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洪濤 美國藥理學博士 鳳凰網《腫瘤情報局》 特約專家
核心提要:
1. 世衛組織大概率將在7月14日把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味劑”(Aspartame),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包含可口可樂無糖汽水在內,大約95%含有甜味劑的碳酸軟飲料,以及大約90%的即飲茶中,都含有阿斯巴甜。目前,有超過90個國家批準使用阿斯巴甜作為食品添加劑。WHO這一舉動引起了行業和民眾的廣泛關注,行業人士擔心這將會打開“致癌”訴訟之門。
2. 將阿斯巴甜認定為致癌的主要依據來自法國的一項大規模營養健康研究。該研究發現,阿斯巴甜和安賽蜜攝入量高的參與者患癌風險分別增加了15% 和13%,且患乳腺癌和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更高。
3. 不過,法國的這項研究只是一個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理論上只能表明人造甜味劑與癌癥發病的相關性,并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只會給阿斯巴甜打上 “可能對人類致癌”的標簽。攝入比較多的人士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如果攝入量不多,甚至只是偶爾食用,其實不必為此擔心受怕。
4. WHO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預計將在7月14日公布阿斯巴甜的安全劑量。而預計在同一天,IARC也將正式宣布阿斯巴甜為“可能致癌物”。早在今年5月,WHO就建議大多數人應避免食用代糖。健康飲食的關鍵是“適量”,即便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出現了,也不能毫無節制地食用。
世界衛生組織為什么說阿斯巴甜會致癌?
國產這幾種飲料宣稱無添加!國內飲料安全嗎?
一個被提前預告的壞消息:阿斯巴甜或被世衛列入“致癌物”,幾乎在全球的食品飲料行業,瞬間掀起滔天巨浪。
7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癥研究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將把一種在食品飲料中所普遍使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味劑”(Aspartame),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
這意味著,包含可口可樂無糖汽水、瑪氏Extra口香糖和一些Snapple飲料等產品在內,全球有數千種食品飲料中,所普遍使用的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將被宣告為可能對人類存在癌癥風險。
阿斯巴甜不含卡路里,甜度大約是食糖的200倍,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人工甜味劑之一。有數據表明,大約 95% 含有甜味劑的碳酸軟飲料中,以及在大約 90% 的即飲茶中,都含有阿斯巴甜。
對于將阿斯巴甜列入IARC的致癌黑名單的猜測,并非空穴來風 。實際上,在6月初,IARC在召集外部專家開會后已經做出阿斯巴甜 “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結論。
據了解,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有兩個比較嚴重的類別,分別是“很可能對人類致癌”(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和“確認對人類致癌”(carcinogenic to humans),但把阿斯巴甜列入“可能對人類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的舉動很可能引起爭論。
因為它的類別屬于世衛五個致癌物級別中的2B 類致癌物,跟手機輻射、咖啡等被列入統一類別。
巧合的是,另外一個國際組織,糧農組織/世衛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也在對阿斯巴甜的使用情況進行審查,他們與IARC選擇了同一時間,7月14日公布結果。
但顯然,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的這一未來決定,可能已造成了行業風險與殺傷力。6月29日晚間,敏感的國產飲料品牌元氣森林、奈雪的茶緊急回應稱,旗下產品不含有阿斯巴甜。
這兩種國產流行飲料宣稱0糖0脂0卡,使用天然代糖“羅漢果糖”。據悉,羅漢果是原產中國的一種藥食兩用植物,其提取物“羅漢果糖昔”是天然甜味物質。
世衛對于阿斯巴甜的審查,已引發了廣泛的行業擔憂。
日本厚生勞動省官員富田希美(Nozomi Tomita) 在 致世衛組織副主任的信中寫道:“我們懇請兩個機構協調審查阿斯巴甜的工作,以避免公眾產生任何困惑或擔憂。”。
同時,國際飲料協會也發表聲明稱,阿斯巴甜致癌結論有誤導,更全面審查尚在進行。
但顯然,對阿斯巴甜的看法,在世衛從來就保持著懷疑態度。
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就發布了指南,建議消費者不要使用非糖甜味劑來控制體重。該指南在食品行業已引起了軒然大波。而IARC 的致癌裁決,更可能給無糖飲料行業帶來重大打擊,后果難以預料。美媒甚至把這個裁決類比成下一個“草甘膦風暴”。
2015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定草甘膦為“2A級”致癌物,即“可能對人體致癌”。德國拜耳隨后被美國一位園丁稱因使用含有致癌物草甘膦的除草劑,罹患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索賠20億美元,拜耳公司于 2021 年對美國法院的第三次上訴失敗。拜耳為此斥資110億美元解決其除草劑致癌的大量訴訟。今年2月份,該集團宣布已解決了世界上9萬起“致癌”訴訟。
人們擔心,如果世衛公布阿斯巴甜致癌,這意味著將打開訴訟之門。
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阿斯巴甜致癌的證據是什么?
阿斯巴甜是1965年在實驗室中發現的一種甜味劑,甜度約為蔗糖的180~220倍,其熱量比一般蔗糖含量少(1g的阿斯巴甜約有4千卡的熱量),其甜味與砂糖相似,它不會引起血糖的明顯升高,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目前,世界上有超過90個國家批準使用阿斯巴甜作為食品添加劑。阿斯巴甜的使用在早期引起社會廣泛爭議。美國FDA為此直至1996年才取消所有限制。
日本從1983年批準阿斯巴甜可作為食品添加物。但注明阿斯巴甜含有苯丙胺酸,苯酮尿癥患者無法代謝此氨基酸,對于此疾病患者就必須避免接觸阿斯巴甜。
這個使用如此廣泛的“代糖”,為何會被認定致癌?依據是什么?
