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
(一)完善的家校合作關系能更好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家校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充分享受來自老師和家長的關懷,以及使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歡樂。由于家庭的千差萬別,家長對教育子女的目標、成才的觀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理念也不相同,所以家庭教育必須在學校教育的配合下,具體分析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正確引導孩子成才,讓孩子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之才。
(二)家校合作關系的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主要渠道,學校嚴格按照《中小學生守則》和《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然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連續不斷地,數年如一日地努力。家庭是學生接受教育最早,時間最長的場所,家庭教育的模式適合與否,對其能否順利接受學校教育關系極大。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一致和配合,更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和諧的家校合作關系可以促進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信息交流
學校家庭兩方面教育是否密切配合,重要的一條是要及時交流信息。教師要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及對待父母的態度等,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生的思想工作。家長也想要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并且還想知道學校是怎樣開展工作的。建立家校聯系后,能使這一渠道更暢通,學校與家庭教育更有時效性、針對性、目標要求更一致。
(四)家校合作關系的建立能夠優化學校教育的環境
學校教育雖然嚴格按照國家的教育要求辦學,但社會和家長對學校的要求也是學校教育不斷優化的一種動力,因此,家長在家長委員會的牽頭下,不斷的提出改善學校教育的要求,傳授社會上的經驗,調動家長及社會成員改善社會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充分利用家長這一有力的教育資源去優化、促進學校內外的教育環境,使學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
二、家校合作的基礎
總的來說家校之間坦率而真誠的交流是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礎,學校和家庭之間都想把自己所想和所做的事情告訴對方,因此交流勢在必行。教師可以把學校的教育計劃、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和日常活動告訴家長,讓家長對學校教育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家長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背景、經濟、生活情況告訴老師,以便老師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學校鼓勵家長對學校提出要求,把家長所了解的情況、關心的問題和心中的想法告訴學校,學校也不斷地通過交流渠道對家庭教育的模式和過程不斷地指導,雙方在互動中獲益,交流中發展。所以沒有家長參與的學校教育是沒有針對性,沒有個性的教育;沒有學校指導下的家庭教育更是盲目自發的教育,只有家校合作的教育才是完備健康的教育。
在當今時代,許多國家采取種種形式溝通社會與學校之間的聯系,家庭參與對中小學生來說,具有極大的影響。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直接決定著學校教育的效果,1992年美國城市人壽保險公司所進行的年度調查,大部分教師認為,缺乏家長參與對學校教育是個“嚴重的威脅”[2],家校合作勢在必行,也理所當然。
(一)從家長的角度來看
1.家長有權利和義務參與學校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有權利和義務讓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他們希望知道學校是怎樣教育他們的子女,希望了解學校的政策和計劃,子女受教育的權利是否受到侵犯,是否被體罰了等等。例如:蘇州昆山市某學校的附屬幼兒園,家長們為了更好的使子女健康成長,要求學校每星期讓家長到學校與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動,家長還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時定期到學校辦公,參與教育過程,督查校方的教育教學工作,了解孩子的三餐營養,活動和上課的時間搭配,孩子上學和放學的接車問題,安全問題,生活問題等等。
2.家長有自己的優勢和能力參與學校教育。
從理論上說,家庭教育是個體在整個社會化過程中的最關鍵時期的教育。因為家庭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嬰、幼兒童和青少年,他們正處在大腦迅速生長發育時期,也是潛意識學習的最佳時期和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時期。把握家庭社會化方向的人自然是家長。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關鍵。家長和兒童的特殊血緣關系決定了家長在兒童的身心發展中起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子女和家長的親情關系、經濟關系以及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樹立起家長在家庭中的權威性,這種權威是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家長有自己的優勢和能力參與學校教育。
(二)從學校的角度來看
學校教育需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學校總是有教育宗旨的,最根本的便是德智體美勞。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到學校就是讀書,升重點高中考重點大學,其他的概不參與。其實,學校教育不僅要讓孩子讀好書,更要讓孩子做好人。做好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形成合力,學生缺一節課可以補回來,但思想上有一個盲區,恐怕要糾正過來不容易。因此,學校的課程和活動都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做家長的不合作,限制孩子參加學校的活動,或沒有重要事情也讓孩子缺席的化,這就影響到學校對課程的實施,從而影響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例如:昆山市某中學要舉行歌詠比賽。初三年級的一位女生,各方面條件都符合主持人要求。為此,學校專門聘請了一位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為她輔導、包裝,到臨近比賽時她父親知道了,極力反對,到比賽時還是缺席了。家長的這種不合作的態度和不負責任的行為,給這位學生造成很大的傷害,讓她在同學面前沒有面子,更失去誠信。事實上許多學校活動都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這種支持可能是精神上的,也有可能是物質上的,也有可能是責任上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學校和家庭的相互支持、交流和需要,才有家校合作的基礎。
三、家校合作關系中重要人物的角色定位
要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首先要擺正學校領導、教師、家長各自的位置,因為他們在不同的事務中擔當著不同的角色,凡事絕不能以誰為主,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明確各自的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應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一)家校合作中學校領導的角色定位
