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走向人文科學的藝術詮釋空間
20世紀中國美學對藝術問題的理解和詮釋充滿了矛盾和悖論,這不僅與作為學科的美學和藝術理論邏輯有關,更與20世紀中國的社會歷史行程和政治意識形態密切相關,不僅文學藝術和審美實踐,而且美學和藝術理論本身就蘊涵著極為復雜的意識形態問題,它不像西方20世紀中的許多美學和藝術哲學那樣,更多地屬于學科體制內的理論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20世紀的中國美學和藝術理論自身就具有某種強烈的意識形態傾向。如果說,20世紀早期美學理論對藝術的理解和詮釋,旨在對西方形式主義趣味美學的理解和解釋的基礎上,應用性地解決美學所面對的問題,所體現地是一種“弱形式”的意識形態藝術理論,表現為美學作為人文學科在現代性中國進程中的人的心性和人格建構上的意識形態性。20世紀中期的美學理論對藝術的理解則是一種“強形式”的藝術意識形態理論,集中體現了美學對藝術的政治意識形態理解,那么,80年代美學對藝術的審美主義傾向的理解,不僅回應了世紀初的美學理論,而且體現了對20世紀中期藝術理論的一種反撥,表現為20世紀中國美學現代性歷程中的學科意識形態性,即從美學作為一種現代性學科的要求出發建構一種美學理論,20世紀末的審美意識形態理論,則力圖在更為寬廣的歷史文化和美學語境中以審美為內在中介重新思考和探討藝術與意識形態的內在邏輯關系。
正如創造了審美事實和藝術作品的人是復雜的一樣,藝術也是復雜的。不可否認,在理解和解釋的歷史發展中,會有更合理更符合藝術本身和理論需要的理解和闡釋,但不存在一成不變的確定無疑的理解和闡釋,美學和藝術理論對審美和藝術問題的理解只能是多元的、多層面的和復雜的。真正的藝術只有在歷史中不斷地被經驗和詮釋才能豐富和擴大其生命力,并延續著人類的精神遺產和擴大人類的精神財富。這正是美學和藝術理論作為人文學科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價值。但是有一點是必須堅持的,即無論以何種角度、在何種層面上對藝術問題進行理解和詮釋,藝術本身和藝術經驗都是最基本的出發點,脫離了藝術本身和藝術經驗所做出的理解和詮釋,很難說是真正關于藝術的美學理論。這應該是20世紀的中國美學留給我們的重要理論啟示,也是思考未來中國美學發展時應該重視的重要方面。
如何理性地理解、闡釋和反思20世紀中國美學中的藝術理論,對于未來中國的美學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它不只是一種已經過去了的歷史,而且也成為了21世紀中國美學發展的重要話語資源。從美學和藝術理論作為一種人文學科的學科特性來說,美學和藝術理論從根本上說是特定歷史文化語境中的理論家對藝術的經驗、理解、闡釋和應用的理論結果。人們可以把藝術理解為一種自律性的超功利的存在,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或者理解為一種生命的特殊存在方式等等,對藝術和審美的各個層面進行理論的理解和闡釋。藝術的美學詮釋空間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多維的,而不是單一的。藝術有意識形態的層面,但不能等同于意識形態,藝術也有反映和再現的內容,但不能等同于自然科學和實證主義,藝術和藝術經驗中的所有的其他因素或層面有賴于審美幻像和審美經驗,藝術作為人文科學的對象有其自身的表現途徑以及特殊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維度。因此,美學對藝術的詮釋應該以藝術自身和藝術審美經驗為邏輯中介,在開放的人文科學詮釋空間中理解和闡釋藝術和藝術經驗所具有的所有人文維度和精神價值。
(責任編輯:劉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