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文章有提到通貨膨脹這個概念,大致意思就是我們手上的錢,無時無刻都在貶值。
這種貶值直接體現在購買力上,比如說十年前我們0.5元就能買一個雞蛋,現在卻需要1.5元,而0.5元卻購買不到,這就是一種貶值。
首先,在這里提點經濟學的課程內容:
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xù)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
按照這一說明,如果僅有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這不是通貨膨脹。只有大多數商品的價格和勞務的價格持續(xù)上升才是通貨膨脹。
所以,衡量通貨膨脹率的價格指數一般有三種:消費價格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國內生產總值價格折算指數。
簡單說,當政府發(fā)行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
說了這么多,通貨膨脹率怎么算出來的?
因為在經濟學中,并沒有將通貨膨脹死框在一個設定里面,大家意見不一,所以算法也不一樣,目前大家受眾和認可度比較高的有三種算法。
第一:官方公布的通脹率都是默認等同于CPI漲幅的。
CPI就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
說白了,其實就是一段時間內,日需品的漲跌幅。
所以,官方公布歷年通貨膨脹率如下:
官方公布的通貨膨脹率=CPI漲幅,近幾年年都在3%上下浮動,這在經濟學中是一個溫和的通貨膨脹率,而率溫和良性的通貨膨脹有利于經濟的發(fā)展。
(我想:這大概也就是為什么官方會采取這個數字作為膨脹率的代表了吧。)
其實,稍微懂點經濟邏輯的人都知道,CPI 漲幅其實很難和通貨膨脹率等同的。
因為僅僅衡量了消費物價指數的CPI,其實將國內最大的通脹主體-房地產行業(yè)排除在外了。
按照國內的房價漲了又漲的情況,實際通貨膨脹率肯定是高于官方數據CPI的。
第二:M2增速減去GDP增速,就是通脹率
為什么這兩個值的差就是真實通脹率呢?
先來看看它們分別代表什么:
M2:即廣義貨幣,等于“社會上的流通貨幣總量+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的值,它也是咱們平時說的“貨幣供應量”嗎,M2增速也就相應代表了“貨幣供應增速”;
GDP: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速一般被視為“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
M2增速-GDP增速,就可以理解為,貨幣增加比財富增長多出來的部分,不就是通貨膨脹嗎?(與前面“簡單說,當政府發(fā)行過多貨幣”遙遙呼應)
2015年我國M2增速13.3%,GDP增速6.9%,也就是說2015年的通脹率等于6.4%。
第三:利用“勞動力成本”來計算
這種算法的邏輯是用人成本上漲,就是通脹率上漲,取的數值是最低工資標準。所以,只要算出社保繳費基數的漲幅,就估算出實際通脹率了。
因為最低工資,是政府規(guī)定的由雇主支付給勞動者的不得再降低的最低報酬標準,以保障勞動者維系基本生活所需的生存性開支。
如果沒有通貨膨脹, 這個最低工資標準肯定是鐵打不動的。但是,如果通貨膨脹率很高,高到不調整工資大家都活不下去了,肯定不行。
所以政府一般會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制訂高于通脹上升幅度的最低工資標準,來保障和提高這部分勞動者生活水平。
由于全國各地的社保繳費基數(最低工資)都不同,勞動力數量也不同,所以也很難得出平均值。所以,我認為這種算法非常適合地區(qū)的通貨膨脹率。
以首都北京為例,2015年最低工資是1720元,2016年是1890元,2017年是2000元。
2017年的增長率=(2000-1890)/1890*100%=5.82%
如果以此為標準,北京地區(qū)的通貨膨脹率2016年為9.98%,2017年為5.58%,北上廣焦慮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通貨膨脹切身關乎到我們每一個人,關于我們的錢袋子。正確認識到通貨膨脹,能讓我們更進一步的尋求改變,才能跑贏CPI,跑贏通貨膨脹。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先覺醒的人會積極買房、積極學習理財,因為房子是固定資產,可以保值增值;投資理財可以獲取回報,也可以增殖。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可是總有一只無形的手在偷我們的錢。)
最后,我想說的是:將錢存銀行,存余額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ps:下一篇談談《如果我有100萬....》里面說的保障優(yōu)先,怎么個優(yōu)先法?
晚安~
公子白:金融圈小魔女,文能提筆10萬+,武能王者上榮耀,見過世間繁華后現在只想談賺錢!(財女進化論:網貸、保險、股票、基金、房地產一網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