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乾隆皇帝平定天山南北,收歸新疆,大量來自中亞、西亞地區的玉器開始以新疆為廊道,東傳進入中土。這些域外玉器工藝奇特,散發著濃郁的異國情調,在流入清宮以后,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經其親自考證,將它們定名為“痕都斯坦玉器”。
據清代《茶余客話》等書所記,“痕都斯坦”為莫臥兒帝國,雄踞今日的印度北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部,“善攻玉器”,遍貨于各國。不過,據現代學者研究,清宮所藏的“痕都斯坦玉器”,除產自莫臥兒帝國外,還有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地所產之玉器,來源并非單一,但中亞與西亞地區普遍信仰伊斯蘭教,所產玉器的材質、工藝、器類、造型與裝飾等諸方面皆因此而具有較多的相似性。
“痕都斯坦玉器”所選用的玉材,與內陸玉器一樣以新疆和田玉為主,但喜好純色玉材,一器一色,尤偏愛顏色沉靜內斂的白玉、碧玉與青玉,與內陸玉器色彩豐富、喜用俏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器類則與伊斯蘭地區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器型主要有碗、盤、杯、勺等飲食器具,壺、瓶、罐、盒等盛儲用器,以及文房用具、短劍柄等雜器,均具實用性,不見內陸常有的裝飾用玉、禮儀用玉與喪葬用玉。
痕都斯坦玉器的造型常設計成花草或動物樣式,菊瓣盤、葉式杯、羊頭杯等極為常見。器物紋飾也多見番蓮、葵花、蕉葉等植物紋。裝飾手法除了采用浮雕、圓雕、鏤空雕等復雜工藝外,還常在器物外壁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色玻璃、寶石或玉片,形成了凹凸的視覺反差與繽紛的艷麗色彩。
痕都斯坦玉器最讓人稱道的,無疑是其玲瓏薄透的胎體,多數可從內壁透看外壁的花紋與裝飾。這種高超的水磨薄胎技藝,被乾隆皇帝連篇累牘地稱贊:“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細如毛發理,渾無斧鑿痕”,連紀曉嵐也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感慨:“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
出于喜愛,乾隆授意清宮造辦處極力仿制痕都斯坦玉器,影響所及,蘇州專諸巷等處也紛紛仿制,但由于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工藝傳統的不同,因而所仿器物雖然造型紋飾相近,卻只能做到形似而難求神似。
本文為《全球古玩藝術品交易平臺》團隊、通俗作家名者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