠雪詩詞,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留下了不少佳作。
宋代詩人張元的《雪》,想象奇特,頗為壯觀:
五丁仗劍決云霓,直取天河下帝畿。 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這漫天飛雪,就像被天兵天將殺敗的無數條白龍身上脫落的鱗甲,在空中飄降。這兩句詩,用三百萬敗陣“玉龍”的“敗鱗殘甲”寫降落中的雪,設想奇崛,富于神話的浪漫色彩。毛澤東主席在《念奴嬌·昆侖》里曾化用此兩句,寫為“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南宋詩人陸游的《夜大雪歌》,富有神話色彩:
朔風吹雪飛萬里,三更蔌蔌嗚窗紙。 初疑天女下散花,復恐麻姑行擲米。
詩人把雪花飄落比作天女散花、麻姑擲米,想象奇特,富有神話色彩。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觀雪》,生發奇想,饒有情趣:
坐看深來尺許強,偏於薄暮發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點風來特地忙。 落盡瓊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無香。 倩誰細橪成湯餅,換卻人間煙火腸。
詩起首的“坐看”兩字領起全篇:大雪紛紛揚揚,地上積雪已深一尺有余,在這黃昏時分,更是散發著縷縷寒光。雪花在半空中舞到疲倦,顯得輕柔無力;然而一縷微風吹過,又翩然起舞。上天渾然不憐惜,讓瓊花似的雪落盡,將梅蕊封存在冰雪之下,花香全無。最后詩人突發奇想:有誰能將這厚厚的雪做成湯和餅,來滿足人們充滿人間煙火的腸胃呢?
全詩由坐看雪花飛舞到感嘆雪封梅香,再生發奇想,想象用雪代替米糧。前后連接自然,想象豐富,別有情趣。
再看南宋詩人黃庚的《雪》的前兩聯,寫得既有氣勢:
片片隨風整復斜,飄來老鬢覺添華。 江山不夜雪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
“江山不夜雪千里”,寫大雪千里飄飛的壯麗景象,極有氣勢;以“玉萬家”喻大雪紛飛,家家戶戶的屋頂都蓋上厚厚的雪,像晶瑩剔透的美玉,抒發了詩人對冬天的喜愛和對雪的贊美之情。
宋代的詠雪詞,大多委婉含蓄,寄托深婉。
先看宋代詞人周邦彥的《菩薩蠻·梅雪》,借景抒情,暗含憂思:
銀河宛轉三千曲,浴鳧飛鷺澄波綠。何處是歸舟,夕陽江上樓。 天憎梅浪發,故下封枝雪。深院卷簾看,應憐江上寒。
此詞詠梅雪,而實為抒羈旅別情,并暗含飄零不偶之慨。首句大筆渲染,雪岸蒼茫,隨江蜿蜒,狀如銀河。第二句呈現一幅冬去春來的景色:晴光照耀下碧波粼粼,野鴨飛鷺雙雙對對,在那碧波上回旋,凜冽中透露出生機。由此引發出歸思之情,化用柳永《八聲甘州》的詞句,語淡情濃,耐人尋味。下片由雪下梅花引出閨思。上天討厭梅花的縱情開放,所以降大雪將花封蓋。卷簾既見院里雪下之梅,當知江上寒中之游子思家之苦。“天憎梅浪發,故下封枝雪”,描寫了梅花綻放之際,天降大雪,天氣越發寒冷襲人,讓遠在異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借景抒情,思情更濃。
再看宋代女詞人孫道絢的《清平樂·雪》:
悠悠飏飏,做盡輕模樣。半夜蕭蕭窗外響,多在梅邊竹上。 朱樓向曉簾開,六花片片飛來。無奈熏爐煙霧,騰騰扶上金釵。
詞一開始,寫黃昏之際,詞人看見雪花在漫天飛舞。“輕模樣”,輕盈的模樣,形容雪花貼切傳神。接下來寫她半夜時分睡在床上,靜靜地聆聽著大雪壓折梅樹和竹枝的聲音。由物及人,梅竹身上那種抽象的疼痛,繼而轉換成了一種具體的自憐之語。今夜的大雪,重重地壓著梅花和竹子。如今我尚會疼惜你們,而我一生的寂寞與哀愁,又有誰知道,有誰憐愛呢?
