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系郵箱:zxk9898@126.com
是借款還是債權轉(zhuǎn)讓?原、被告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
近日,山東省莒縣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在開庭審理這起案件時,通過查詢當事人微信轉(zhuǎn)賬記錄,還原了一起真假難分的借貸糾紛真相。
原告王某向法院起訴稱,被告來某向原告借款10000元拒不償還。在王某向被告索要借款過程中,被告將另一張欠條轉(zhuǎn)給他,要王某向債務人孫某索要。因王某向?qū)O某要不上來款,遂起訴來某要求其償還借款10000元。
而來某則辯稱,雙方根本不存在借貸關系。孫某向來某借款10000元一直沒有償還,而王某是專門放貸收賬的,來某遂以9600元的價格將孫某書寫的借條轉(zhuǎn)讓給了王某,并主張已經(jīng)通知了債務人孫某,王某應當向?qū)O某索要借款,不應再向債權轉(zhuǎn)讓人來某索要。
來某還主張,王某是通過微信錢包支付給他錢的,但是手機號碼換了,恐怕查找不到微信交易記錄了。
在證據(jù)面前,原告方最終承認了其購買了來某的債權,而不是來某向其借款的事實。
鑒于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民間借貸關系,原告當庭撤回起訴。
就這樣,一起真假難辨的民事糾紛,在民一庭法官耐心細致的審理下得以還原真相。
作者:馬紅兵,山東省莒縣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