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山左國城,山西國寶,同化與異化碰撞的完美見證


 劉淵左國城稱王  

劉淵(249年至253年之間-310年),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北)人,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呼延氏所生。劉淵在父親死后接掌其部屬,直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率匈奴五部在并州自立。

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十月,劉淵在左國城南郊筑壇設祭,自稱漢王,建立漢國(又稱匈奴漢國、胡漢)(后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將自漢高帝以下的三祖五宗(太祖高帝、世祖光武帝、昭烈帝劉備、太宗孝文帝、世宗孝武帝、中宗孝宣帝、顯宗孝明帝、肅宗孝章帝)供入宗廟,追謚蜀漢后主劉嬋為孝懷皇帝,定年號為元熙,立妻呼延氏為王后,定都左國城,依照漢制署置百官,大赦境內囚犯。

劉淵新店開張,其“漢”字招牌果然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胡晉民眾前來歸附。就這樣,劉淵建立了五胡十六國的第一國:漢國(后改為前趙),即開啟了五胡十六國的大時代。左國城遂以國都的名號載入史冊。此漢國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內遷少數民族匈奴在內陸建立的國家,雖只有26年時間,但在我國的民族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左國城作為漢國都城,也有較悠久的歷史,距今已有2295年。

那么問題來了,劉淵既然是匈奴人,為什么滅西晉后不恢復匈奴帝國卻以漢朝繼承者自居呢?劉淵既是新興(今忻州)的匈奴人,那又為何在左國城起事定都呢?

這就要追述一下匈奴部族的歷史變遷與劉淵的家世背景了。

 匈奴附漢  

匈奴崛起于秦漢之交,極盛之時,東起外興安嶺西至西域,南起河套平原北至貝加爾湖,如此廣袤的疆域任由匈奴人馳騁,西方、北方各民族全部臣服于匈奴鐵蹄之下。

但是匈奴在向南擴張時,遭遇了由漢人建立的中原王朝。所謂“南有大漢,北有強胡”,一個認為“普天之下,皆為王土;率土之濱,皆為王臣”,另一個自稱“天所立匈奴大單于”“胡者,天之驕子”,誰也不服誰,那就少不得要兵戎相見,兩個民族之間的戰爭一打就是三百年,漢人慘勝。

在漢人的軍事行動與自然災害的雙重打擊之下,匈奴內部多次分裂,于是不斷有匈奴向南遷徙,臣服于中原王朝,尋求庇護。

匈奴第一次重大分裂發生在西漢宣帝年間。匈奴內部發生了“五單于爭立”事件,在內戰中失敗的呼韓邪單于舉部南遷,向漢稱臣,居住于并州北部。匈奴于是分為南北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權,南匈奴依附于漢朝,北匈奴繼續與漢朝為敵。

在漢朝的庇護下,南匈奴逐漸恢復元氣,重新占領漠北王庭;北匈奴則在漢朝的打擊下不斷萎縮,到后來退居西域,再也無力騷擾漢朝邊境。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漢將陳湯三千里奔襲,斬殺北匈奴郅支單于,留下一句豪言供今天的某些人意淫: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第二次分裂發生在東漢初光武帝年間。呼韓邪單于的孫子日逐王比在斗爭中失利,就效仿他祖父當年,率部歸附漢朝。日逐王比為了表示對漢朝的忠誠,還繼承了“呼韓邪單于”的稱號,他就是歷史上第二個“呼韓邪單于”,匈奴也再次形成南、北匈奴對立的局面。

南匈奴依然被安置在并州,漢朝廷依然是扶持南匈奴打擊北匈奴。百年前的歷史又重演了一遍,北匈奴被漢朝打擊得無法在故土生存,被迫向西遷徙,從此北匈奴在中國史書上基本消失,他們轉換了一個舞臺,將中亞、西亞、歐洲攪了個天翻地覆。

