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參見:第三次十字軍東征2
1174年,努爾丁與阿莫里先后去世,他們分別留下了一個11歲和13歲的兒子——伊斯梅爾(As-Salih Ismail al-Malik,1163-1181)和鮑德溫(Baldwin,1161-1185)。伊斯梅爾很快淪為了父親臣屬們爭權奪利的犧牲品,被帶往阿勒頗,宦官居米什特金成為其“攝政”。然而,各地諸侯并不承認他的權威,紛紛覬覦著王位。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時年37歲的薩拉丁。
薩拉丁出生于提克里特(Tikrit,位于今伊拉克境內)一個庫爾德人家庭。其父納杰姆丁·阿尤布(Najm al-Din Ayyūb)與叔父謝爾庫赫最初為塞爾柱蘇丹馬利克沙阿(Malik Shah)效力,后因謝爾庫赫犯下命案而不得不投奔摩蘇爾的贊吉,此后又得到贊吉之子努爾丁的重用。薩拉丁的青年時代在大馬士革度過,據說他馬球技術過人,是努爾丁球場上信賴的伙伴,兩人私交甚篤。1164-1167年,薩拉丁追隨謝爾庫赫進軍埃及對抗法蘭克人,在巴尼亞斯、亞歷山大等戰役中嶄露頭角,積累了寶貴的軍事經驗。1169年3月叔父去世后,薩拉丁在政壇開始青云直上。成功獲得大維齊一職后,哈里發徒具虛名,薩拉丁已是埃及真正的主人。他通過重賞贏得了麾下軍隊的衷心,他的弟弟圖蘭沙阿則成功清洗了開羅的法蒂瑪步兵兵團,鏟除了后患。1171年埃及的哈里發去世后,努爾丁與薩拉丁的關系日趨緊張,前者甚至醞釀領兵前去討逆。但努爾丁的離世賜予了薩拉丁良機——贊吉王朝國主年幼,部將們人心浮動,不到一年時間,薩拉丁便奪取了大馬士革、霍姆斯、哈馬等大城,僅阿勒頗與摩蘇爾仍掌握在贊吉王朝手中,同時自封為伊斯梅爾的“攝政”。1175年,薩拉丁正式被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冊封為埃及蘇丹,開啟了阿尤布王朝的歷史。從此,耶路撒冷王國多了一位勁敵。
薩拉丁肖像,意大利佛羅倫薩畫家克里斯托法諾·德爾·阿爾蒂西莫繪制
與贊吉王朝的沒落相比,耶路撒冷王國也陷入了動蕩不安之中。阿莫里的獨子鮑德溫年僅13歲,不得不由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攝政。雪上加霜的是,這位少年還生患絕癥——麻風病。有人認為麻風病是一種“天譴”,這樣的病人沒有資格承擔“圣城守護者”的重任,但他還是于1174年7月15日加冕登基,日后鮑德溫四世將以“麻風國王”的稱號名垂青史。
因疾病纏身,鮑德溫的統治充滿坎坷。從少年時代起,他便不得不接受中世紀的各種治療,由于行動不便,國王還學會了單手騎馬的技術。雷蒙德三世、提爾大主教威廉、兩大騎士團忠心耿耿地輔佐他,其生母阿格尼絲(Agnes of Courtenay,阿莫里國王的第一任妻子,)也回到了兒子身邊以幫助他處理國政。但太后的出現為耶路撒冷的政壇帶來了一股寒流。雷蒙德伯爵時年34歲,其家族已在圣地居住了數代,對圣地錯綜復雜的形勢了如指掌,他本人甚至自學了阿拉伯語,主張與穆斯林和平共處,奉行一種穩健的外交政策。耶路撒冷王國統帥托隆的漢弗萊(Humphrey of Toron)、伊貝林(Ibelin)家族 、西頓的杰拉爾德等顯貴支持雷蒙德的政見,醫院騎士團也是他的盟友。雷蒙德的勢力可算作十字軍國家中的“本土貴族黨”。而以阿格尼絲為首,還存在著另外一支“太后黨”。他們多是新到圣地的西方貴族,其中的代表人物是1175年剛剛獲得自由的沙蒂永的雷納德(Raynald of Chatillon,1125-1187)和徒有虛名的“埃德薩伯爵”喬斯林三世(Joscelin III,1159-1190,他也是耶路撒冷王后阿格尼絲的弟弟,鮑德溫四世的舅舅)。前者剛剛結束長達15年的牢獄之災,被重金從穆斯林的監獄中贖回;后者自幼便失去了埃德薩伯國的領土,從5歲起即遭到努爾丁囚禁,一心想要光復故國。他們連同圣殿騎士團,主張對伊斯蘭世界采取攻勢,開疆拓土。除了政見不合,兩派的一些顯貴間還存在復雜的個人恩怨。這些勾心斗角嚴重消耗的耶路撒冷王國的實力。所幸鮑德溫四世精通帝王之道,一方面重用雷蒙德三世,一方面任命喬斯林三世為耶路撒冷王室總管,勉強維系著脆弱的平衡。