學校領導首先是鼓勵士氣的組織者,他要對家校合作進行大力宣傳,指導,支持和鼓勵,使學校教職員工對家校合作充滿信心和熱情,并以積極的姿態主動參與家庭的合作,營造出學校與家庭通力合作的育人氛圍。其次是家校合作的策劃人,他要帶頭參與家校合作的學校整體計劃的制訂,主持一些大型的合作活動。最后是家校活動的實施者,合作中有和諧的,也有矛盾的方面,學校領導通過自身人格魅力和個人能力能夠機智地處理家校間的矛盾。總之,學校領導有責任激勵教師加強與家長的參與活動,同時也可以通過協調、管理、資金支持以及對家長參與活動表示贊賞等方式來幫助學校[3]。
(二)家校合作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是家校合作過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動的具體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他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他是活動資源的開發人。教師進行一次家訪,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開一個家長會,要布置會場,請家長發言,請學生代表發言,讓一部分學生作好服務工作,教師準備匯報材料等,所以無論是教師走出去,還是家長請進來都需要教師去組織實施。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與家長必須是平等的關系,教師不應該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和尊嚴,去影響孩子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或家長在孩子心里的地位,教師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告訴家長,讓家長感到榮幸,教師也要幫助孩子在心中樹立起父母的偉大和無私,教師是家長和孩子聯系的紐帶,是家長的朋友,學生的知心人。
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家校合作的渠道隨時隨地因人而宜,許多活動在活動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例如:一個學生數學競賽得了獎,如何告知家長,是打電話?發短信?帶口信?如果把喜報寄給社區或單位領導再轉交給家長,或許效果會更好。教師用真誠去對待家校合作,一定會開發出更多更好的活動來。
(三)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角色定位。
美國學者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角色分為三類[4]:
1、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有關研究發現,當家長的這種角色參與學校教育時,他們能成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長的自信心以及家長對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隨著參與有所提高。
2、作為學校活動自愿參與者,自愿為學校提供無償服務。家長可作為班主任的輔助人員幫助教育學生,可就某門學科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可就自身經歷給學生做非正式報告等。
3、作為學校教育決策的參與者。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決策的全過程,即決策形成、決策執行和決策監督。
蘭根布倫納和素恩伯格只是把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家長分成上述三種角色的。我認為我國現階段家長應該承擔的角色是:
1、學校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指責者。學校教育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一旦出現問題,家長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責,為教育的健康發展出謀劃策。
2、學校教育的智慧者而不是觀察者。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參與,要用智慧,用真誠來支持教育,很多家長只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實質上的參與者,成了一名觀察員。
3、學校教育的鼓勵者而不是批評家。學校教育的發展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宣傳,特別是在領導崗位上的家長的積極參與,友情配合。
四、家校合作關系建立的關鍵
在學校管理者、家長、教師這三者中,他們之間的角色轉換,換位思考,是建立良好家校合作的關鍵之一,大家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想想,可以彼此諒解,達成共識。
關鍵之二是創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氣氛。營造合作氣氛的因素有兩個:一是積極的態度,學校教職員工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為合作伙伴。教職員工度量要大,要能接納家長,有時教師會受到家長的批評,責怪,威脅。和家長的合作不是很愉快,我們還是要把家長看作是我們的上帝,彼此信任,消除隔閡,要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家長,成為合作伙伴,那么一定會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二是實際的行動,能夠讓家長真正介入學校事務的合作中來。
關鍵之三是與家長合作離不開語言的交流,老師要有誠心和富有愛心,講話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揚孩子的長處和進步,下列幾種方式能更好地與家長溝通:
1、認真聽對方講話,體會其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內涵.
2、全神貫注于對方,與對方進行視力接觸,通過相應的身體語言(如身體前傾,面露微笑,點頭,握手)表明你的注意力和興趣,都集中在對方所講的內容上。
3、用開放式的陳述句對對方所表達的意見和情感作反應。
4、尊重對方,承認對方的意見對解決問題的至關重要。
五、家校合作的途徑
家校合作的有效建立,必須教師要深入到學生家庭中去,同樣家長要參與到學校管理和改革中來,實現真正的溝通與互動,下面介紹幾種家校合作的常用途徑和方法。
(一)家訪。家訪是學校和家長聯系的重要渠道,初中三年內教師對每位學生要家訪一次,班主任每年對學生要家訪一次,家訪過程中要作好家訪記錄,要求家長簽字,面對面分析問題,總結經驗,不埋怨、不指責、不批評,切實尋找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發展,同時,家訪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員結構,家訪過程中要有禮有節,不能告狀式家訪,家訪時,一定要讓孩子在場,教師要有誠心和愛心要多表揚孩子的進步,真正起到教師、學生、家長之間建立合作關系。
(二)家長會。家長會是爭取家長配合的有效途徑,形式可以由家長進校舉行家長會,家長會每學期舉行兩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各年級組長主持,班主任了解學生情況,匯報學生成績,指出學生問題,介紹班級現狀,溝通家長意見。學期結束時也可以利用社區由教導處、德育處、年級組長、班主任走出校門到社區召開家長會,主要是匯報成績,向家長宣傳假期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家長起一個監督作用,同時把行為規范極差的學生交給社區,形成一個三結合教育合力。
(三)家長參與教育。請家長進校參與學校教育活動,以了解學校,認識學校與學校保持一致。每個年級都要建立家長理事會,作為家長代表參與學校方針、政策的制定,參與學校后勤的管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隨時讓家長進教室聽課,家長與子女相互交流,使教育教學更透明。
(四)密切親子關系,為家庭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學校安排學生做“三個一”即:幫家長洗一次腳、做一次飯、說一句悄悄話。家長安排子女為教師也做“三個一”即:幫教師做一張賀卡、打掃一次辦公室、提一條意見,通過學生這個紐帶把家長和學校聯系起來。
(五)通過家校聯系卡、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等及時將學生學習、思想品德、體育健康、獲獎處分、重大活動、調整作息時間、臨時加班或放假等信息反映給家長,同時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
一個深刻、全面和真實的教育,必須是教師要了解家庭,作好與家長合作的心理準備,并且要積極鼓勵家長成為學校的密切伙伴;家長要承擔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積極參與學校事務,本著對教育的負責,用積極的態度成為學校的智囊,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