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浩源媽媽
昨晚回家路上和浩源爸爸抱怨:每天這么朝4晚9的工作,連陪孩子的時間都沒有。
好在,有孩子爺爺奶奶幫忙照看。
其實想想,估計每個家庭都差不多吧!
之前就曾有媒體對1943名有孩子的父母進行調查,發現90%的家庭,都是由老人在幫忙帶孩子。
浩源媽媽分析原因應該主要有這么幾個:
1:畢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 用錢的地方實在太多。
2:房貸、車貸、孩子各種興趣班等等,只靠一個人的工資,真的很難維持。
所以,自己不敢生病、不敢請假、不敢遲到,生怕被扣一分錢。
當然,如果姥姥帶娃的話,估計大部分原因是擔心女兒太累哈哈。
不管怎樣,老人愿意幫我們帶娃,是我們的福氣,我們應該心存感激。
一來,老人帶娃咱們更放心,這樣就可以安心工作,也確實減輕不少經濟壓力。
二來,老人帶娃有經驗,也有足夠的時間陪伴互動,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呵護。
這本身是件好事兒,但最后發現,很多家庭矛盾似乎都和“老人帶娃”有一定聯系。
辛辛苦苦幫忙帶娃,到頭來卻費力不討好,落得一身埋怨,老人心寒。
老人幫忙帶娃,最好在孩子這個年齡段退出,否則對孩子成長不利
為什么隔代育兒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美好,而總是充滿著各種矛盾和問題呢?
一:角色混淆,沒有保持界限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界限,關愛也是一種傷害。
朋友夢瑤兩個人因為工作原因沒辦法照顧孩子,只好請公婆來幫忙。
老人也打心里高興,畢竟“隔輩親”嘛。
起初一家人相處特別和諧,看到公婆對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更是感激萬分。
到后來發現,公婆其實真的特別強勢。
夢瑤趁周末有點時間,想帶孩子出去玩玩,婆婆一百個不放心,擔心照顧不好孩子。
就連兩小口管教孩子,公婆都要插上一嘴。
對年輕父母不放心
認為自己每天帶孩子,所以,關于孩子的一切,他們都有話語權,都可以插手去管
強勢要求年輕父母聽他們的話
當然,不可否認,老人確實是為孩子好,但有點老人確實搞錯了,那就是“角色混淆”,沒有保持界限。
要知道,無論何時,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如果老人用“愛”的名義,去主導一切,那么肯定是會出現很多家庭矛盾的。
即使再不放心,也要給年輕人成長的空間,鍛煉的機會,不要讓愛變成一種傷害。
二:沒有在合適的時間“退出”孩子的教育
①孩子3歲之前,嬰幼兒時期,老人主要是對孩子照顧、看護。
雖然老人有足夠的帶娃經驗,但如果能夠與時俱進,學習一些科學育兒方法就更好了。
比如添加輔食方面、比如不要過度喂養等。
②孩子3—6歲,學齡前,就要給予孩子一些社會化行為培養,也就是要開始“立規矩”了。
0—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有些事情是不能心軟,也不能縱容。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小時候該說就要說,還立規矩就要立規矩,該嚴肅就要做到。
③孩子學齡期,小學階段的孩子,除了生活上,在學習上也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其實在孩子學齡前,幼兒園開始,孩子的教育上,父母是需要是主導作用,而爺爺奶奶是起到輔助作用。
而這個階段也是最容易是家庭矛盾的時期。
就拿夢瑤孩子來說:
6歲的時候,吃飯還時不時讓奶奶喂;
一年級了,作業經常寫不完;
三年級時,媽媽讓他擦擦桌子,奶奶護著不讓……
要么是說“小孩子嘛,沒必要弄得每天那么緊張”。
要么就是說:“男孩子家,干什么家務”。
夢瑤畢竟是兒媳,出于對長輩的感激和尊重,也不得不睜只眼閉只眼。
直到有一天,孩子竟因為一點兒小事兒大發雷霆,還對媽媽拳打腳踢。
孩子爸爸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終于和父母進行了一次嚴肅的溝通。
所以,其實在孩子3歲之后,作為父母就要主動承擔起教育孩子的事情,而作為隔代長輩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就要適時的退出教育孩子的行列。
不然,容易造成弊大于利:
1:年輕父母容易當“甩手掌柜”
2:孩子和父母之前的感情疏遠,不利于管教
3: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學習能力差等等
結語:
這里說的老人適時退出,并不是退出帶娃的生活,而是不要過多的插手孩子的教育問題。
畢竟很多獨生子女家庭都是個老人住在一起,不能讓老人寒了心。
如果老人愿意,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繼續幫忙接送孩子,做做飯,做好后勤工作,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享受天倫之樂。
也讓年輕人承擔起本該屬于他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