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有根
按照學校的要求,昨天我們組織了月考。試卷改出來后,有些同學考得很不理想。早上到學校,看到一個昨晚我已經通報了成績的孩子正在玩,我便把他請進了辦公室。
我問他:“昨天晚上,你與媽媽聊天了嗎?”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又問他:“她和你說什么了?”他說:“就問我為什么沒考好?!蔽覇査侨绾位卮鸬?,他就支支吾吾說不出來個所以然了。
我接著問:“這個問題很難嗎?其實你只要回答老師的一個問題,答案也就出來了。”他怯怯地問:“什么問題?”我說:“很簡單,你媽媽問你是怎么考的,老師想問你是怎么學的?”沒想到現在孩子真聰明,他立馬就按套路回答了:“我沒認真學習,上課沒認真聽講,沒按老師的要求做……”要是初中生,我一定要繼續追問“為什么”的,但這個問題對他們而言太復雜了。于是,我便肯定了他的說法。然后我便接著跟他談起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你上課不認真聽,老師講的東西你就不懂,因為不懂,課下就不想復習了,作業也做不出來了,到考試的時候,自然也就考不好了。
孩子的小腦袋點得像小雞啄食似的,但我不敢肯定這次談話一定有效。因為承認錯誤快,犯錯誤比承認錯誤還快的孩子我見多了。所以說,教育是需要反復的,同樣的錯誤會再犯,同樣的道理也需要再講,當外在的說教變成了孩子內在的自覺,什么事情都好辦了。這過程中家長的作用比老師重要。在此,我想對家長提幾條意見。
1.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陪伴。好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當孩子還沒能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時,家長一定要多陪伴勤監督。多和孩子談心,了解孩子所想的,多檢查孩子作業,并把改正意見及時反饋給他。當孩子慢慢養成了習慣,父母也就會輕松許多,但陪伴還是要一直堅持下去。
2. 讓孩子制定好學習計劃。經驗表明,成功的人都是善于管理時間的人。制定計劃就是要讓孩子明白在什么時間要做好什么樣的事情,要讓孩子學會管理時間。預習要多長時間,作業要多長時間,如果不按時完成怎么辦?有了學習計劃的約束,習慣也就漸漸養成了。
3. 生活習慣也要有要求。很多家長跟我說過,孩子在家什么事都不讓做的,為什么就是不能好好學習呢?實際上,磨刀不誤砍柴工,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并不是什么都不玩,什么都不做的。而事實上,恰恰是會玩的孩子,會幫助家長干活的孩子,也是會學習的孩子。所以家長要教會孩子的一些生活技能,讓孩子參與到一些家庭事務中去。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也要有明確的要求,例如坐立行走姿勢要端正,做作業時不能趴桌子上,握筆姿勢要準確,不能一邊吃東西一邊做作業等。當然還要時時注意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告訴他們不懂就問永遠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4. 和孩子共同制定獎懲措施。獎勵以精神獎勵為主,懲罰不能有損孩子的身心健康。俗話說泥鰍信捧,小孩子信哄,多給他言語上的鼓勵,他的自信心就會越來越強大。至于罰做一些家務,罰讀故事罰唱歌也是無傷大雅的。
當然每個孩子的個性和智商情商發展都是不均衡的,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時候還要善于發現自己的孩子的優點和不足,以便因材施教。請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這天才可能只表現在某一方面,在你沒發現時就武斷定論或引導不當,出現南轅北轍的現象就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