下片寫第二天一大早,詞人起床后,便迫不及待地掀開簾子,走到室外。此時依然是大雪紛飛,只見片片雪花迎面飛來。面對大自然饋贈的這些美麗的精靈,詞人的驚喜之情溢于言表。結句描寫詞人轉身回到屋里,沒想到由于房內熏爐中那些帶有溫度的煙氣,一下子就將身上的雪花全部融化了。她無奈地看著雪花變成霧氣升騰而起,輕輕地籠罩在她那插有金釵的頭上。霧氣最后也漸漸地消失了,她顯得無比的失落,只得獨自在那兒低眉嘆氣。
全詞借物抒情,不寫一字之喜,不著一句之怒,詞人用輕靈的筆觸,繪雪襯人,把一個女子一喜一嗔的神情,刻畫得細致入微,惟妙惟肖。
南宋詞人向子湮的《阮郎歸·紹興乙卯大雪行鄱陽道中》,充滿思君懷國之情: 江南江北雪漫漫,遙知易水寒。彤云深處望三關,斷腸山叉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難。頻聞遣使問平安,幾時鑾鉻還? 詞人在彤云密布、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嚴寒,行役于江西鄱陽道上,對景感懷,懷念被金國擄去的徽、欽二宗,思君懷國之情,躍然紙上。
南宋詞人呂本中的《踏莎行》,見雪興懷,別有幽情: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 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 到今猶恨輕離別。
詞中詞人借梅懷人,花魂雪魄,冰清玉潔,渾然相似,對此佳景,更惹相思。因此探梅時節,不禁對景追憶往事,遂別有一番惱人風味縈繞于心。詞寫別恨,情從景生,渾然天成,兩片的末句尤為警策。
詞的上片以“似”與“不似”寫梅與雪交相輝映的奇絕之景。梅花與飛雪同時出現的情景之下,寫梅往往說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為梅與雪同時,加之梅花與雪花有相似之處,詩人便常常將它們聯系起來。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質相異,神相別,因而在本詞中詞人在寫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筆 :“似和不似都奇絕”。“似”是言色,“不似”則言香。在朦朧月色之中,雪白梅潔,暗香浮動,這確實是種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應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可是詞人認為是“惱人”的。“惱人”即“撩人”。會撩撥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詞人沒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說 :“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詞人在此處設下了懸念,令人揣想。
詞的下片則點明詞人心事的由來:“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 。”原來是去年梅花開放時節,曾同情人共賞梅花,南樓之月可作見證。而今與情人離別了,風物依舊,人事已非。詞到結句才點明詞人為什么別來頻醉頻醒,是為了“輕離別 ”的“恨 ”。整首詞先設下重重迷障,層層云翳,然后驅霧排云,露出了本意。這樣使讀者從深深的困惑中明白過來,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這首詞見雪興懷,睹梅生情,登樓抒感,對月寄慨,把離情別恨委婉道出,有著一種朦朧美。這首詞的題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猶恨輕離別”點出。藝術手法確如畫龍,在云彩翻卷之中,東現一鱗,西露一爪,最后見首點睛,因而使畫中之龍既顯得體態矯健,又透出十分神韻。
南宋詞人吳文英的《丑奴兒慢·麓翁飛翼樓觀雪》,見雪思舊,觀雪盼春:
東風未起,花上纖塵無影。峭云濕,凝酥深塢,乍洗梅清。釣卷愁絲, 冷浮虹氣海空明。若耶門閉,扁舟去懶,客思鷗輕。 幾度問春,倡 紅冶翠,空媚陰晴。看真色、千巖一素,天澹無情。醒眼重開,玉鉤簾 外曉峰青。相扶輕醉,越王臺上,更最高層。
