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上善若水為而不爭——解讀《道德經》
上善若水為而不爭——解讀《道德經》
  周高德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滋潤萬物但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像水這樣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
  老子用水來比喻“上善”者——“不爭”之品格。
  所謂“不爭”,指不爭功、不爭名、不爭利。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功、不爭名、不爭利,是謂“不爭”;水,“處眾人之所惡”(即處下)而不爭名,是謂“不爭”。世人往往以為“不爭”者,必無能。其實不然。對此,老子同樣以水為例,論證了水的力量之強大。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78 章)天下沒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堅強東西(的力量)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它。之所以攻克堅強東西的力量沒有什么事物能夠勝過它,是因為水柔弱得沒有什么事物能夠代替它。老子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43章)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暢通無阻。這里老子所言“至柔”之物,也是指水。水,雖然“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或“馳騁于天下之至堅”,但卻能隨方就圓而不爭勝好強,是謂“不爭”也。“夫唯不爭,故無尤。”
  (8 章)正是因為像水那樣與物不爭,所以便沒有過錯。
  這是老子之所以教人“不爭”的緣由。老子還在《道德經》第六十六章中指出了“不爭”所產生的理想效果,這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值得指出的是,老子教人效法水之“不爭”,并非教人無動于衷而無所作為,而是教人要法“道”自然而有所作為。譬如,老子教誨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8 章)即:在對待個人地位上,避高趨下,善于位居眾人之后,不計地位卑低;心境,善于保持深沉寧靜的狀態;與人結交,善于友好、仁愛而不求報答;說話,善于恪守信用;執政,善于做到清正廉潔、公平不倚,達到“清靜無為”
  的境界;處事,善于發揮能力并圓融;行動,善于隨順天時、把握時機、合乎時宜。不難看出,道教提倡的 “七善”,均是從“水”那里得到的啟示。
  可見,道教將水與人格品質、道行修煉做了三個方面的聯系與闡述:第一,老子“不爭”的思想是根據水“利物”、“處下”、“柔弱”等自然特性,使其人格化而來的。第二,“利物”、“處下”、“柔弱”,均屬于“不爭”
  的范疇,故可以說“利物而不爭”(即“為而不爭”)、“處下不爭”、“柔弱不爭”。如果一個人做到了“利物”、“處下”、“柔弱”,那么這個人他也就做到了“不爭”。第三,“為而不爭”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老子教人“處下”
  和“柔弱”是為了避免和防止人們“居高”和“剛強”。為此,老子要求人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28章)明知自己力量強大,卻使自己保持柔弱的心態,并甘愿做那山中最低處的溪溝。可是世人往往不愿意“處下”,也不愿意“柔弱”。譬如世人常言“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老子鑒于此,又于《道德經》中對“處下”、“柔弱”之益分別進行了正面論述。
  關于“處下”的益處,老子同樣以“水”為例來論證,他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66章)這是從他人成全自己利益的角度講的。從個人人生修養的角度講,則其益處更大:“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28章)如果人寧愿作那山中最低處的溪溝,那么其“德”將永久存在而不會離失,從而便可復歸到嬰兒般之柔弱不爭、天真無邪的狀態。關于“柔弱”的益處,道教認為主要有二:其一,“柔弱勝剛強”(36章)。意為:柔弱能夠戰勝剛強,老子以水為例進行了論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其二,“強大處下,柔弱處上。”(76章)意為:柔弱本身勝過剛強。老子以人類和草木的現象為例進行了論證。老子認為,在自然界,新生之物總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之物卻是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則。
  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76章)人出生降世的時候,其肢體是柔弱(即柔軟、弱小)的;人死亡離世的時候,其肢體就(由柔軟變得)僵硬了。草木萌芽生長時候,其枝葉是柔脆(即柔軟、脆嫩)的;草木凋謝死亡的時候,其枝葉就(由柔軟變得)
  干枯而僵硬了。所以,堅強(堅硬)的事物屬于即將死亡的一類;柔弱(柔軟)的事物屬于生存的一類。正因為如此,“兵強則滅,木強則折”(76 章)。如果用兵逞強于天下,就必然會遭到正義力量的奮勇還擊而滅亡;如果樹木強壯高大了,就遲早會被砍伐而折斷。總而言之,“強大處下,柔弱處上。”(76章)凡是強大的事物,總是處于下降衰弱的趨勢;凡是柔弱的事物,總是處于上升發展的趨勢。所以,老子教人守柔處弱,并明確地指出“守柔曰強”(52 章)。
  老子在《道德經》最后收筆時寫道:“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由此可知,老子以“為而不爭”作為人類的最高行為準則,亦即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如此,則與“道”合一也。“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52 章)
  “道”化生萬物,“德”——“道”之性——蘊含于萬物之中。因而,“道”使萬物得以成長發育、使萬物得以成熟結果,并像父母給孩子蓋被子一樣使萬物得到關愛與呵護。“道”化生了萬物卻不占有,使萬物得以生存,卻不主宰萬物。一言以蔽之,“利而不害”(81 章)。值得一提是,在老子《道德經》一書中,蘊含“不爭”思想的經文俯拾皆是,除上述“善下”、“柔弱”外,還有“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功成身退”、“知足”、“知止”,等等,這些都是從“不爭”的思想中所引申出來的。老子還把“不敢為天下先”(67章)將“不爭”奉為“三寶”之一。這是因為“不爭”
  符合“無為”的思想,為“無為”的表現之一,而“無為”乃“道”之重要特性,“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也。因此道教中常以“不爭”和“無為”作為一個聯用的術語,謂之“無為不爭”。
  綜上所述,老子以“水”象征“上善”者之“不爭”
  品格,十分恰當。“不爭”乃“道”之重要特性,而“水”
  具備之,故言水“幾于道”也。“上善若水”,這是老子的人生態度,也是老子所倡導的處世哲學。從古至今,道教徒都以“不爭”作為其對待社會人生的基本態度,后來成為道教人生觀中的重要特征。因此,道教徒常以“上善若水”贈書他人以共勉之。


摘自《中國宗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從《道德經》中解讀“柔弱勝剛強”的道理
【王華民】淺嘗“道德經”
論老子之善 WORD
愛人利物 和合包容
老子的《道德經》哲學與現代管理
第3章道德經是自然唯物論的反映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垣县| 辽宁省| 恩施市| 津市市| 克什克腾旗| 宣化县| 于都县| 绵阳市| 娱乐| 东海县| 栾川县| 建宁县| 石棉县| 科技| 垣曲县| 友谊县| 寿光市| 黄冈市| 沙坪坝区| 曲松县| 新化县| 岳阳市| 桂东县| 新安县| 萝北县| 台湾省| 株洲县| 临沭县| 阜阳市| 黑河市| 历史| 康马县| 随州市| 曲沃县| 沧源| 塔城市| 安顺市| 四川省| 崇义县| 循化|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