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海上畫派”,并不狹指中國畫中的一個風格派別,而是泛指一群敢于破格創新,甚至吸收西方手法技巧的海上畫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共同開拓了海上新畫風。海上畫派代表畫家有虛谷、蒲華、任伯年和吳昌碩等。
上海城經歷了宋朝立鎮、元代設縣、明朝筑城,發展到清代中期的嘉慶年間,這里已經成為一個具有50萬人口的城市,再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開埠之后帶來的無限際遇,在短短的四十年間,它已經成為一座由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勢力共同作用下的近代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最具魅力與活力、光華四射的大都會。
富商階層可在此尋找商機,達官貴人可在此享受奢華生活,知識分子可在此覓得更多知音,年輕學生可在此學習新知,藝術家當然也不能例外。以任伯年、吳昌碩等人為代表的一批畫家,面對上海紛亂的文化狀態,他們在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上,吸納民間藝術樣式,借鑒西洋畫技,追求雅俗共賞的化境。他們普遍重品學修養,倡個性自由,雜糅眾家所長,融古今土洋為一體,形成了在中國畫流派中占重要一席的“海上畫派”。海派在總體上呈現以下風格: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個性鮮明;
重視詩書畫印諸方面的修養,從民間藝術中吸取營養,雅俗共賞;
借鑒吸收外來藝術。
海派在題材與繪畫內容上,都與傳統的文人畫有了截然的區別。由于深受繪畫商品化的影響,他們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迎合市民欣賞的口味。古代文人畫家所追求的超越世俗的藝術精神和優游山水之間的林泉之志在這個“十里洋場”中已沒有存在的社會基礎,傳統蕭條淡薄的藝術境界和孤芳自賞的高逸品格早已和當時上海商品社會的審美情調大相徑庭。色彩燦爛﹑裝飾味濃的海派繪畫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大富大貴的市民精神和欣欣向榮的商業氣象。
海派藝術家作品欣賞:
吳昌碩
▲以上均為吳昌碩作品
▲吳昌碩 《天竺水仙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吳昌碩 《牡丹水仙》 吉林博物館藏
▲吳昌碩 《桃實圖》 180 x 96cm
▲吳昌碩 《梅花》 臺北故宮藏
任伯年
▲以上均為任伯年作品
▲任伯年 《三友圖》
▲任伯年 《花鳥》
虛谷
▲以上均為虛谷作品
趙之謙
▲以上均為趙之謙作品
▲趙之謙 《積書巖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趙之謙 《花卉》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黃賓虹
▲黃賓虹 《山水》
▲黃賓虹 《擬李唐筆意》
▲黃賓虹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任熊
▲任熊作品
▲任熊 《洛神圖軸》 絹本設色 110.1×53cm 上海博物館藏
▲任熊 《湘夫人圖》 紙本設色 121.4×35.3cm 上海博物館藏
任熏
▲以上兩幅為任熏作品
任頤
▲以上兩幅為任頤作品
任預
▲以上均為任預作品
文字編輯:青文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有疑問請聯系我們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