北匈奴西遷,南匈奴卻沒有能夠實現復興,百年前曾被匈奴打敗的東胡人的后裔鮮卑與烏桓兩族迅速崛起,占據了匈奴故土。南匈奴的活動區域依然只有河套地區,他們將匈奴的王庭遷到了并州太原郡的左國城,斷絕了回歸故土的希望。

到了東漢末年,中原大亂,南匈奴趁機占據并州全境,并且南下一直騷擾到黃河北岸。建安年間曹操平定北方,認為南匈奴的存在是個隱患,所以他扣留了南匈奴呼廚泉單于,將南匈奴分解成五部,挑選各部貴族為部帥,又派漢人做司馬進行監督,南匈奴政權名存實亡,后來呼廚泉單于病死于中原,南匈奴就此亡了國。

所以到了晉朝時,盤踞并州的匈奴只是昔日強盛的匈奴帝國被切割、切割、再切割之后的殘余,力量已經十分孱弱。

如何對待這支殘余勢力,漢人內部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主張將他們盡數驅逐出中原,論者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些野蠻落后不知禮教并且居心叵測的戎狄潛伏在肘腋之下,遲早是個禍害,必須趕走以絕后患。

早在曹魏時期,鄧艾就曾建議司馬師有計劃地將那些與漢人雜居的羌人、胡人遷徙出境。他認為這樣做可以“表崇廉恥之教,塞奸宄之路”。

到了晉武帝太康年間,侍御史郭欽再次建議遷徙匈奴以及其他異族,他向晉武帝描述了異族失控的可怕后果:“若百年之后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

郭欽建議晉武帝趁著平定吳國統一天下的余威,出重兵駐扎到北方諸郡,分批驅逐諸郡的雜胡,加強胡人向內遷徙的管理。赦免平陽以北的死刑犯,改為流放,同時遷徙漢人四萬家,用以填補胡人離開后的空白,增加北方諸郡的漢人比例。

晉武帝并沒有采納郭欽的意見,此后有匈奴從塞外趕來歸附,晉武帝仍然把他們安置在北方諸郡。

到了晉惠帝元康年間,關中爆發由氐人齊萬年領導的叛亂,關中氐、羌、匈奴都參與了叛亂。這次叛亂破壞力巨大,元康九年叛亂平定之后,許多人都看出來解決民族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在這個背景之下,時任山陰縣令的江統寫出了著名的《徙戎論》。

《徙戎論》是主要針對關中羌、氐的,順帶也提到了匈奴。江統說:“并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今五部之眾,戶至數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然其天性驍勇,弓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風塵之慮,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江統建議趁著平定關中的兵威,將關中的羌、氐等異族驅逐出中原,然后再對并州的匈奴也如法炮制一番,以杜絕胡人亂華的可能。

但是與十多年前的郭欽一樣,江統的建議也沒有被采納。不采納徙戎建議的當朝權貴自然代表著另一種意見,這種意見可以視為綏靖政策,對異族以安撫為主,進行有限度的羈縻。這樣,就為之后的五胡亂華留下了禍端。

 劉淵之源  

劉淵,是一個漢化極深的匈奴人。早在漢高祖時代,漢朝就開始和匈奴冒頓單于和親。隨著和親次數增多,一部分匈奴人和漢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長,他們的子孫漸漸承認了自己身上的漢人血統,和漢人越來越親近。

東漢初年,匈奴人賴以生存的蒙古大草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災,赤地千里,草木盡枯,人畜餓斃,尸堆如山,因無人清理,又引發了巨大的瘟疫,匈奴汗國終于陷入第二次分裂,分裂為南、北兩部。

南匈奴入居長城以南地區,并在離石(今山西)等地建立了自己部族的定居地。為了制約北匈奴,東漢政府一直和南匈奴保持友好關系。北匈奴向西遷移,后被東漢大軍逐出金微山(阿爾泰山)以外,長途跋涉,在匈牙利平原立國,融合于歐洲各族之中。

