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劑學(所有方子的整理,很齊,很完整)

方劑學(所有方子的整理,很齊,很完整)

 2018-06-27 

總論

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溫補

組成原則:君、臣、佐、使

君藥: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臣藥:(1)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2)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1)佐助藥,即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2)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3)反佐藥,病重邪盛,可能拒藥時,配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防止藥病格據。

使藥:(1)引經藥,能引領方中諸藥至特定病所的藥物;(2)調和藥,具有調和方中諸藥作用的藥物。

變化形式:藥味加減(桂枝湯——咳+杏仁、厚樸,胸悶--芍藥)、藥量增減(小承氣湯與厚樸三物湯)、劑型更換(湯,可加減,急;丸,易帶,緩)

重點方劑

1、解表劑

桂枝湯 (辛溫解表)

【組成】桂枝 芍藥 甘草 生姜 大棗

【功用】解肌發表 調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熱,汗出頭疼,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小青龍湯 (辛溫解表)

【組成】麻黃 桂枝 干姜 細辛 半夏 甘草 芍藥 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 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內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咳喘,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銀翹散 (辛涼解表)

【組成】銀花 連翹 苦桔梗 薄荷 竹葉 芥穗 牛蒡子 淡豆豉 生甘草

【功用】辛涼透表 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期。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瀉下劑

大承氣湯 (寒下)

【組成】大黃 厚樸 枳實 芒硝

【功用】峻下熱結

【主治】

(1)陽明腑實證。大便不通,頻轉矢氣,脘腹痞滿,腹痛拒按,按之則硬,甚或潮熱譫語,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黃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脈沉實

(2)熱結旁流證。下痢清水,色純青,其氣臭穢,脘腹疼痛,按之堅硬有塊,口舌干燥,脈滑實

(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

大黃牡丹湯 (寒下)

【組成】大黃 牡丹 桃仁 冬瓜仁 芒硝

【功用】瀉熱破瘀 散結消腫

【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則局部腫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則痛劇,小便自調,或時時發熱,自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

3、和解劑

小柴胡湯 (和解少陽)

【組成】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甘草 生姜 大棗

【功用】和解少陽

【主治】

(1)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脈弦數

(2)熱入血室證。婦人傷寒,,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

(3)黃疸、瘧疾以及內傷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大柴胡湯 (和解少陽)

【組成】柴胡 黃芩 芍藥 半夏 大黃 生姜 大棗 枳實

【功用】和解少陽 內瀉熱結

【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痢,舌苔黃,脈弦數有力

逍遙散 (調和肝脾)

【組成】柴胡 甘草 當歸 茯苓 白術 白芍藥

【功用】疏肝解郁 養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

半夏瀉心湯 (調和腸胃)

【組成】半夏 黃芩 人參 黃連 甘草 干姜 大棗

【功用】寒熱平調 消痞散結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4、清熱劑

白虎湯 (清氣分熱)

【組成】石膏 甘草 知母 粳米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清營湯 (清營涼血)

【組成】犀角 生地黃 竹葉心 銀花 連翹 黃連 麥冬 玄參 丹參

【功用】清營解毒 透熱養陰

【主治】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目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干

龍膽瀉肝湯 (清臟腑熱)

【組成】龍膽草 黃芩 梔子 澤瀉 柴胡 生甘草 當歸 車前子 木通 生地黃

【功用】清瀉肝膽實火 清利肝經濕熱

【主治】

(1)肝膽實火上炎證。頭痛目赤,脅痛,口苦,耳聾,耳腫,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2)肝經濕熱下注證。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淋濁,或婦女帶下黃臭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有力

白頭翁湯 (清臟腑熱)

【組成】白頭翁 黃柏 黃連 秦皮

【功用】清熱解毒 涼血止痢

【主治】熱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6、溫里劑

理中丸 (溫中祛寒)

【組成】人參 干姜 甘草 白術

【功用】溫中祛寒 補氣健脾

【主治】

(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小建中湯 (溫中祛寒)

【組成】桂枝 芍藥 甘草 生姜 大棗 膠飴

【功用】溫中補虛 和里緩急

【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

四逆湯 (回陽救逆)

【組成】干姜 附子 甘草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心腎陽衰寒厥證。四肢厥逆,惡寒倦臥,神衰欲寐,面色蒼白,腹痛下利,嘔吐不渴,舌苔白滑,脈微細

當歸四逆湯 (溫經散寒)

【組成】當歸 通草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棗 細辛

【功用】溫經散寒 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擘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7、補益劑

四君子湯 (補氣)

【組成】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參苓白術散 (補氣)