▎據《消費者報道》在2020年8月發布的一項測評,市面上常見的18款無糖飲料中,百事可樂(無糖可樂型汽水)、可口可樂(零度汽水)、雪碧(纖維+檸檬味汽水)和芬達(零卡橙味汽水)均使用的是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安賽蜜和蔗糖素的甜味劑組合方案。
據世衛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 表示,它在 6 月份召開會議,審查評估了 1,300 項關于阿斯巴甜的研究。
IARC的會議,主要是依據所有已公布的研究證據 。而關于人造甜味劑致癌風險的最重要的結果,來自法國的一項大規模營養健康研究,于2022年3月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上[1]。研究發現,阿斯巴甜和安賽蜜(也稱乙?;前匪徕洠z入量高的參與者患癌風險增加,且患乳腺癌和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更高。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02865名法國成年人的數據,參與者的隨訪平均時間為8年。在研究期間,參與者每6個月要提供一次問卷調查,報告24小時內的飲食情況,以及是否有癌癥診斷信息。
研究發現,36.9%的參與者食用了人造甜味劑,主要是阿斯巴甜,其次是安賽蜜和三氯蔗糖。人造甜味劑主要來源是無糖或代糖軟飲料、餐桌上的食物(如含糖餅干、蛋糕、糕點等 )以及酸奶或奶酪,它們分別占人造甜味劑攝入量的53%、29%和8%。
在隨訪期間,共有3358個參與者被診斷出癌癥, 其中有982例為乳腺癌,403例前列腺癌,2023例肥胖相關癌癥(如結直腸癌、胃癌、肝癌、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等)。
人工甜味劑總攝入量較高的人有3358例,與不食用人工甜味劑的相比,攝入量較高的人癌癥風險增加了13%。在人工甜味劑中,阿斯巴甜和安賽蜜與癌癥風險增加的相關性明顯,總體癌癥發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5%和13%。
在各種癌癥中,高攝入阿斯巴甜將乳腺癌風險增加了22%,將肥胖相關癌癥的風險增加了15%。
已經攝入阿斯巴甜,會不會得癌癥?我們還敢喝含有阿斯巴甜的飲料嗎?
需要指出的是,法國的這項研究只是一個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理論上只能表明人造甜味劑與癌癥發病的相關性,并不能證明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正因為這個原因,IARC只會給阿斯巴甜打上 “可能對人類致癌”的標簽。
雖然阿斯巴甜致癌的風險尚未完全坐實,但既然有數據表明其致癌的可能性,就應該盡可能避免。
阿斯巴甜上了“可能致癌”的黑名單,消費者雖然得到了提醒,但是很多人也會很焦慮,畢竟那么多年已經喝了不少含阿斯巴甜的飲料,會不會已經注定要得癌癥了?
對此,筆者認為消費者所要側重關心的,并不是“致癌”,而是“致癌的風險”,需要對“風險”這個概念有個正確的認識。
人生每一天都會充滿各種風險,出門有出門的風險,不出門,也有“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的風險。不存在無風險的生活,癌癥風險也不可能清零。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學會對各種風險進行平衡,從而選擇風險更低的生活方式。
比如說,不能因為阿斯巴甜有致癌風險,在避免阿斯巴甜的同時放開蔗糖的攝入!因為研究也表明,過量攝入蔗糖同樣有致癌的風險。
對于攝入比較多的人士,確實需要及時做出調整,回頭是岸。但如果阿斯巴甜攝入量不多,甚至只是偶爾食用了阿斯巴甜,就不必為此擔心受怕,不必為可能的致癌風險耿耿于懷。
在法國的研究中,非攝入者癌癥發生率為3.1%,阿斯巴甜過量攝入者癌癥發生率為3.3%。雖然發生率有所增加,但并不是數量級的變化。
▎關于阿斯巴甜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但誰是正確的,是飲料公司還是癌癥研究機構?
阿斯巴甜的安全劑量是多少?WHO將于7月14日揭曉
如果說過多攝入阿斯巴甜會有致癌風險,攝入不多者不用過分擔心,那么問題來了:阿斯巴甜的安全劑量是多少?
IARC只對致癌性做出“定性”的結論,至于“定量”的問題,要由WHO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來回答。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于1981年批準阿斯巴甜供人類食用,但此后對其安全性進行了五次審查。1981年以來,JECFA一直認為攝取量不超過每日上限的情況下,阿斯巴甜對人體是安全的。
在IARC會議之后,JECFA 已展開對阿斯巴甜的評估,預計7月14日公布“定量”結果。預計在同一天,IARC將正式宣布阿斯巴甜為“可能致癌物”。
因為過量攝入糖會增重,會帶來健康風險,有人將糖比喻為“甜蜜的毒藥”。
為了躲避糖的風險,人類發明了代糖,發明了阿斯巴甜。如今,阿斯巴甜也要上“可能致癌物”的黑名單,人類又要發明什么東西來代替阿斯巴甜呢?
其實,其他的代糖也或多或少有些風險。早在今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就發布過一份關于非糖甜味劑的新指南,建議大多數人應避免食用安賽蜜、阿斯巴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等代糖。
健康飲食的關鍵是“適量”,不談劑量只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即便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出現了,也不能因此放飛自我,毫無節制地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