黃巾之亂,南匈奴的單于羌渠還曾派他的兒子於扶羅帶兵協助漢朝,討伐黃巾軍。

其實,在這段時間里,南匈奴內部也出現了許多動蕩因素,只是單于羌渠感于漢朝的恩德,還是毅然向漢朝伸出了援手。

於扶羅開赴中原不久,南匈奴果真發生了內亂,羌渠控制不了局面,在混亂中被手下殺死。這樣一來,帶兵在外的於扶羅有家難回,有國難奔,只得留在了漢朝,成立了流亡政府,自稱匈奴單于。

於扶羅的部族主要集居現在的山西、河東一帶。於扶羅死時,他的兒子太小,由他的弟弟呼廚泉繼任單于。南匈奴和漢朝的來往既久遠又親密,而於扶羅這一支又已遷入了漢朝內陸,他們的后人已經和漢人無異了,名字也大都是漢名。

於扶羅認為自己是漢朝公主的后人,身上流著漢高祖劉邦的血液,就以劉為姓,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劉豹。呼廚泉接過兄長的單于之位,封劉豹為左賢王。

曹操平定北方,將呼廚泉的眾多部落按地理位置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左部居住在太原的茲氏(今山西臨汾),右部居住在祁地(今山西祁縣),南部居住在蒲子(今山西隰縣),北部居住在新興(今山西忻州北),中部居住在大陵(今山西文水縣)。

其中劉豹為左部首領。劉淵乃是劉豹之子。劉淵小小年紀,就顯示出許多異于常人的地方。他愛好學習,熟讀《毛詩》、《京氏易》和《馬氏尚書》,最愛《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這對一個匈奴人來說,太不簡單了。劉淵讀《史記》、《漢書》及諸子的著作,并不是單單讀書而讀書,喜歡在讀書中帶著問題思考。

他對一起學習的同學說:“我每次閱讀書傳,都忍不住要鄙視隨何、陸賈這些人,他們雖有文才而缺乏武功,而周勃、灌嬰雖武功卻又缺少文才。道義是由圣人來發揚光大的,知識不全面,能成得了什么事?隨何、陸賈遇上漢高祖而不能夠建立起封侯的功業,算是白活了;周勃、灌嬰跟隨在漢文帝左右又不能開創教化大業,瞎活了!”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他在學習文化的同時,也專注于練習武藝。劉淵身材魁梧,身高八尺四寸,兩臂奇長,善于射箭,力大過人。劉淵這樣的文韜武略,奠定了他未來做為匈奴五部首領問鼎中原的領袖地位。

在中原王朝,像劉豹這樣的匈奴部落首領,要向朝廷表示忠心,就得把自己的繼承人送到京城去當人質。這樣,劉淵在魏國咸熙年間到京城洛陽做了人質。因其文武雙全,氣宇不凡,頗受權臣司馬昭重視。

咸寧五年(279年),劉淵的父親左部帥劉豹去世,西晉朝廷于是任命劉淵為代理左部帥。太康十年(289年),晉武帝任命劉淵為北部都尉。劉淵在任期間,“明刑法,禁奸邪,輕財好施,推誠接物,五部俊杰無不至者”(《晉書》)。劉淵嚴明刑法,禁止各種奸邪惡行,他不看重財物,愛好施舍,與他人相交,推誠相見。于是匈奴五部的豪杰都紛紛投奔到他的門下,就連幽州、冀州知名的儒生,后學中杰出的人士,都不遠千里來此游歷。永熙元年(290年),晉惠帝司馬衷繼位,由外戚楊駿輔佐朝政,楊駿便任命劉淵為建威將軍、五部大都督,封爵為漢光鄉侯。元康末年(300年),劉淵因為部人叛逃出塞而被免官。不久成都王司馬穎鎮守鄴城,上表推薦劉淵擔任寧朔將軍、監五部軍事。


劉淵雖有卓越的才能,卻因匈奴人的身份,一直沉浮于西晉王朝的內憂外患之中。魏國,包括后來的晉朝,對內附的匈奴人的態度是很復雜的。既要利用他們打仗賣命,也得防著他們造反鬧事兒。劉淵的堂祖父,原北部都尉、左賢王劉宣就不止一次在匈奴部落首領的會議上提出說:“以往,我們的先人與漢室約為兄弟,休戚相關,甘苦與共。而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們單于,雖有虛號,卻沒有寸土的基業,從王侯降為普通百姓。現在司馬氏骨肉相殘,連環相斗,四海鼎沸,該是我們興邦復業的時候了。左賢王劉淵的姿貌、風儀和才能超人絕世,上天倘若不是要光大單于,又何必虛生這種偉人?”