【組成】人參 白茯苓 白術 甘草 山藥 蓮子肉 薏苡仁 白扁豆 桔梗 縮砂仁

【功用】益氣健脾 滲濕止瀉

【主治】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補中益氣湯 (補氣)

【組成】黃芪 人參 甘草 白術 橘皮 當歸 柴胡 升麻

【功用】補中益氣 升陽舉陷

【主治】

(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2)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生脈散 (補氣)

【組成】人參 麥冬 五味子

【功用】益氣生津 斂陰止汗

【主治】

(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苔,脈虛數

(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干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干舌燥,脈虛細

四物湯 (補血)

【組成】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功用】補血調血

【主治】營血虛滯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或閉經不行,臍腹作痛,甚或瘕塊硬結,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脈細弦或細澀

歸脾湯 (補血)

【組成】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甘草 黃芪 遠志 龍眼肉 酸棗仁 當歸 木香

【功用】益氣補血 健脾養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脾不統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六味地黃丸 (補陰)

【組成】熟地黃 山萸肉 干山藥 澤瀉 牡丹皮 茯苓

【功用】滋補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一貫煎 (補陰)

【組成】北沙參 麥冬 當歸身 生地黃 枸杞子 川楝子

【功用】滋陰疏肝

【主治】肝腎陰虛,肝氣郁滯證。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亦治疝氣瘕聚

腎氣丸 (補陽)

【組成】干地黃 山藥 山茱萸 澤瀉 牡丹皮 茯苓 桂枝 附子

【功用】補腎助陽

【主治】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

8、固澀劑

四神丸 (澀腸固脫)

【組成】肉豆蔻 補骨脂 五味子 吳茱萸 生姜 紅棗

【功用】溫腎暖脾 固腸止瀉

【主治】脾腎陽虛之腎泄證。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久瀉不愈,腹痛喜溫,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固沖湯 (固崩止帶)

【組成】白術 生黃芪 龍骨 牡蠣 萸肉 芍藥 海螵蛸 茜草 棕櫚炭 五倍子

【功用】固沖攝血 益氣健脾

【主治】脾腎虧虛,沖脈不固證。猝然血崩或月經過多,或漏下不止,色淡質稀,頭暈肢冷,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脈微弱

9、安神劑

天王補心湯 (滋養安神)

【組成】生地黃 天冬 麥冬 酸棗仁 柏子仁 當歸 玄參 人參 丹參 茯苓 遠志 桔梗 五味子

【功用】滋陰清熱 養血安神

【主治】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心悸怔忡,虛煩失眠,神疲健忘,或夢遺,手足心熱,口舌生瘡,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酸棗仁湯 (滋養安神)

【組成】酸棗仁 知母 茯苓 川芎 甘草

【功用】養血安神 清熱除煩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虛煩失眠,心悸不安,頭目暈眩,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

11、理氣劑

越鞠丸 (行氣) / 芎術丸

【組成】香附(氣) 川芎(血) 梔子(火) 蒼術(濕) 神曲(食)

【功用】行氣解郁

【主治】六郁證。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

*六郁:氣、血、痰、火、濕、食,因痰郁乃氣滯濕聚而成,若氣行濕化,則痰郁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品

半夏厚樸湯 (行氣)

【組成】半夏 厚樸 茯苓 生姜 蘇葉

【功用】行氣散結 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

蘇子降氣湯 (降氣)

【組成】紫蘇子 半夏 厚樸 前胡 肉桂 當歸 生姜 蘇葉 甘草 大棗 (陳皮)

【功用】降氣平喘 祛痰止咳

【主治】上實下虛喘咳證。咳喘痰多,胸膈滿悶,喘咳短氣,呼多吸少,或腰疼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旋覆代赭湯 (降氣)

【組成】旋覆花 代赭石 生姜 半夏 人參 甘草 大棗

【功用】降逆化痰 益氣和胃

【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惡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

12、理血劑

桃核承氣湯 (活血祛瘀)

【組成】桃仁 桂枝 大黃 甘草 芒硝

【功用】逐瘀瀉熱

【主治】下焦蓄血證。少腹急結,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則煩躁譫語,至夜發熱,以及血瘀經閉,痛經,脈沉實而澀者

血府逐瘀湯 (活血祛瘀)

【組成】桃仁 紅花 赤芍 川芎 牛膝 生地黃 當歸 桔梗 枳殼  柴胡 甘草

【功用】活血化瘀 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暗紅,或舌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緊

補陽還五湯 (活血祛瘀)

【組成】黃芪 當歸尾 赤芍 川芎 桃仁 紅花 地龍

【功用】補氣 活血 通絡

【主治】中風之氣虛血瘀證。半身不遂,口眼 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脈緩無力

溫經湯 (活血祛瘀)

