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都市金堂縣龍泉山脈西麓的原四川鍋爐廠,始建于1968年,初名東方紅機械廠,為國家在三線建設時期投資建造的工廠,以生產“09”“801”等軍工產品為主,1980年后轉產工業和電站鍋爐,更名為四川鍋爐廠。至今廠址內管理良好,秩序井然,成為金堂乃至成都地區最大的工業遺址(超過“東郊記憶”),以宏大的廠房規模和特殊的地勢布局為特色,為金堂當地乃至成都市民所耳熟能詳。
東方紅機械廠興建的1968年,正處于中國三線建設的高潮時期。三線建設,是在新中國經濟水平落后,并在全球“冷戰”,美、蘇稱霸等戰爭威脅的背景下,由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策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的工業轉移和經濟建設戰略,目的是“備戰,備荒,為人民”。三線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建國初期不平衡的工業布局,為推動新中國的工業、國防等事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成都是三線建設的重要陣地,曾安排大小項目數十項,東方紅機械廠作為其中規模較大的一個軍工廠,在很長時期內為金堂和成都地區的工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成都三線建設中的代表。同時,從全國各地千里迢迢、不畏艱辛前來支援建設的老職工以及其后兩代人在其中工作、生活的共同經歷,讓這座工廠充滿了獨特而濃厚的地域和人文色彩,形成了特定歷史時期的集體記憶。
1968年,第一機械工業部發文在四川籌建東方紅機械廠,作為“09”“801”等軍工產品的生產基地。勘察隊在排除了選址自貢市,與東方鍋爐廠合并建廠的最初設想后,對成都市區方圓50公里的區域進行了考察,最終選定了位于金堂縣龍泉山西麓溝口的張家溝附近作為建廠基地。
▲工廠的位置 ▲工廠在成都的選址條件
工廠距離金堂縣城(趙鎮街道)3公里,距成都市區40余公里,一條省道支線和一條蜿蜒而下的河溝從這里穿過。工廠經詳細勘界和規劃設計,占地面積約43公頃(根據現狀測算),依溝而建,順溪而上,考慮到了對地形充分合理的利用,注重“靠山,分散,隱蔽”。
按照“單位辦社會”的模式,生產與生活并舉、并重,實行分區組織和管理。因此,工廠由里向外被劃分為生產區和生活區:生產區面積約占60%,其內部主要以分廠為單元劃分生產用地及后勤用地,同時在生產區外側的開闊地帶,安排有行政管理區和汽車運輸區,以方便對外聯系;生活區約占40%,安排住宅和公用設施。
▲四川鍋爐廠現狀總平面空間結構
根據國家和工廠的發展情況,可將四川鍋爐廠50年的建設歷程劃分為以下為4個階段——
建廠之初,在國家計劃經濟力量的組織下,按照軍事化管理開展各項建設活動,首要任務是基礎工程和臨時宿舍的建設,并在機械化程度很低的困難條件下保證了良好的質量,大多沿用至今。水、電、氣等動力設施在建廠初期陸續開通使用,不僅滿足生產需要,還以福利的形式供應給職工生活,這在當時的成都地區處于領先水平。
公用設施多數由工廠自行設計和施工,在1975年后相繼建成并初具規模。它們集中修建于生活區中部,圍繞俱樂部和燈光球場形成生活區的公共中心,包括毛澤東思想宣傳室、浴室、糧店、肉店、招待所、食堂、百貨商店、理發室等。同時,為了保障職工及其后代的穩定延續,工廠建立了全程式的教育機構和完善的醫療機構,包括子弟中小學校、幼兒園和醫院。
七十年代后期,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轉變,“文革”的結束和改革開放使國家經濟開始進入上升期,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同時“冷戰”趨于緩和,國家對三線建設的戰略部署也隨之轉變為緩建、停建、調整階段,并逐漸對外解密。為了適應新的社會經濟形勢,工廠于1980年后轉產工業及電站鍋爐等民用產品,廠名改為四川鍋爐廠。
工廠產品方向的轉變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使各大車間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同時根據生產需要,又進行了許多增建。至本階段末,生產區內的建設量有了較大提高并已接近峰值,達到10.6萬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追求與日俱增,加之職工后代的增加,既有生活設施已不能滿足職工的新需求。單元住宅開始成為“新寵”并提供給老職工,戶型也得到了較大的豐富,廚衛設施齊備。
公用設施的建設更加側重對物質和精神需求的補充,新建了文藝廳、農貿市場、新百貨商店等。
進入九十年代,尤其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計劃經濟體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全國開始出現大規模國企倒閉和職工下崗現象。以改革求發展、去單位化成為工廠發展的新常態,盡管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興盛,但依然無法擺脫走向衰落的命途,最終于2008年破產。
在這段時間,生產區內的新增建設較少,生活區也進行了新規劃,以應對有限空間內不斷增加的人口和新的生活需求。
2009年,破產后的川鍋廠國有資產被北京建龍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收購,組建為四川川鍋鍋爐有限責任公司,并于2012年整體搬遷至新廠址。至此,工廠成為遺址,由金堂縣人民政府全面接管,并將廠址設立為趙鎮街道川鍋社區。
在政府的管理下,生產區的利用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原先的單位生產用地轉變為社會用地,化整為零對外出租。
實行社區化管理后,工廠的住宅由單位房轉變為公房,實行小區化管理。但隨著時代的推移,生活區內最后居住的大多都是退休職工,此外還包括一些租房客。
▲拆除后的醫院
▲拆除中的住宅
遺憾的是,在2016年啟動至今的“棚改”工程中,許多住宅以及醫院等已被拆除。
“川鍋”作為金堂曾經的第一大企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國有企業大規模倒閉的浪潮中屹立前行,度過了重重歷史難關,在改革中求發展,一直堅守到2008年,成為成都地區少有的幾家跨過新世紀的國有工礦企業。“川鍋精神”曾是金堂工業行業的代表,體現了國有企業進行自身改革的壯士斷腕般的決心和勇氣,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社會轉型全過程的重要見證和縮影。
部分圖片由川鍋公司提供
文圖/ 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