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巖東部的閬風巖、玉屏巖,兩巖相連,狀如屏風,故亦稱之為屏風巖。其實閬風、玉屏是相連的一座巖山,很難劃出明確的分界線,這兩峰與石室、天柱連起來構成七星巖“人間北斗”勺子上的“把”。
以下文章介紹得深入到位,是七星巖道教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篇精華文章,很多朋友對七星巖的文化感興趣,那就得好好閱讀一下本文。小編覺得做大幅修改不僅不尊重原作者,還會使整篇文章失去色彩,因此在大家可以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對個別文字作少量修改,讓閱讀的朋友有一場愉快的文化旅游。
七星巖中連在一起的閬風巖和玉屏巖,以前稱屏風巖曾經見證肇慶輝煌的歷史
明后清前(1564—1746年)長達182年的兩廣總督府移駐肇慶,肇慶成為兩廣軍事指揮中心。
肇慶城在這100多年中有了飛速的發展,如肇慶城墻的加固修筑,沿江四塔的興建,肇慶學宮、慶云寺的興建、水師營的設置等都是明代的東西。明代也加快了對七星巖的開發建設,如興建環巖道路,修筑屏風巖的上山蹬道,興建屏風巖上的玉皇殿、三仙觀及山腳的純陽觀,興建水月宮及其它宮觀。
到解放前夕,七星巖的巖山僅屏風巖及仙掌巖修有蹬道通山頂,石室巖及天柱巖的巖頂仍可望而不可及。屏風巖位于七巖之東,風景秀麗,是縱觀七星巖的最佳去處,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登臨題詠。
玉屏巖頂
據統計,屏風巖上的石刻明至民國共77題,明以前無發現,說明屏風巖開發源于明代。現發現的古代石刻全部集中在小石林以東,小石林以西及玉屏峰并無石刻,估計當時并未修建蹬道。這些石刻中,較有名氣的有清初嶺南三大詩人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的題名記。此石刻是陳恭尹較有名的隸書代表作之一,陳恭尹的隸書開清初一代新的書風,該題刻鐫刻在未經打磨的崖壁上,更顯磅礴氣勢。黃培芳詩、林召棠題字的七星巖詩八章因林召棠是清代廣東三狀元之一而被稱為“狀元碑”,現在也被很多人提及。此碑描述七星巖的主要景致并稱:“二樵銘、魚山詩、可與石室記稱三絕”(二樵銘即黎簡隸書《南服殞石》、魚山詩即馮敏昌《七星巖詩五首》,石室記即李邕《端州石室記》)。
摩崖石刻集中的小石林題字
應該特別提到的是位于小石林一帶的:“南明三碑”。在屏風巖上玉皇殿西側的小石林附近保留著三題南明年號的石刻,三題的年號都不同,分別為永歷、弘光、隆武。這是明朝滅亡后,明朝的后裔在南方建立的三個小朝廷的年號。在屏風巖的小石林集中出現了三個南明年號的石刻是非常罕見及珍貴的。當年全國著名的文物專家鄭孝燮考察七星巖摩崖石刻時,筆者曾向他介紹了很多珍貴的石刻,鄭老并未有太大的反應,當筆者介紹到南明年號的石刻時,鄭老立刻象發現了寶藏似的連說難得難得。因為清代的文字獄是很嚴酷的,屏風巖完整的保留了三個南明年號的石刻應該說彌足珍貴。
此外,南明三碑附近有一狀如醉漢的巨石橫臥此間,此石與周圍巖石質地不同,疑為天外來物,上有明末邑人李少白題“醉石”二字。傍邊還攜有大興俞瀚的《題醉石》詩:“此石何年醉,於今臥不醒?定逋沽酒債,應勤息心銘?瓢覆云根綠,床支玉筍青。幾時酲自解,重起倒雙瓶。”李少白,據《高要縣志》記載,此人善詩文,精書法,明亡后,不娶妻,不應試,隱居七星巖,年二十四,值月夜,題詠月詩,墮崖而死。可以想象,明亡后,屏風巖上經常聚集著一些明朝的遺老遺少,效法伯夷與叔齊,故有了以上的題刻和故事。
