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世界的競爭已不僅是公司與公司的競爭,實際上更是平臺與平臺、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隨著電子商務產業的高速成長和B2C巨頭京東在2013年交易額突破千億,已經保持多年動態平衡的互聯網BAT三極鼎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以自營電商為原點,逐漸成長為“以網絡為渠道、以互聯網思維為驅動力”的大流通集團,京東以第四極的姿態快速崛起,成為左右互聯網世界的新主流力量。
京東模式為眾多在BAT持續不斷的擴張中被擠壓和遏制的互聯網公司提供了全新的互聯網思維,即 :互聯網的發展還遠遠未到僅能在現有互聯網范疇內、依靠零和博弈來競爭的階段,在狹義的互聯網領域之外,尚有極為廣闊的空間,足以生長出可與BAT同等量級的網絡巨頭。21世紀傳媒旗下商業現象觀察與研發部門21X LAB 用一份93頁報告將對京東崛起的路徑、特質,以及京東對互聯網領域帶來的種種影響,進行全面闡述。
以下為報告摘錄:
①BTA格局:中國互聯網界三巨頭之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騰訊(Tencent),中國互聯網領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巨無霸。三個巨頭各自有其牢不可破的“基本盤”市場,在該市場中占據不可撼動的領先地位。百度控制內容、阿里主宰交易、騰訊把持社交,而內容、交易(消費)、社交是互聯網最重要的三項功能。在BAT三足鼎立的格局下,充滿變數及可能性的互聯網世界仍舊不斷涌現出新星,他們成長壯大,并試圖沖擊巨頭們的影響力或瓜分巨頭們的市場份額。
②2011-2012年以來,原本被視為互聯網第二梯隊主力軍,同時也是有希望誕生未來巨頭的這個群體:奇虎360、優酷土豆、新浪微博、大眾點評......幾乎一夜之間集體丟掉了進入第一梯隊的門票。無論是細分市場的領先者,還是新出現的成長之星,都面臨著一個選擇:是在寡頭的夾縫中尋找生存機會,還是挑選站隊歸屬其一。
就在互聯網的寡頭結構幾乎已經形成,地緣空間越來越狹小的時候,京東率先脫穎而出,演化成獨當一面的競爭體,并為其崛起路徑劃出可見的發展前景及充足的發展空間。電商行業的整體格局也隨之發生改變:從之前阿里獨霸電商的單極向京東阿里的“兩極”格局過渡。
③平臺電商、自營電商以及垂直電商三種國內主流電商模式當中,由于阿里巴巴旗下淘寶與天貓商城獲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綜合自營電商一度被認為日漸不合時宜。
2012 年底,曾經與淘寶“平起平坐”的自營為主的綜合電商當當商城,在連續虧損 7 個季度,總虧損達 6.69 億元之后,以旗艦店的形式入駐天貓商城,此舉更讓自營電商模式本身是否還具有競爭力成為一時話題。
④京東的快速崛起令業界意識到,自營電商并非已近末路。同為自營 B2C,京東與其他電商企業在前臺看并沒有太大差異,然而真正的角力點在于“網外”,憑借對物流等“后端環節”的重金投入,極大地提升物流配送效率,京東全面刷新的從下單到簽收之間的完整網購體驗,使得消費者對網購的時效與便捷性期待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準。
為了提升電子商務的“體驗”,京東專注于物流倉儲等針對消費者體驗的基礎建設,過去幾年持續在各地花費巨資建“亞洲一號”等項目,如今京東遍布全國的倉配體系使得“最后一公里”已然成為了提升用戶體驗的關鍵,這也是京東區別于國內其他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⑤赴美上市這一標志事件,昭示著京東已經完成了從黑馬到新興巨頭之間的轉變。在整個B2C電商市場當中,京東已然連續數年緊追領跑者天貓位居行業第二,2013年18.3%的市場占有率相當于位居行業3-8名的騰訊B2C、蘇寧易購、亞馬遜中國、唯品會、當當與國美的市場總和。
在自營B2C市場中,京東則以46.5%的份額占據絕對領先位置;位居第二的蘇寧易購市場份額僅有10.8%。兩家與京東類似的全品類自營為主電商網站亞馬遜中國與當當與京東的差距逐漸被拉大,2012年第一季度時京東規模約為當當的8倍,到2014年第一季度這一差距已擴大到接近14倍。垂直電商中的易迅網、唯品 會、1號店雖然增速明顯,但“小而美”的角色始終難敵京東的龐大規模,其中市場份額最大的易迅網與唯品會亦與京東有近10倍的差距。由此可見,京東在未來中國B2C市場“兩超多強”的競爭格局中,電商領域中第一陣營的地位短期內難以被撼動。
⑥京東優勢
在消費者日漸看重正品質量和優質服務的情況下,京東已經憑靠正品平臺的品牌形象和“最后一公里”的優質客戶體驗成功卡位。
三四線城市的網購量增速迅猛,京東堅持的渠道下沉策略迎合了這一細分市場的需求,深入三四五級城市鄉鎮的物流網絡強有力地推動新的交易成長。
在迅速增長的移動購物趨勢中,京東以京東移動客戶端(APP)為核心,盟友騰訊旗下的微信與手機 QQ為兩翼,在 2014 年下半年更是發展京東微店和拍拍微店這樣的去中心電商業務,在移動端開展了有效的布局。截至 2014 年第三季度, 京東已有約 29.6% 的訂單來自移動端。2013 年 12 月約為 15%,2012 年 12 月僅有約 6%。憑借獨特的角色定位及發展路徑,京東成功登上自營電商第一的位置。
⑦京東發展歷程
前電商時期(1998-2003):1998年6月18日,劉強東在北京中關村創辦了京東公司,代理銷售光磁產品。
垂直電商時期(2004-2007):2004年1月,京東正式涉足電子商務領域,京東多媒體網開通,域名為www. jdlaser.com。
全品類時期(2007——2010):2007年6月,京東正式啟動全新域名www.360buy.com,并成功改版,京東多媒體網正式更名為京東商城,以全新的面貌屹立于國內B2C市場。次月,京東建成北京、上海、廣州三大物流體系,總物流面積超過5萬平方米,奠定了京東商城以物流拓展及用戶體驗為中心的發展模式。
巨頭成型時期(2011——2014):京東商城規模形成后,對手由最初轉為綜合零售網絡面對的當當、凡客,變為了聚焦價格戰的蘇寧、國美。然而細心的消費者發現,不知從何時起,京東在各類購物季及假期期間,不再像以前一般強打價格戰,諸多商品價格都已趨于穩定。在這背后,是京東近幾年不容忽視的品牌影響力及規模效應的成長。京東商城逐漸擁有大批忠誠的用戶及一定的品牌溢價。
⑧與其他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電商企業相比,京東金融業務在業務選擇與投入力度上顯示出三大特征:
多元化金融平臺。為供應商、POP合作伙伴、消費者提供囊括支付、理財、供應鏈金融等在內的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
緊密圍繞生態圈。側重與京東核心業務相關度高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對于“流行度高”但與核心業務及生態圈關聯度低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相對謹慎。
注重合規性,關注風險管控。更側重在現有制度框架內進行金融創新,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推進互聯網金融業務擴張。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完整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