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正月拜年風俗
拜年這個話題很有說道,以鄉士習俗,拜年這個詞太文太雅,只用在新婚女婿第一年至第三年給岳父母拜年,稱拜年,往后即不再稱之拜年,而謂之“出門”,“看姥娘”,“看姑家”,“走親戚”,到什么人家去即稱去“看什么人”。
依家鄉風俗,拜年人隨其年齡角色的變換,拜年的時間也是不一樣的,舊時除新婚女婿是先住岳父家之外,其余人等正月出門走親戚應先看姥娘家,再看姑家丈人家,小孩從能走親戚家開始應教育他們先看姥娘家姑家,這兩家老人都在時先走姥娘家,只有一家老人在時,先看有老人這家。人到中年父母無力招待客人時,應先讓孩子出門,自己在家奉陪老人招待客人,等主要親戚來完之后,自己再走老親戚。
時間上也有分別,新女婿拜年,若是在初五之前,就選初二或初三,年前要知會岳父家,一般由新媳婦年前與娘家說好,過去像樣人家的閨女頭三年回娘家住婆家,都是由娘家使車篷子車迎車送的,在臘八曰前就得送回婆家,叫論臘八日,娘家有持殊情況的,在小年之前一定要送回婆家,娘家人在送閨女的時侯,要清示公婆,平日接回娘家要問婆婆什么時候回來,臘月送閨女要請示公公正月初幾女婿拜年。
初五也稱五馬日之前新女婿拜年,體面人家抬著食盒豬頭三生禮,貧寒人家也要背著大筦孑,到岳丈家要先施禮拜見二老,然后由岳父派人陪伴拜岳父家祠堂,然后岳父設宴隆重招待新女婿,少不了繁文縟節,推杯換盞,用以考驗新姑爺的智慧才能禮節言談,新女婿可不能落敗喲。
初五之前拜年,新女婿是不帶新媳婦的,而且是不能留宿,必須當天回家,回家要向父母回稟拜望岳父家的經過,有無失禮僅,岳父家待自已這嬌客有無失禮儀,有無輕慢,這很關系到兩親家日后的交往。不能在岳家宿住的傳統是新婚男女正月不能睡空床,說到此聽出點意思了吧?舊時的風俗還是滿體貼満溫欣的哈。
新女婿離岳父家太遠當日回不了的怎么辦?那就初五五馬日后再去拜年,新婚夫婦一同回娘家,也可坐乘轎車領著幾抬食盒,新婚夫婦在岳家可住些日子再回夫家,這也是新婚正月不睡空床或曰空房之風俗,貧寒之家也有論半正月之說,即新媳婦在婆家住到正月十六回娘家,但在大家人家(士紳富戶)是不允許的。
那為什么有初五之前女眷不回娘家的風俗呢?舊時鄉間居民分兩種,一是官宦士紳,二是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家是正月初五才把財神和灶王爺爺燒香扯下發送了,之后閨女才可回娘家
舊時風俗有“看著娘家的灶馬窮到潦下”的說法。即從頭年的臘月廿三到正月初五娘家貼著灶馬的期間,舊時閨女是不回娘家的。從大躍進之后“干到臘月廿九,吃了古乍再下手”沒有了節假,文革十年移風易俗,把什么民俗都革了命,加上正式上班的人逐漸增多,節假太少又加上那些年以階級斗爭為綱,姥爺是右派,與其來往就有立場問題,爺爺是地主兒孫都受牽連,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許多優秀的民間文化被顛覆被隔斷,整個一代人都不知道傳統文化為何物,嘆乎! 悲哉 !
到現代,人們想要一個文明家風文明的傳統的時候卻又肓然了,當然我這里并不贊成完全繼承,也有些是得與時俱進的,比如閨女不見娘家灶馬,現在已經打破,主要還是受計劃生育大氣候的影響,改了就改了,其余那些符合儒家文化又適于現代文化的鄉風民俗還是值得繼承提倡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