玉屏巖摩崖石刻:醉石
屏風巖最值得稱道的是當時的肇慶知府王泮,屏風巖的開發有他的功勞,王泮歷史上第一個為星巖二十景題名并賦詩,由于王泮在任上為民興利,治洪患,導瀝水,建設七星巖,當時肇慶人民為其立了生祠。王泮在屏風巖題有“含珠洞”三個大字。據有關文獻記載,含珠洞內有兩塊人形鐘乳石,狀如一男一女,作交合狀。可惜建環巖公路時,含珠洞已被公路封堵,游人無法進去。如果記載確實,此景開發出來應可媲美韶關的某些景點的。
除大量的古代題刻外,改革開放后,屏風巖上又鐫上了成仿吾、粟裕、周揚、夏衍、王力、陳從周、唐弢等名人的題刻。屏風巖即見證了肇慶的輝煌歷史,而且風景及人文景觀在七星巖都是排第一的巖山。道教宮觀大覺寺
肇慶是廣東少有的五教并存的城市,佛、道、儒、天主教、伊斯蘭教共處一城中。
道教是中國的本國宗教,七星巖排列狀如天上北斗,很自然成了道教的首選地。而七星巖內道教的集中點即在屏風巖。
明清至民國年間,七星巖的道教十分興旺,屏風巖從山腳到山頂依次建有純陽觀、朱梁二先生祠、碧霞宮、三仙觀、玉皇殿、十八奶娘廟。由山腳的純陽觀到山頂的玉皇殿不足百米高程即建有如此多的廟宇,其建筑密度也是少見的。據記載,當年純陽觀的門聯上書:“野菜連根煮,濕柴帶葉燒”,可見其道行了得。山腳的三間小廟宇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拆毀,在其舊址上建了玉屏飯店,而山上的建筑,基本保存了下來。
屏風巖上的古建筑,歷史最厚重的當數三仙觀。
三仙觀入口
三仙觀位于屏風巖半山危崖之上,座北向南,“上接玉皇之殿,下臨碧霞之宮,又有瀝湖之水映帶左右”。三仙觀又名大覺寺,現門楣木匾為“三仙觀”,但原花崗巖門額卻書“大覺寺”三字。《星巖大覺寺記》載:玉屏峰。兩峰對峙,萬木交蔭。中有大覺寺,三仙居焉“。緣何如此,查遍史料,三仙觀未有供奉佛像的記載,只是《星巖大覺寺記》中,記載寺僧雪公,首倡重修大覺寺,功甫落成而辭世,兩子繼父志,完成重修大業,寫志之人“欣然大覺”“欲將斯道覺斯民”。可能這是對大覺寺的一種解釋吧。
三仙觀初為三仙閣,始建于明萬歷辛卯(1591年),明萬歷兩廣總督兼廣東巡撫劉繼文建。當時劉繼文平息李茂叛亂于翁源,為表其功,借坡仙(蘇東坡)托夢要“建三仙觀于星巖,而并祀鐘離、李仙、呂仙……”建成后,劉繼文于七星巖石室巖下立《迎仙平寇碑》,碑高2米多,寬1米多,正面〈〈迎仙平寇碑〉〉,背面為“仙詞”碑,乃劉繼文“扶乩請仙”時托“坡仙”附體所作,字體有點“蘇體”的風格,“文革”時此碑遭破壞,斷成兩截,現移至石峒以更好保護。乾隆年間三仙閣曾大規模重修,大興俞瀚留下〈〈重修三仙閣記〉〉,屏風巖上的重要古碑刻很多都與三仙閣(觀)有關聯,可見當時的盛況。三仙觀八十年代初曾被辟作星巖招待所,文化名人戴厚英曾在此住過一個星期。當時物質條件欠缺,三仙觀雖然條件差,但卻風景優美、清靜。
三仙觀三仙
據史料記載,當時屏風巖幾座廟宇中,三仙觀的三大仙(泥塑)是塑得最好的,尤以鐵拐李最為著名,據傳,當年鐵拐李的眼睛特別傳神,只要進入大殿,無論走到哪個角落,鐵拐李的眼睛都會看著你。可惜這些塑像毀于“文革”。現存的塑像是1986年重修三仙觀時重塑的,由當時星湖園林工程隊韓工雕塑,筆者當時具體負責這個項目的工作,基本按文物保護的要求重修,可惜塑像無法恢復當年的神采。九十年代,三仙觀的西樓被拆平,使三仙觀大失當年的風采。古建精品玉皇殿
