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妙術(2011期):鼻炎艾灸中脘穴
臟腑機能調整
2020-04-01
鼻炎艾灸中脘穴
寒邪外襲抑制和阻止人體外表抵御邪氣的功能,就會出現發熱的表現,風寒之邪侵襲肺表,肺氣不能布津,就會流清涕,正氣虛不能驅除體內的寒邪,就會出現總打噴嚏,痢疾與泄瀉使中氣不足,無力抗拒外寒,以致于欲嚏不能,于是歸咎其病機為“肚中寒”,也就是“里虛”。
可見鼻炎的發病雖然表現為鼻道不通,好像是實證,其實,根源還在于患者正氣不固,本虛無力抵抗外邪入侵。患者乏力、怕冷、易感冒等均為陽氣不足的表現,且因正氣無力與入侵的外邪交爭,所以雖然感冒,但很少惡寒發熱。
因此,鼻炎確為正氣虛為主、中陽不健所致,治療時,要溫建中陽。前面我們說過了,中脘,任脈穴,為胃的募穴,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針灸甲乙經》曰:“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會元針灸學》認為中脘穴“稟人之中氣,營氣之所出。
在時而論,春為陽中,萬物以生,秋為陰中,萬物以成,常夏居四季之中,當脾胃之令,脾胃居肺肝心腎之中,當于上中下胃脘之中,故名中脘”,有健脾胃、助運化事業、補中氣、安神志的作用。刺激中脘或者配以艾灸,可溫建中陽,對治療鼻炎,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