 “八王之亂”爆發后,因為戰亂,中原漢人大量流徙江南,史稱“衣冠南渡”。并州境內的胡漢勢力對比和人口分布發生了重大變化,匈奴貴族劉宣等人見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有機可乘,于是他們秘密推舉劉淵為大單于,劉淵也不廢話,在眾人的簇擁中迅速登上大單于的寶座。

因晉氏猶在,四方未定,劉淵沒有貿然稱帝,而是效仿當年劉邦,權且稱漢王,劉淵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以離石(今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脈中段西側)作為匈奴各部的都城,僅僅花了半月,就招集起五萬多兵馬。

他意氣風發地說:“你們說得太對了!大丈夫要做就做頂天立地的大山岡,豈可當趨炎附勢的小土丘?自古沒有永恒不朽的帝王,大禹出自西戎,周文王生在東夷,誰該做帝王,只是按德行的高低授予。我們有精兵數萬,良將千員,對付晉朝軍隊乃是以一抵十,滅掉晉朝就在轉瞬之間。我即使不能效法漢高祖,至少也要成就魏武帝的功業。漢有天下年久,恩德深植人心,所以昭烈帝劉備據一州之地就可以與天下抗衡。我既是漢室的外甥,又與漢室約為兄弟,如今漢室的大旗跌落,我得把它重新舉起來。依我看,從今以后,我們就用漢朝的國號,遠尊后主劉禪,收取民心。”

他能追思漢朝的恩德,將自己與漢朝的甥舅關系、兄弟之約巧妙聯系起來,重新拾起漢朝的大旗,以漢朝的招牌來收攬人心。這已經不是一套普通的說辭或演講了,而是一手極其高明的政治手段。


劉淵是匈奴人,一心想著興邦復業,之所以自稱為漢皇帝,除了胡、漢之間的政治姻親因素之外,還與劉淵的人生經歷以及當時的社會形勢有關。

劉淵自幼居于漢地,酷愛讀書,癡迷漢文化,曾拜上黨名士崔游為師,遍習中原的儒家經典和歷史、軍事著作,甚至可以“略皆誦之”,深受漢文化影響和熏陶。這一點,從劉淵七歲喪母時表現出“擗踴號叫,哀感旁鄰”(《晉書》)的孝道禮儀上不難看出。

崇尚漢文化,使劉淵傾心接受漢化;而劉淵在官場上受到的種種遭際和不公,也是逼使他主動向漢人、漢文化靠攏的一個重要因素。晉武帝時,王渾、王濟等人舉薦劉淵擔當消滅孫吳的重任,卻遭到了孔恂、楊珧等人的強烈反對,特別是諫辭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晉書》)八個字,既刺痛了劉淵的自尊心,也反映了漢匈之間難以消除的民族隔閡。

孔恂、楊珧是朝廷重臣,代表著朝野相當一部分漢人的思想和觀念,他們鄙視、仇恨胡人,更抵觸像劉淵這樣文韜武略的匈奴人,使劉淵屢不得志,甚至一度險遭不測。劉淵雖然有志向,有能力,有魄力,但在講究門閥出身的魏晉時期,卻很難得到漢人的支持和擁護。劉淵想成大業,想立足中原,想得到漢人支持,最好的辦法就是扯起漢旗,以懷人望。

劉淵深通歷史,在他看來,自秦至晉,漢人政權雖有數個,但國祚長久的只有西漢和東漢,其余皆短命而亡,就連眼前的晉朝也是搖搖欲墜。劉淵認為“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于人心”,定國號為漢,可使中原民心歸附。劉淵稱漢皇帝,據他說還合情合理,“兄亡弟紹,不亦可乎”(《晉書》),漢匈既然約為兄弟,哥哥亡了,弟弟繼承,這有什么不可呢?