耶路撒冷宗主教為鮑德溫四世涂油加冕
鮑德溫幾乎注定不會擁有后嗣,確定他的繼承人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姐姐西比拉和同父異母妹妹伊莎貝拉是未來王位的天然候選人。法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巴巴羅薩的表親蒙費拉的威廉(William of Montferrat)在1076年順利與西比拉完婚。人們對這場聯姻寄予厚望,期盼著未來路易七世與腓特烈能夠對王國伸出援手。可惜好景不長,同年威廉便因瘧疾撒手人寰,僅留下了一遺腹子,即未來的鮑德溫五世(Baldwin V)。
當鮑德溫四世忙于整頓內政時,薩拉丁也在擴張自己的勢力。他首先將矛頭指向昔日曾侍奉的贊吉王朝,阿勒頗與摩蘇爾尚處于贊吉后裔的掌控之下,對薩拉丁的正統地位是個潛在威脅。面對如日中天的薩拉丁,阿勒頗、摩蘇爾與阿薩辛派刺客團結成了攻守同盟。然而薩拉丁以高超的手腕予以分化瓦解,多次在戰場上擊敗對手,也幸運地逃過了阿薩辛派的數次暗殺。作為精明的政治家,薩拉丁尤其注重收買人心,每次擊敗阿勒頗或摩蘇爾的軍隊后,他都會慷慨仁慈地釋放全部俘虜,不加任何條件,這在當年是絕無僅有的善舉,令他獲得了崇高的人望。經過大約一年的征戰,雖然并未攻下阿勒頗,但他成功地迫使該城統治者居米什泰金(Gümü?tekin)臣服,并以外交手段促成了與阿薩辛派的和解,摩蘇爾的賽義夫(他是努爾丁的侄子)被徹底孤立,不再對敘利亞構成威脅。薩拉丁于是將目光轉向了他最重要的對手——耶路撒冷王國。他聽聞其國王身染沉疴,認為這是收復圣城的天賜良機。
1177年,鮑德溫四世年滿16歲,開始親政。同年,佛蘭德伯爵腓力一世(Philip I, Count of Flanders,1143-1191)來到耶路撒冷朝圣。在國王的勸說下,他同意率領王國主力北上進攻哈瑪(Hama)。薩拉丁聞訊后趁機于11月從開羅出兵入侵耶路撒冷王國,據說兵力達26000人,其部隊很快進逼南部重鎮亞實基倫。腓力一世無法及時回援,出人意料的是,幾乎毫無軍事經驗的鮑德溫四世決定御駕親征。11月25日,在拉姆拉附近的蒙吉薩(Montgisard),鮑德溫人數上處于劣勢的軍隊(375名騎士,數千步兵)對松懈的薩拉丁大軍發動了奇襲。這就是富有傳奇色彩的蒙吉薩戰役。鮑德溫以帶病之軀,身先士卒,策馬沖鋒,沙蒂永的雷納德、圣殿騎士團大團長奧多·德·圣阿芒、王室總管喬斯林、伊貝林家的鮑德溫與巴利安等部將皆以死效命。薩拉丁猝不及防,潰不成軍,他本人騎駱駝于亂軍中倉皇出逃,其精銳的馬穆魯克禁衛軍幾乎全軍覆沒。酣暢淋漓大勝為鮑德溫奠定了崇高威望,使各地諸侯對他刮目相看,王國政局也暫時趨于穩定。但薩拉丁實力尚存,返回埃及后,便耐心等待著復仇的機會。1179年,鮑德溫四世試圖主動進攻敘利亞,但先后于巴尼亞斯、邁爾杰歐云被薩拉丁挫敗。兩人均意識到,無法在戰場上徹底壓倒對方。1180年,兩國簽署了一份為期兩年的停戰協定。
《天國王朝》中的鮑德溫四世