“麓翁”即史宅之,史彌遠之子。“飛翼樓”,在浙江紹興。
“東風”兩句,登是樓觀雪景,點題“飛翼樓觀雪”。言詞人陪同麓翁登上飛翼樓近看雪景,見春風尚未來臨,樓下梅花枝上還覆蓋著一層白雪,使它更顯得一塵不沾。“峭云濕”兩句承上遠眺。眺望遠山出岫,重嵐濕潤,白雪皚皚籠罩著梅花塢。那里處在一片混沌的銀色世界之中,將株株梅樹都洗刷成銀裝素裹。“釣卷”兩句是說:我們在飛翼樓上卷起窗簾觀賞雪景。見室外白茫茫天水一色,冷氣撲面,一掃心頭愁緒,不由得心曠神怡。“若耶”三句,見雪景,思伊人。詞人過去曾在一次雪天中的若耶溪畔遇到過一位絕色佳人。他說:現在見到雪景,即想起伊人這時也可能緊閉門戶,閑居室內吧。而我(指詞人)卻因被大雪所阻,性又疏懶,不敢像王徽之雪夜訪戴逵一樣乘著扁舟去若耶溪旁尋找芳蹤,所以只能在飛翼樓上,面對雪景而神馳天外。
“幾度”三句。登是樓飲酒賞雪原是雅會,然而詞人老矣,不免盼望春天來得快些。因為春天象征著旺盛的生命,春色也一定勝過冬景,所以他在人前背后已有好多次問過別人:“春天來了嗎?”他相信,當春天真的降臨人間之時,飛翼樓外的遠山近水定會紅花綠葉相映成趣,更是“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看真色”兩句,寫詞人從幻覺中清醒過來,他看清眼前現實中的真面目,遠近高低銀妝素裹,一片白色世界。不禁感嘆:大自然真是位最無情的神啊!“醒眼”兩句,寫他重新睜開朦朧的醉眼時,斜月已經西掛在窗簾外,東方也由白轉紅。飲酒一夜已經雪住天晴,陽光照射下,西面的山上已顯露出青色,春天終于來臨啦!“相扶”三句,言詞人與史云麓興致勃勃地相約:我們倆一定要去越王臺踏青訪古,并再次痛飲一場,帶著醉意,互相扶攜著去登越王臺的最高層。
此詞上片寫詞人觀賞雪景,思念佳人;下片進一步描繪雪景,表達對春天的盼望之情。
宋代以后的詠雪詩詞,也多有寄托。
先看元代散曲家關漢卿的《大德歌·冬景》
雪粉華,舞梨花,再不見煙村四五家。密灑堪圖畫,看疏林噪晚鴉。黃蘆掩 映清江下,斜纜著釣魚艖。
“雪粉華,舞梨花。”大雪像白色的花海,像繽紛的梨花。古人常用梨花喻雪花,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作者飽蘸著熱愛之情,寫出了雪花的形狀和神態。著一“舞”字,說明北風吹緊。作者仰視天空,雪花紛飛,彌漫天際,為下文寫具體的景物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再不見煙村四五家。”北風吹掃,揚起雪粉,煙霧籠罩,仍依稀可辨那擁有四五戶人家的村莊。此言久久平視之景。“四五家”,作者沒有確指,說明煙霧之大,難以辨認清楚,聯系下句這是傍晚黃昏時的景色。在此,作者既寫出了冬天的特色,又寫出了傍晚的特點。
“密灑堪圖畫。”“堪”,值得。雪花稠密地飄灑下來,是值得描形寫畫的。此句總結以上二句,遠望煙村雪景,銀裝素裹。下面三句寫近景。
“看疏林噪晚鴉。”看,那傍晚歸巢的烏鴉,在稀疏的樹林中正噪鬧著,準備棲息。烏鴉的叫聲,引起作者的注意,引起作者無限情思。正因為疏林,所以看得清楚烏鴉。作者在此用景取色是高明的:在白色的底子上只有疏林,再“著”上黑色的烏鴉,使得景物更醒目,更引人注意。黑色為冷色,而烏鴉的叫聲很凄慘,顯得荒涼,這樣就給整個畫面帶來荒涼之感。
“黃蘆掩映清江下。”黃色的蘆花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形成一條黃橙色的彩帶,北風吹拂,江岸邊的黃蘆在清江白景映襯下,更顯得光彩奪目,搖曳多姿,給這荒涼環境帶來了幾分溫馨和一絲快意。
“斜纜著釣魚艖。”那岸邊泊著一葉釣魚舟,獨覽著一清江之景。作者勾畫出了“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清遠意境。船泊在岸邊,說明天氣太晚,漁夫已歸家,這樣使環境更顯得寧靜。作者攝景“釣魚艖”,描繪出了人活動的足跡,給荒涼寧靜的環境增加了生機和魅力,同時給人以期待和希望。