除了扯起漢旗,劉淵還大量啟用漢人中的名士擔任要職,如他任用崔游為御史大夫,任命東漢大儒盧植的曾孫盧志為其子劉聰的太師。其后,劉淵兵鋒直指西晉,并取得了系列軍事大捷。

為了收攬民心,劉淵抑制濫殺燒掠,但滅晉過程中濫殺無辜、燒掠奸淫之事雖禁不止,以至于“流移四散,十不存二,……及其在者,鬻賣妻子,生相捐棄,死亡委危,白骨橫野”(《晉書》)。

劉淵在左國城稱王后,大約過了3年,帶兵南下離開這里,開拓更大的局面去了。308年,劉淵已經羽翼漸豐,便正式稱帝,改元永鳳,定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郊區金殿鎮。

隨著劉淵影響的擴大,鮮卑陸逐延、氐酋單征、東萊王彌等其他反晉勢力,依附于其麾下,冀、徐、豫、兗等州的數萬戶流民也紛紛起來燒城邑,殺二千石長吏以應劉淵。

河瑞元年(309),劉淵集中兵力進攻洛陽。洛陽百姓雖恨透了腐朽的晉王朝,卻死也不肯接受匈奴人的統治。兩次進攻,均遭到洛陽軍民的猛烈抵抗,劉淵被迫退兵。

河瑞二年(310)七月,劉淵抱憾病逝,在位六年,謚曰光文皇帝,廟號高祖。劉淵打著漢旗“借尸還魂”,表現出了非凡的政治頭腦和政治手段,也達到了一定目的;但他建立的漢政權,在本質上卻是匈奴貴族和上層社會的專政。晚年,劉淵看到漢匈之間的民族隔閡難以抹平,稱漢“以懷人望”越來越行不通,故臨終前恢復匈奴傳統舊制,實行“胡漢分治”。

由于當時北方形勢復雜、南匈奴統治集團內斗,劉淵和他的后代建立的匈奴漢趙國僅存在26年就消亡了。

劉淵建立的漢國是草原民族在內陸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政權,雖先后僅存在了26年,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在中國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劉淵漢國政權的建立進一步把中原推向戰爭和動亂,同時改變了曹操以來匈奴五部統治結構,重新恢復了匈奴傳統舊制。但是為各民族之間深層次的融合,準備了條件。

劉淵建立的漢國是十六國最早的割據政權,自此中國開始了一個四分五裂的混亂時期,其逐鹿中原的雄心,成為十六國北朝乃至后代遼、金、元、清等北方民族入主北方進而一統中原的先聲。劉淵后來被認為是“五胡亂華”的禍首,也是這個緣故。可以說,苻堅、元宏、宇文邕等十六國北朝英主正是在繼續劉淵的未竟事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短祚的漢國、偏僻的左國城、劉淵本人都無疑是具有永久影響的歷史標志。

而他所建漢國國都左國城卻鮮為人知。

 左國城風云  

左國城在今山西方山縣境內的南村。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匈奴漢國的都城,今僅存遺址。

左國城,春秋戰國為白狄、皋落所居之皋狼邑,漢為皋狼縣。從公元140年西河郡內遷離石起,這里建為左國城,到公元304年劉淵在此聚眾稱漢王,這期間的164年,左國城是南匈奴部眾的核心,曹魏時期南匈奴的首腦機關——南單于庭就入駐這里。成為北方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的核心基地,先后輝煌400多年,孕育了一支強大的“離石胡”人,在民族融合史上產生了里程碑的意義。因此劉淵在此才能快速聚集大批匈奴部眾,很快建起政權。

