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輝:中國南北分界到底在哪?
近日有媒體報道,江蘇省淮安市設立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項目,已獲得國家測繪局的批準。這條消息引發人們的廣泛關注。
早在去年8月28日,淮安建設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后,就引起過社會的高度關注,從選址是否科學,到地方利益之爭,再到南北對立之嫌,人們從地理、文化、經濟、政治等不同角度去解讀。
事過一年,國家測繪局是否真的批準了這個項目?中國南北分界到底應該在哪?我向國家測繪局測繪成果管理與應用司李永雄司長進行了求證。
李永雄司長說,確有此事。根據《國家測繪法》的規定,淮安市政府按程序提出了申請,上報給江蘇省測繪局。江蘇省測繪局組織了包括院士在內的多名地理、氣象、測繪等學科的專家,進行了充分論證,并向國家測繪局提出了申請,今年8月,申請獲得了國家測繪局的批準。
“其實,批準這個項目并不是說中國南北分界線就在淮安”,李永雄說,“應該反過來說,經過科學論證,淮安處在中國的南北分界帶上。”
“事實上,在論證會上,專家們就有共識,從地理、氣候等方面來看,我國的南北分界帶,不是一個小的地理范圍,是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直到陜西秦嶺,是一個上千公里長的地理帶,寬也有十幾到幾十公里。”
對于社會的廣泛關注,李永雄表示注意到了,但是依然批準了這個項目。因為國家測繪局是按照正常程序,把它作為一個正常的項目來對待的。
“我們批準這個項目,首先并沒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不是說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只能唯一在淮安,只是因為淮安處在這個地理帶上,科學上有依據,淮安也按照法規和程序進行了申請;第二是有利于普及測繪、地理、氣象知識,不但標志園中有很多科學知識介紹,也向社會普及了科學常識,同時也有利于經濟建設發展。”
李永雄補充說:“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如果是大興土木,動輒花幾千萬,搞個什么工程,我們也不會同意。”國家測繪局經過考察,淮安并不是大興土木花很多錢,而是在改造一座舊橋的過程中,賦予一些科普和文化上的新含義。從某種角度看,這種做法確實有可取之處。
和某些輿論的批評和質疑聲不同,我同幾位地理和測繪專家就這一話題探討時,聽到的多是鼓勵的聲音。淮安以此充分挖掘城市的地理、歷史、文化資源,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地理科學的廣泛關注,不見得是件壞事;南北地理分界帶是一個比較廣的地帶,并不是哪個省哪個市所能壟斷的,也沒有哪個城市能夠絕對代表,只要處在南北地理分界帶上的城市,都有權利塑造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地理文化。
事實上,我國目前只有極少數城市想到了塑造自己的城市地理文化。李永雄說,在他的印象里,向國家測繪局申請地理標志的城市非常非常少,只有青島申請建立了國家水準原點的標志,其他地方基本是空白。
當然,建立城市地理文化還必須講科學,遵守法律和規范,按照正常的程序申報。這里就有個反面的例子,甘肅某縣曾經私自建立“國心塔”,宣稱自己是中國領土的中心,后被國家測繪局勒令停工和拆除。
附:中國南北分界帶簡介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帶,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直到陜西秦嶺,是一個上千公里長的地理帶,寬也有十幾到幾十公里。此帶南北,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 傳統意義上南北方分界線,水田旱地分布分界線,一月份0度等溫線,水稻小麥種植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濕潤與半濕潤的分界線,亞熱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區,河湖冬季結冰,每當冬季來臨,北風呼嘯,大部分的樹會落葉,不落葉的樹葉多呈針狀,叫做針葉樹。由于北方地區年降水量較少,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所以河流的水量不大,水位變化大,只有夏季才形成汛期,時間也比較短,河流的含沙量較大。而在秦淮以南地區則正好相反,冬季不結冰,樹木不落葉,一年四季常綠。河流的水量較大,水位變化不大,汛期時間長,河水含沙量較小。
從農業生產及人們生活習俗來看,秦淮南北的差異就更明顯。北方耕地為旱地,主要作物為小麥和雜糧,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則主要是水田,農作物主要是水稻和甘蔗、茶葉等亞熱帶經濟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人們平常所說的“北麥南稻,南船北馬”是這種差異的真實寫照。
秦嶺—淮河一線經過甘、陜、豫、皖、蘇等省,是中國中東部地區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帶,其南、北在氣候、河流、植被、土壤、農業生產等方面,都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