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長大了,似乎更不愿和父母溝通了。就如在一檔電視綜藝節目《少年,聽你說》中周子藝說,可能因為她在父母眼中一直都很聽話,父母很少關心她的想法,她也不知道怎么跟爸爸媽媽說出她的想法。慢慢地,她和父母之間的每一次溝通交流都帶著情緒,每一次的溝通都會相互傷害,最后導致她不再想跟父母說話。
家有一個12歲男娃的李媽媽同樣有此困擾,“兒子大了,感覺越來越迷戀手機、游戲,不愿意和爸爸媽媽溝通。每次我們和孩子交流,他覺得我們大人很煩。很擔心這樣下去,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會越來越少”。那么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更好地讓孩子敞開內心想法?信息時報記者 黃艷
敷衍式溝通
會造成溝通斷層
吳海勇說,越是親近的人,越需要溝通,在家庭中,溝通尤其重要,它關系著親子關系的融洽和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說到溝通,只要孩子處在青春期的家長就會有這樣的煩惱:小時候,父母和孩子溝通得還可以,長大了卻很難交流。自己說什么孩子都不聽,孩子有什么想法也不向父母傾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孩子小時候時,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的溝通模式所決定的?!鞍职謰寢尣环粱叵胍幌拢⒆右郧昂湍阏f事情時,你是如何回應的?孩子興致盎然和父母分享趣事時,你是不是在忙著看手機、刷微博或隨意打斷孩子?!?/p>
吳海勇總結,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是不愉快的、批評的、敷衍的、恐嚇的,沒有和孩子形成良好的溝通模式,就容易出現溝通斷層的情況。
與父母分享
父母要善于傾聽
那么,父母應如何和孩子形成良好的溝通模式呢?吳海勇介紹,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應該建立一種理念,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平等?!叭绻覀兎畔鲁扇说募茏?,以朋友的身份,主動邀請孩子加入我們的聊天,也許剛開始時孩子的話很童真、無厘頭,讓人忍俊不禁。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了大人對他的尊重,他有平等的話語權,孩子的內心會感到很舒服,他就會樂意和我們聊天,也會愿意說出他內心真實的想法。”
對于父母來說,父母要多點耐心,和孩子交流時要善于傾聽。吳海勇建議,當孩子找父母分享或傾訴時,父母應停下手頭的工作,放下正在玩的手機,將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同時給予孩子一些主動建設性的回應。
溝通小妙招
多給孩子
選擇的權利
生活中,基于對孩子的愛,父母時常會一錘定音地替孩子做決定,使用傳統說教式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當家長用這些方式時,會發現孩子不僅沒有做出我們所期望的行為,反而產生了負面情緒和抵觸心理。
如果家長變換一下說話方式,給予孩子選擇權,比如孩子不按時上床睡覺時,媽媽說:你是現在上床睡覺呢?還是再玩10分鐘玩具再上床睡覺?當天氣冷時,孩子不愿意多穿衣服的時候,媽媽可以這樣跟孩子說:你是想穿好外套再出去玩呢?還是不穿外套待在家里?
當父母給予孩子選擇權時,孩子會樂意在我們提供的選擇范圍內進行選擇,因為孩子覺得你是尊重和理解他的,他有自己做主的滿足感,就更能接受家長的建議,彼此間的溝通也會變得更為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