南單于庭入駐后,對這里進行了創造性經營。沿用并擴展了春秋戰國和秦漢城池,背靠東部大山,面向北川河水。依山就勢,構筑城垣,東、南、北三面環崗而筑,東城墻沿山脊線而建,內外雙城,嚴密捍御。內城呈長方形,外城隨地形呈不規則形變化。總體建設為內城、西城、東城三個部分,成為城套城、城包城,內外結合,互為照應的軍事城防。最外圍周長9932米,總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

這里作為南單于庭匈奴左部帥駐地,統領并督察匈奴五部軍事。當時曹操把匈奴五部分布到呂梁山區一帶,其領導核心就在離石左國城。南匈奴統治集團在這里生活、開會、娛樂、研究內部事務,處理各種問題,協調五胡之間及胡漢之間關系。西晉惠帝建武元年(304年),南匈奴首領劉淵根據當時天人環境在此作了當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認為漢朝時:我們先人與漢約為兄弟,同甘苦共患難。當前的處境是:魏晉代興,單于空有虛號而無尺土之業,各王侯都降同普通老百姓。當前形勢和任務: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為我們興邦復業提供了天賜良機!

于是,在晉朝皇族骨肉相殘、胡人受壓、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的大背景下,一個以劉淵為皇帝的匈奴漢國迅速孵化出巢。劉淵在此發動匈奴起義,很快推翻了西晉王朝,統治了山西大部分及長安、洛陽等中原的核心部位。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內遷少數民族在內陸建立的國家政權。由于胡人有了這樣一塊根據地,當時陜北、晉西北、晉東南的數十萬胡人有了精神的依托,為少數民族混戰和十六國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位于呂梁山區深山大川的這個指揮中心,指揮著“五胡”千軍萬馬東打西殺,爭城掠地。又像一個神秘的劇場后臺一樣,“五胡”部族分別在此打扮一番,領了臺詞,便在中華大舞臺上“亂紛紛,你方唱罷我來唱”,演出了“十六國”混戰的活劇。

位于呂梁山東部的汾陽、孝義一帶,則是對“離石胡”嚴加防堵。汾陽一帶有六壁城,《水經注》云“南魏朝置六壁于其下,防離石諸胡,因為大鎮。”《汾州府志》述,府北十五里有八門城,“劉淵遣將喬嵩攻西河,因筑此城,城有八門”俗名羅城。有板橋城,《郡國志》記“劉淵擊劉琨于此。”孝義市有偏城村,《孝義縣志》載,十六國時后趙離石侯以防西北諸胡筑城于此。由此可見“離石胡”威風當時,史籍不虛。所有這一切以及后趙、大夏國等都與左國城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當時的左國城在內遷胡人心目中成為中央圣地,其榜樣的力量甚至鼓舞了后世的元蒙和滿清統治者。

 左國城遺址  

今天,呂梁一帶還有許多當時胡兵征戰的遺跡。左國城城墻猶存,基本完好。左國城遺址就位于北川河中游,今我省方山縣境內的南村。該城是在春秋時期的皋狼城遺址和漢代的皋狼縣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

左國城遺址共有四座城池組成,坐落在黃土丘陵和四周陡峭的黃土崗上,形制特殊,平面布局在國內罕見。古城垣南、北、西環崗而筑,東城垣沿山脊線而建。古城最外圍總周長9932米,古城遺址保存尚好。


古城最早部分為戰國皋狼邑遺址,位于中部。城周長1280米,總面積0.064平方公里。其中西北部分已成殘垣斷壁,東南夯土墻基保存基本完好。在城內和夯土層中,曾出土部分先秦掏片、瓦片、青銅器皿等,這些都充分證明該城是春秋戰國時所筑。