小令前四句寫大雪漫天飛舞的迷離景色,說明野外的撲朔迷離,依稀難辨,遠景的襯托,同時透視出作者贊嘆之情,境界開闊,層次分明。后三句,精心攝取幾個近景:“晚鴉”、“黃蘆”、“釣魚艖”一目了然,同時層次清楚:岸上、岸邊、水中,三層由高及低,層次清晰,形色鮮明。前四句朦朧,后三句明晰,把朦朧的遠景和明晰的近景緊密配合,使得整個畫面的空間層次鮮明,而近景中又分三層,富有空間層次感和畫面的立體感;白中有寒鴉,一分荒涼;黃蘆掩映,色彩富有質量感,給人溫馨;漁舟斜纜,安詳靜謐,給人以想象:雪過天霽,照樣下江捕魚,表達了作者對安閑穩定的生活的向往和贊美之情。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寒而不冽、淡而有味之感。
再看清代詩人吳偉業的《阻雪》,別有一番隱情:
關山雖勝路難堪,才上征鞍又解驂。 十丈黃塵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
此詩是清順治十年(1653年)詩人應清廷征召,北上至臨清(今屬山東)遇大雪時所作。
詩的意思是:北方的關隘山川形勝雖好但道路難行,才騎馬上路沒行多遠又下馬步行。北方的路因天氣干燥而黃塵沖天,雪下得很大,積雪很厚,這些都與江南大不相同。
此詩寫路途的難行與雪天寒冷,用以表現詩人被迫入京時的悲涼心情。
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采桑子·塞上詠雪花》,是心志的袒露: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后誰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沙。
康熙十七年十月,容若扈駕北巡塞上時,在塞外看見大雪飛揚,姿態肆揚。那是北方的雪,大朵大朵,情誼厚重,從幾萬尺的高空直拗地投向大地,纏綿壯烈的肆意態度,縱還未知這一片世界,能不能容身,也義無反顧。塞外的雪有著與中原大不相同的氣勢,讓人為之傾倒,也讓納蘭性德為之感慨萬千,于是他寫下了這首詞。
他借詠雪花而詠懷,抒發了不慕人世間榮華富貴,厭棄仕宦生涯的心情。
詞的上片說,處于“冷處”的雪花是令人喜愛的,但我不是偏愛雪花輕舞飛揚的姿態,也不是因為它清冷而越發美麗,而是因為它有著人間富貴之花不能夠比擬的純潔清麗。下片說自從南朝謝道韞故去之后,誰還能了解它愛憐珍惜它呢?它飄揚于天涯。看盡了寒冷的歲月,聽遍了胡笳,感受到了西風、黃沙吹遍的悲涼。
納蘭性德的宦海生涯使他深知皇室內幕,與皇帝一同出巡也使他多次得到體察民情的機會。所以他雖然出身于富貴人家,生活在朱邸紅樓之中,作為皇帝身邊的八旗子弟,身上卻沒有紈绔子弟之氣,他不進名利場,更是深藏功名,反倒是平易近人,與百姓融入生活之中。他也是借雪來道出自己“不是人間富貴花”的感慨,借此來說明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物的高潔志向,同時也抒發了他不貪慕世間榮華富貴,厭倦仕宦生涯,向往著脫離世俗的心情。
清代詩人鄭燮的《山中雪后》,借觀雪景,托物言志: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此詩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清晨起來一打開門,看到山頭已被一場大雪覆蓋。此時,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陽的光芒,透過淡淡的白云,也變得寒冷了。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凌還沒有融化的跡象,墻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這樣一種清冷、孤寂的氣氛,是多么不尋常啊!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升,云彩淡淡的畫面,展現了雪后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后兩句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閑”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詩人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現了自己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