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
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世間并無十全十美的事物,“豐于此者,必缺于彼”,所以曾國藩給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取名叫“求闕齋”,用意就是持滿戒溢,居安思危,因為他明白,“盛極必衰,樂極生悲”,若想得到精神上的圓滿,最好先在物質上有些欠缺。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
古人說,“養形不如養神,調身不如調心”。
調整好心態,有了好心情、好心境,也就有了健康身體的基礎。心態對健康至關重要。
“上醫治未病”,最好的心情是寧靜,一顆平常心,勝過靈丹妙藥。
人在福中不知福,
船在水中不知流。
餓了,吃是幸福;渴了,喝是幸福;累了,睡是幸福;危險了,安全是幸福。但是還有另一方面,吃撐了,不吃是幸福;喝脹了,不喝是幸福;睡多了,找事干是幸福;安全太多了,探險求刺激是幸福。
人在福中不知福,直到有一天苦了,才對比出以前的甜。所以甜中總有苦,福中總有禍的人,最能感受幸福。
感恩才能惜福。我們總是忽略已經得到的與擁有的,缺少感恩之心,所以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能大能小是條龍,只大不小是條蟲。
龍作為神物,能大能小,善于變化,可以飛到天上;蟲不能變化,只能留在地上。
蟲,只大不小,就是不能低調、隱忍、退讓,所以它永遠是蟲;龍,能大能小,靈活多變,既可以騰飛,必要時也可以蟄伏,活動空間就大。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若是能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對一切榮耀和屈辱都泰然處之,人生的境界還有什么不能達到的呢,人生的境遇又有什么不能改變的呢?
心靜即一切靜,心安則一切安。人生苦短,能視寵辱如草芥,不縈懷、不沉溺;能視名利如浮云,不抱怨、不迷戀,就可得人生大情懷。
劈柴劈小頭,問路問老頭。
凡是有劈柴經驗的人,都知道劈柴要從小頭開始,因為劈大頭會劈歪,甚至不小心劈到自己。老人的閱歷較為豐富,并且說話“丁是丁,卯是卯”的,所以,問路問老人不容易出錯。其實,在人生這條路上,老人也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建議。
花開花謝春不管,拂意事休對人言;
水暖水寒魚自知,會心處還期獨賞。
人在這世上的感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看花開花落,春去春回,沉淀在記憶里的都是生活中的零零碎碎,其中的冷暖悲歡,或許也就只有自己才能了解吧。
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
人只有在生活中吃得苦,吃一塹長一智,才能眼睛發亮,看清生命的真諦和生活的意義。
清代鄭板橋留下了兩句四字名言,一個是“難得糊涂”,另一個就是“吃虧是福”。
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
精神達到充實的境界,文章才能顯得老到;學問積累得越深,意氣也隨之變得更加平和。
古時候,一個落第的秀才大罵考官,認為自己的文章寫得不錯,卻沒有被錄取。正好有個道士在旁邊聽到了,就說他的文章一定不好。這個秀才很不服氣地說:“你沒有看我的文章,為什么說我文章不好?”道士說:“看你心浮氣躁,怎么能寫得出好文章?”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幾乎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會聽到父母、老師反復提到這些“勸學”“惜時”的老話,感觸都不深,等到了拖家帶口的年紀,對這些老話感觸就深了,于是又苦口婆心地教給自己的孩子。
眼里有塵天下窄,胸中無事一床寬。
一個人若心胸狹窄,眼里容不得半點沙子,即使給他全世界的一切,他仍然覺得這個世界太小,有諸多不滿;一個人若心胸寬廣,對任何事物都不執著,那即使他生活簡陋,屋里只有一張床,他依然覺得天地很寬,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