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摘錄(一)
《親子關系》系曾仕強劉君政所著,看了后摘錄其部分,推薦給大家。
子女為父母所生,卻不為父母所有。父母對子女只擁有教養權,并沒有所有權。教養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但是不能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強制子女去實現。
……
某些有了子女的人士,只知道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卻由于教子無方而美夢落空。有些人愛子心切,但是兒子剛進入初中,就己經拿他毫無辦法。有些人更是怒氣沖天,一巴掌把兒子打得離家出走。這樣的親子關系,著實令人煩惱。請教專家,大多隔靴搔癢,甚至不知所云。誰都知道家長對子女不能夠寵愛、縱容,卻有很多父母,由于當局者迷,堅不承認自己有溺愛的過失。
……
家庭需要良好的親子關系,而親子關系決定于教養的觀念。父母為了負起應盡的教養責任,及早培養子女的良好態度和習慣。最好父母雙方,先溝通協議,以建立共識,共同采取適當的教養方法。避免父母之間產生間隙,使子女養成投機取巧的不良習慣。父母來自不同的家庭,難免有不一樣的看法。要在子女面前維持相當的一致性,必須特別小心謹慎。
教育子女愈早愈好,五六歲之前是重要的關鍵。身教重于言教,即使不能以身作則,也應該以身作例。把自己的缺失當做案例,讓子女知所警惕,避免染上不良習慣。隨著子女的年齡逐漸增大,做好階段性的調整。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注意其身心變化,隨時設法了解狀況,給予必要的輔導。我們的建議,則是盡管時代和子女都在變,孝驚的原則不能變。這是個令人迷惘的時代,如何培養合理的親子關系?尤其值得大家一起來探索、研究和實踐。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家庭,而且有助于社會、民族和國家,甚至于影響到全世界
……
“望子成龍”原是人之常情,必須配合教子有方,才有達成愿望的可能。現代人“食古不化”地望子成龍,加上“道聽途說”地教子無方。既盼望子女成為出人頭地的天才,又輕易相信“不要讓子女輸在起跑點上”。結果使子女養成害怕失敗、遇事患得患失、樣樣斤斤計較的心理,自然不幸死在跑道上。
……
教育子女愈早愈好,五六歲之前是重要的關鍵。身教重于言教,即使不能以身作則,也應該以身作例。把自己的缺失當做案例,讓子女知所警惕,避免染上不良習慣。隨著子女的年齡逐漸增大,做好階段性的調整。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注意其身心變化,隨時設法了解狀況,給予必要的輔導。
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當”,卻很少人體諒“子女不好做”。專家學者喜歡說“代溝”,好像兩代之間有一條橫溝,彼此很不容易溝通。其實,有沒有代溝,完全看父母怎么想。認為有,它就活生生地出現;認為沒有,它便不能產生作用。
代溝只是一種警惕,未必就是事實。父母把代溝看成可能的障礙,設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確的態度。不應該用代溝做借口,來掩飾自己的失責。家人的樂趣,主要在于溝通良好。只有家人彼此傾訴,才是真正的親情。一家人父母心中有子女,子女心中也有父母,才能夠愉快相處,充滿了溫暖的感覺。
……
父母平時多和子女談話,而不是“無事說大道理,做錯事就教訓”。經常保持密切的關系,充分了解子女的心靈動態,自然一家人溝通良好,不受代溝的影響。
要子女把父母當做商量的對象,父母就應該把自己一天的生活也讓子女知曉。不能夠借口工作忙碌,或者子女年幼不懂事,便不和子女談話。日久產生代溝,果然被專家學者不幸言中。不但失去家人的關心,也讓親情日愈淡薄。家庭的溫暖愉快,根本談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