第二座城池是在皋狼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漢代皋狼縣城,城墻的夯土基礎保存基本完整,城周長2135米,總面積0.31平方公里。左國城則是在皋狼縣城的基礎上擴建的內外兩城。內城周長3180米,總面積0.54平方公里;外城周長4315米,總面積0.69平方公里。沿外城墻周圍有馬面遺跡10處,保存基本完整。該城的外圍防御系統沿主通道共發現有城門遺址五座,其中兩座保存基本完整。該城西臨北川河,城墻受洪水沖刷嚴重,依稀可辨,只在西墻基留有原筑石條;南臨界河,可遠望南川;北以土橋溝為天塹可巡視北川開闊地帶和東南下昔溝的地向,構成該城外圍的屏障。城東南角為全城的制高點,海拔1193.4米,夯土城墻高峻陡峭,端點處為一個十字型交叉,可俯瞰城內外各個角落,控制全城,是全城的指揮中心。左國城從皋狼邑始,至隋大業三年(607)良泉縣徙積翠山下,先后用了一千多年,廢棄至今1400多年。

左國城內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戰國、西漢和東漢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層。

左國城內城呈長方形,外城則隨地形變化環抱內城。該城居高臨下,可謂城堅地險,從軍事地理和歷史地理的角度看,堪稱離石以北的第一道天然屏障。

古代這里北通嵐代、南出平陽,向西可至陜北,往東可達太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向東進入云頂山深處及龐泉溝一帶,至今仍是山西有名的大牧場,因而為游牧民族的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舞臺。

北川河從城西向東繞了個彎后向南流去

據光緒《永寧州志》述劉王暉山,上有“飲馬池”,曾是劉淵牧馬場,“今淵祠尚存”。吳城鎮上四皓村有劉淵行宮。盧城(今離石上樓橋村)為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筑攻劉曜的城壘。馬頭山有劉琨廟,玉林山有石勒墓。直到一千多年后,這一帶三十多村還組織廟會,祭祀“石勒爺”。

左國城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保存這樣完好的古城,獨特之布局及出土的珍貴文物弛名全省,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之都。2006年5月25日,左國城遺址由省級文保單位晉升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胡的內遷是在中原政府控制下進行的,而五胡的混戰則是民族矛盾失控的悲劇。但站在歷史的田埂上你就會看到,五胡的漢化就像冰雪融化成春水一樣,其鮮活的生命之水漫過田垅地沿不斷地注入中原民族生存發展的原野,這種活水有效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血統方面的文明大融合,有力地提升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活力。

今天的中國雖然沒有匈奴這個民族,但是他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統。世界各地的匈奴后裔及專家學者都在探討南匈奴的去向,其實他們的首都就在離石左國城,他們的熱血流淌在你我的身體里。這里是陜北那個大夏國統萬城的祖庭,應當成為海內外匈奴后裔及北方各民族朝拜和瞻仰的圣地。


參考資料:

《中國民族史》

《十六國春秋(匈奴漢國、前趙、后趙)》

《文明家園:南匈奴的根據地 左國城的輝煌》:王書平

《劉淵與左國城》:馮翠蘭

《匈奴人劉淵 — 開啟了一個今天動地的大時代》:趣歷史

來源:三晉古文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南匈奴的根據地左國城的輝煌
秀容的由來,為誰而秀?|劉曜|劉淵|匈奴|宣昭皇帝|石勒
說匈奴之82:匈奴漢國——劉淵起事
隋史軼事9 并州胡的消失
英雄不問出處——五胡十六國的牛人們 NO.1
匈奴人的謝幕演出,劉淵稱帝漢王,幽默地將阿斗立為祖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台南市| 铜山县| 江西省| 望城县| 镇坪县| 平南县| 德格县| 雷山县| 崇州市| 隆林| 乌兰浩特市| 庐江县| 雅安市| 洛川县| 出国| 建平县| 高安市| 卢氏县| 雅安市| 桂阳县| 平舆县| 南宁市| 阳原县| 杭锦后旗| 鸡东县| 芜湖市| 西华县| 台前县| 天门市| 玉山县| 呼伦贝尔市| 乌兰浩特市| 新巴尔虎左旗| 武乡县| 阿巴嘎旗| 兰坪| 通海县| 昌邑市| 大田县|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