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人的利益關系著社會交易安全與秩序,而配偶的利益則關系著家庭乃至社會生活的安定,因此,合理的夫妻共同債務認定規則應當在舉債人夫妻和債權人之間尋找一個能夠實現公平正義的利益平衡點。
根據日常家事代理制度的基本法理,對因日常生活需要的負債和非因日常生活需要的負債進行了區分,確立了不同情形下分別適用家事代理制度和表見代理制度的夫妻共同債務認定規則,具體如下:
1、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因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一般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適用日常家事代理規則。
日常家事代理是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用以規范夫妻關系的一項民事法律制度,指夫妻一方因日常家庭事務而與第三人為一定的法律行為時,當然地享有代理另一方配偶的權利,其行為視為夫妻共同的意思表示,夫妻雙方對該行為承擔連帶責任。日常家事代理制度擴張了夫妻雙方的意思自治能力,既有助于婚姻生活便利,對保護善意第三人和維護交易安全也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如果對日常家事代理權的適用范圍不加限制,容易導致代理權的濫用從而侵害到配偶一方的權利,故日常家事代理權應有適用的前提,即應限于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的事務。
2、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超出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并不當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而應類推適用表見代理規則。
對超出日常生活需要的事務,夫妻一方對另一方并無當然的代理權限,這一理解不僅符合公平正義和利益平衡的司法理念,對于信其在日常家務范圍以內并無過失之第三人,應予保護”。
3、證明責任分配
由于婚姻家庭生活的私密性和復雜性,無論是負債方夫妻還是債權人,都存在舉證困難的現實問題,因此對證明責任的分配往往直接影響到是否構成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結果。
(1)就證明責任分配理論而言,根據法律要件分類說,主張權利者應當就權利產生規范的要件事實負證明責任,否認權利者應當就權利行使阻卻規范的要件事實負證明責任。債權人要援引表見代理規則主張由夫妻共同承擔債務清償責任,必須舉證證明其有理由相信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舉債系出于夫妻雙方合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13條對表見代理證明責任的規定,債權人除了應證明單方舉債行為存在客觀表象要素外,如類似負債行為系該夫妻的慣常做法、負債所得財產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等,還應當證明其在主觀上善意且無過失。
2、就舉證難易程度而言,在許多場合,夫妻一方與第三人發生交易僅僅是夫妻單方的“私事”,另一方配偶并不能控制,甚至并不知曉。要債權人舉證固然存在無法得知夫妻間內部私密的障礙,但配偶方也往往不是掌握、控制信息的內部人,甚至其與負債行為的距離比作為交易相對方的債權人更遠。這在涉夫妻共同債務認定問題高發的離婚、分居案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3、就風險防范成本而言,債權人在與債務人進行交易的過程中處于優勢地位,其可以通過對債務人清償能力的預估自由選擇交易對象,甚至可以要求債務人提供擔保以保障債權的實現。如果有要夫妻雙方均作為債務人的主觀意愿,債權人完全可以要求夫妻雙方作出明確的意思表示或共同簽字確認。相對來說,夫妻中的非舉債一方卻無法預知另一方舉債的時間與數額,尤其在舉債方惡意舉債時,債權人遠比配偶一方更容易規避交易風險。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債權人承擔的證明責任是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即只在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情況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為法官提供裁判的正當性依據。結果責任的適用,并非鼓勵法官作出真偽不明的裁判,而是通過風險指引,鼓勵當事人積極舉證,以便法官發現事實。如果法官能夠根據現有證據,結合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足以形成表見代理內心確信的,則無適用證明責任規則的余地,可直接認定構成表見代理并判決由夫妻共同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