玉皇殿位于屏風巖的鞍部,風景絕佳,風水絕佳。站在玉皇殿前面,面對浩瀚星湖,竹排一樣的城區,如帶的西江,南岸綿延的丘陵,會使人感到心胸開闊,感嘆祖國山河的瑰麗壯美。
玉皇殿入口
玉皇殿是星湖古建筑的精品,據省文管會的鄒偉初先生考證,玉皇殿的斗拱結構和建筑設計十分精巧,尤其兩條木質龍柱,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兩條木質龍柱,彌足珍貴。原本可以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但因被無知的人將殿頂換成金黃色的琉璃瓦變得不倫不類而未被批準。玉皇殿現存的是漆布貼金玉帝塑像。據傳原來的神像是泥塑,玉帝前面有日、月、星、辰四斗星君。據載,玉皇殿內原有銅香爐一只,能預測天氣,十分神奇,可惜在抗戰期間丟失。
玉皇殿周圍長滿100—300年的參天大樹,以雞蛋花為最多,形成享譽嶺南的峭壁森林奇觀。這片森林的保護應感謝當年在玉皇殿看廟兼行醫的潔珍大師,解放前夕,七星巖管理處于真空狀態,附近村民趁機到七星巖大肆砍伐樹林,其它巖山的樹木被砍了不少,潔珍大師以行醫為手段勸阻到屏風巖砍樹的村民。由于潔珍的保護,現在屏風巖是七星巖中古樹名木最多的一座巖山,構成了屏風巖“峭壁森林”的景觀。潔珍大師當時在屏風巖是道士,后來到佛寺出家,后來當了慶云寺的住持。佛道同源,萬法歸一,宗教信徒因環境的變遷,有時是道有時又轉向佛,有些廟宇亦道亦佛,歷史上曾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生命的崇拜——十八奶娘廟
玉皇殿的東側,有一間很小的廟宇,上面卻掛著一個大大的牌子——十八奶娘廟。
史料上找不到十八奶娘廟的記載。筆者當年在屏風巖工作時,根據老人的回憶,找到了當年親手塑造十八奶娘廟塑像的原肇慶工藝廠退休師傅招熙,在原址上重建了十八奶娘廟,并請招師傅按原樣重塑塑像。塑像共21個,金花娘娘、花公、花母,以及十八個形態各異的奶娘。每個奶娘都帶著一個孩子,從孩子出生喂奶、玩耍、讀書、睡覺各種形狀都有。梁劍波先生為十八奶娘廟寫了一份材料。材料稱,十八奶娘廟是玉皇殿的四配之一,供奉金花娘娘,并有花公、花母、奶娘等,這里的“花”相當于現在的“祖國的花朵”,即“孩兒”,金花娘娘“即送子娘娘”,十八奶娘廟屬于一種生命的崇拜。
據當地居民回憶,過去當地人到十八奶娘廟求“丁“,參拜時帶上油燈,參拜后把油燈點燃然后帶回家,以求添丁。
剛建好時的十八奶娘廟,泥塑像涂上五色油彩,十分艷麗。現在擺的是后來的石雕塑像。
屏風巖上的石刻還有一件事須提及的,曾在肇慶及星湖工作的一些有文化的領導應景區之邀為景區題了字并刻在崖壁上,分別是:許士杰題“玉屏疊翠”,謝拼題“狀元碑”,梁漢夫題“玉屏石徑”。這三幅墨寶題寫時都沒有署名,盡管當時工作人員反復要求,他們都堅持不題上自己的名字(許士杰的署名是工作人員從其它地方移來的鋼筆簽名)。
小小的屏風巖卻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它不但是一座風景秀麗的石山,更是一座文化名山、肇慶的道教名山和文化山。巖山、古建、石刻、樹木能很好地保留下來供后人鑒賞,前人的建設和保護功不可沒。屏風巖下環巖路邊有一題民國石刻,題目是“每飯不忘”,意思是每天吃飯都不要忘記轉輸調劑糧米的人。我每次攀登屏風巖時都十分懷念古人的保護和建設,我們能使這座仙境一樣的風景區不受破壞地留傳后世嗎?
編輯:星湖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