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無權處分之合同效力的
兩個最高法判決
文:馬永飛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自從這條極其變態的規定出臺后,理論界及實務界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問題,已經產生了太多的硝煙。編者認為,這些爭議以及由此造成的損失完全應當歸咎于那些在合同法中亂創新的大陸民法學者。
關于無權處分的效力問題,灣灣民法亦有規定。該法第118條規定:
I. 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
II. 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為處分後,取得其權利者,其處分自始有效。但原權利人或第三人已取得之利益,不因此而受影響。
III. 前項情形,若數處分相牴觸時,以其最初之處分為有效。
灣灣學者王澤鑒在“天龍八部”這套奇書中針對該條的理解問題有過數篇論文。經過這位好同志的撥亂反正,灣灣實務界終于達成了如下共識:
按債權債務之主體,應以締結契約之當事人為準。又債權契約為負擔行為,不以負擔義務者對標的物具有處分權為必要,無處分權人所訂立之債權契約,並不因其欠缺對標的物之處分權而影響該契約之效力。而民法第一百十八條所謂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者,僅指處分行為而言,並不包括負擔行為在內。
來源:法源法律網www.lawbank.com:103,臺上,2405
以不動產買賣為例:雙方簽訂房屋買賣合同(負擔行為),后雙方為履行,作成合意并變更登記(處分行為)。設若出賣人并非該房屋的真實權利人,那么后果就是:負擔行為有效,但處分行為效力待定(即物權變動待定)。
這個理論既保護了真實權利人的利益,又維持了契約的效力(買受人據此可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可謂良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
I. 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span>
II. 出賣人因未取得所有權或者處分權致使標的物所有權不能轉移,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這條規定移植了上述理論,將十分詭異的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給廢止了(你沒看錯,就是廢止!?。。?。
無權處分的理論是以物權行為的獨立性為前提的(是否采納無因性,置而不論),那么,我國司法實踐有沒有實際采用物權行為這個概念呢?請見以下最高法的判決理由:
雖然,2012年7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解釋》(以下簡稱“買賣合同司解”)第三條,將出賣人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區分為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案涉房屋買賣合同難謂無效,但是由于惠鳳艷無權處分案涉房屋,在未取得城鄉建設公司追認的情況下,陳秀波依法只能向惠鳳艷行使違約賠償或者損害賠償的債權請求權,其在案涉房屋之上不能成立物權期待權,更不可能取得所有權。
來源:“陳秀波、惠鳳艷等案外人執行異議之訴、買賣合同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188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