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糖尿病)的中醫辨證:治當理脾(一)
消渴(糖尿病)發病的實質乃陰虛燥熱,
而陰虛燥熱的產生,
不僅由于腎陰虧損,
而且多與脾陰不足有關。
通過大量臨床研究,
其病不單僅在腎,
而且也在脾。
近代名醫張錫純曾指出:
“消渴(糖尿病)其癥起于中焦,
是誠有理,因中焦膵病而累及脾也。”
故此,在治療過程中,
不但要滋腎,而且要實脾,
特別是在中后期,脾腎之陽虛衰,
在脾土虛衰的情況下,健脾可強于養腎,
此乃“以后天養先天”,
故多能取得明顯效果。
脾陰與脾陽的不足,
在消渴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
上輸于脾,脾氣散精,
上歸于肺,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脾主運化功能的實現,
有賴于脾陰、脾陽的協調作用來完成,
從而起到運化、升清、統攝之功,
具有維持機體活動和化生津液氣血的重要功能。
脾又為“諸陰之首”(《醫貫》),
得水谷之精微而化生陰液,
以旁溉四肢百骸、五臟六腑,
是人體后天陰液產生之源泉。
脾陰充足,有足夠的營養來濡養臟腑,
則能滋潤肺金,充養心血,
涵養肝木,滋補腎水,
其他諸臟則皆能受益,
從而保持精血不竭,元氣不絕。
所以《內經》有: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
“臟真濡于脾”的記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