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具有的“強度律”。一年級學生剛開始學習生字,常常只注意生字的輪廓,而忽視生字筆畫的細微差別,他們很容易把“拆”寫成“折”;把“買”寫成“賣”;把“釣”寫成“鉤”。一位有經驗的老師在教這些生字時,把這些字寫得特別大,還用紅色粉筆突出區別的部分,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還有一位教師用語言著重強調: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幾個生字,它們長得太像了,看哪個同學是一個細心的孩子,能夠把它們區別開。這兩位老師都正確使用了感知的“強度律”,用增加感知對象的強度,來刺激學生的感知,這樣的教學肯定是高效的。
感知還有一種“活動律”,就是在靜止的背景上,活動著的刺激物越容易被學生感知。因此,教師在使用直觀教具時,要盡可能把它作成活動的。在教學中,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也是刺激感知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有一位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生學習“坐”時,一邊念兒歌:“兩個小人土上坐”,一邊演示課件——兩個人字,一個土字,一碰,就變成了一個“坐”字。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記住。不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一定要注意量和度,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使用不當,學生就會被繁紛的圖片,色彩鮮艷的畫面,刺耳的聲音所吸引,干擾了學生的感知,感知模糊了,學習效果就不佳。
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 感知效果越完善
在感知過程中,學生用耳聽,用眼看,用鼻嗅,用口說,動手做,這種用多種感官協同合作的活動,可以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經驗,提高感知的效果,使學生的感知更精確,更深刻,還提高了學生認識事物的興趣。例如,一位老師教“看”字時,做了一個用手遮目的動作,學生也跟著一起做,有趣又容易記。在教“抓”時,她讓學生做一個用手抓拿的動作,這種簡便易操作的教學方法,省時,省事,效果也明顯。
還有在閱讀教學時,很多老師都喜歡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有的還配上音樂,動作,表情,戴上頭飾,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讓感知越來越完善,越來越精確。但是表演也要有度,不要什么都表演,把表演當成萬能的,沒有必要表演的就不要表演,避免感知的對象被代替,教學效果就大打折扣。
四、與生活經驗聯系得越緊密 感知越深刻
所有的感知都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沒有一定的知識經驗作基礎,并在教學中加以利用,就無法正確認識和理解教材內容,而且知識經驗越豐富,知覺就越完善,越迅速,越深刻。漢語拼音教學對剛剛入學的兒童來說,能夠記住這些字母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老師就把這些字母編成兒歌來教,如:張大嘴巴aaa,大公雞ooo,大白鵝eee,一件衣服iii,小烏鴉uuu,小魚吐泡üüü,小傘把ttt,一個拐棍 fff等等。還有的老師在教漢語拼音拼寫規則時,也編成有趣的兒歌:jqx,小淘氣,見了魚眼就挖去等等。有的老師教完生字,如“碧、蜂、可、樂”就讓學生在包裝盒上找一找剛學習的生字,學生興趣盎然地找,饒有興趣地讀,快樂無比。聰明的老師把新知識和學生已有的經驗緊密的聯系起來,讓已有的知識經驗發揮積極的作用,學生記得迅速,記得牢固,這就是運用了感知的“經驗律”。http://xx.yuwen789.com
小學語文教師要針對小學生感知能力的發展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正確運用感知規律,有效地組織學生的感知覺,課堂的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實到實處。省教育研究培訓院吳益副院長曾經說過:要真的做到教學有效,就必須把教學的每一個常規環節做到精細。只有這樣,我們的有效教學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取得良好效果、產生積極效應,獲得最大效益。有效教學,是教育工作者永無止境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