邁爾杰歐云戰役中,雖然耶路撒冷王國的損失算不上慘痛,但一件插曲卻對未來的政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役伊貝林家的鮑德溫被薩拉丁俘虜,為了贖回自由,伊貝林家的鮑德溫簽下的巨額債務,事實上已經一貧如洗。在蒙費拉的威廉的去世后,國王與太后便計劃為西比拉物色第二任丈夫。原本她青睞伊貝林家的鮑德溫 ,倘若好事成真,這一聯姻將有效地彌合貴族黨與太后黨的矛盾,造福社稷。然而鮑德溫結束囹圄之災后,西比拉嫌棄他糟糕的財務狀況,不愿下嫁。人們不得不轉向新的候選人。最終獲得垂青的是法國貴族呂西尼昂的居伊(Guy of Lusignan,1150-1194),與伊貝林家的鮑德溫相比,他似乎既缺乏能力,又難稱家世顯赫。但太后阿格尼絲極力推薦,西比拉本人也心儀這位美男子。鮑德溫四世只好應允了這門婚事,并賦予他攝政的地位。但這為之后王國的災難埋下了伏筆。
作為太后舉薦的人選,居伊在婚后自然也成為了太后黨的一員。此時鮑德溫四世的病情開始惡化,已無法騎馬,視力也大受影響。國王的控制力開始下降,太后黨逐步打破了先前的政治平衡。第二年,阿格尼絲鐘意的希拉克略擊敗競爭者提爾大主教威廉,成為耶路撒冷宗主教,這導致了兩大政治派別矛盾的激化。太后黨中以沙蒂永的雷納德為代表的強硬分子,借機挑釁薩拉丁,搶劫阿拉伯商隊,甚至兩度嘗試遠征麥加,希望能毀滅伊斯蘭最高圣地。雖并未得手,但這依然超越了薩拉丁容忍的底線,他重新開啟了對耶路撒冷王國報復性的進攻。此時鮑德溫雙目失明,已無法行走;而對雷納德引發的危機,居伊卻顯得束手無策。1183年,薩拉丁的大軍兵臨雷納德封地卡拉克城堡。重病中的鮑德溫四世讓部下用擔架將他抬上了戰場,雷蒙德伯爵也不計前嫌,從的黎波里領軍馳援。薩拉丁自忖并無必勝把握,與鮑德溫達成和解,班師回國。這也是麻風國王生前參與的最后一次戰役。
鮑德溫四世授予居伊攝政之位,讓·科隆布繪制
鮑德溫四世預感自己大限將至,于卡拉克城堡戰役后解除了居伊的攝政職務,將西比拉之子8歲的小鮑德溫加冕為共治國王(即鮑德溫五世)。同時,他也再度委任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為王國攝政,以掣肘“太后黨”。然而鮑德溫五世自幼體弱多病,為穩妥起見,麻風國王在其遺囑中表示如果鮑德溫五世在10歲前去世,耶路撒冷王位究竟應授予姐姐西比拉還是妹妹伊莎貝拉,由西方四大君主仲裁(即羅馬教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法國國王與英格蘭國王),此間的政務則由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繼續管理。在病榻之前,王國的貴族大臣紛紛發誓將履行國王的遺愿。1185年5月16日,“麻風國王”鮑德溫四世預感自己大限將至,于卡拉克城堡戰役后解除了居伊的攝政職務,將西比拉之子8歲的小鮑德溫加冕為共治國王(即鮑德溫五世)。同時,他也再度委任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為王國攝政,以掣肘“太后黨”。然而鮑德溫五世自幼體弱多病,為穩妥起見,麻風國王在其遺囑中表示如果鮑德溫五世在10歲前去世,耶路撒冷王位究竟應授予姐姐西比拉還是妹妹伊莎貝拉,由西方四大君主仲裁(即羅馬教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法國國王與英格蘭國王),此間的政務則由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繼續管理。在病榻之前,王國的貴族大臣紛紛發誓將履行國王的遺愿。1185年5月16日,“麻風國王”鮑德溫四世在高燒中走完了23年的人生歷程,雖然他生前勵精圖治,死后青史留名,但薩拉丁一直等待著他的離世,耶路撒冷王國已危機四伏。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