【組成】吳茱萸 桂枝 當歸 川芎 丹皮 阿膠 白芍 麥冬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姜

【功用】溫經散寒 養血祛瘀

【主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塊,淋漓不暢,或月經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經停不至,而見少腹里急,腹滿,傍晚發熱,手心煩熱,唇口干燥,舌質暗紅,脈細而澀。亦治婦人宮冷,久不受孕。

黃土湯 (止血)

【組成】灶心黃土(伏龍肝) 白術 附子 生地黃 阿膠 黃芩

【功用】溫陽健脾 養血止血

【主治】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婦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13、治風劑

川芎茶調散 (疏散外風)

【組成】川芎 薄荷 荊芥 羌活(太陽) 白芷(陽明) 細辛 防風 甘草

【功用】疏風止痛

【主治】外感風邪頭痛。偏正頭痛,或巔頂作痛,目眩鼻塞,或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

羚角鉤藤湯 (平熄內風)

【組成】羚角 鉤藤 桑葉 菊花 鮮地黃 白芍 川貝 淡竹茹 茯神木 甘草

【功用】涼肝熄風 增液舒筋

【主治】熱盛動風證。高熱不退,煩悶躁煩,手足抽搐,發為痙厥,甚則神昏,舌絳而干,或舌焦起刺,脈弦而數;以及肝熱風陽上逆,頭暈脹痛,耳鳴心悸,面紅如醉,或手足躁擾,甚則瘈(chì)疭(zòng),舌紅,脈弦數

鎮肝熄風湯 (平熄內風)

【組成】懷牛膝 生赭石 生龍骨 生牡蠣 生龜板 白芍 玄參 天冬 茵陳 川楝子 生麥芽 甘草

【功用】鎮肝熄風 滋陰潛陽

【主治】類中風。頭暈目眩,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 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原,脈弦長有力

14、治燥劑

麥門冬湯 (滋陰潤燥)

【組成】麥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功用】清養肺胃 降逆下氣

【主治】

(1)虛熱肺痿。咳嗽氣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

(2)胃陰不足證。嘔吐,納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紅少苔,脈虛數

百合固金湯 (滋陰潤燥)

【組成】熟地 生地 歸身 白芍 甘草 桔梗 玄參 貝母 麥冬 百合

【功用】滋養肺腎 止咳化痰

【主治】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咳嗽氣喘,痰中帶血,咽喉燥痛,頭暈目眩,午后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15、祛濕劑

平胃散 (燥濕和胃)

【組成】蒼術 厚樸 陳皮 甘草

【功用】燥濕運脾 行氣和胃

【主治】濕滯脾胃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

藿香正氣散 (燥濕和胃)

【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 半夏曲 白術 陳皮 厚樸 苦桔梗 藿香 甘草 生姜 大棗

【功用】解表化濕 和氣理中

【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茵陳蒿湯 (清熱祛濕)

【組成】茵陳 梔子 大黃

【功用】清熱 利濕 退黃

【主治】濕熱黃疸。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

三仁湯 (清熱祛濕)

【組成】杏仁 飛滑石 白通草 白蔻仁 竹葉 厚樸 生薏苡仁 半夏

【功用】宣暢氣機 清利濕熱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肢體倦怠,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五苓散 (利水滲濕)

【組成】澤瀉 豬苓 茯苓 白術 桂枝

【功用】利水滲濕 溫陽化氣

【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苓桂術甘湯 (溫化寒濕)

【組成】茯苓 桂枝 白術 甘草

【功用】溫陽化飲 健脾利濕

【主治】中陽不足之痰飲證。胸脅支滿,目眩心悸,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或沉緊

真武湯 (溫化寒濕)

【組成】茯苓 芍藥 白術 生姜 附子

【功用】溫陽利水

【主治】陽虛水泛證。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不寧,頭目暈眩,身體筋肉瞤動,站立不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喘咳嘔逆。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

獨活寄生湯 (祛風勝濕)

【組成】獨活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肉桂心 防風 川芎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 干地黃

【功用】祛風濕 止痹痛 益肝腎 補氣血

【主治】痹癥日久,肝腎兩虛,氣血不足證。腰膝疼痛,痿軟,肢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16、祛痰劑

二陳湯 (燥濕化痰)

【組成】半夏 橘紅 白茯苓 甘草 烏梅 生姜

【功用】燥濕化痰 理氣和中

【主治】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惡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溫膽湯 (燥濕化痰)

【組成】半夏 竹茹 枳實 陳皮 甘草 茯苓 生姜 大棗

【功用】理氣化痰 和胃利膽

【主治】膽郁痰擾證。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滑,脈弦滑

半夏白術天麻湯 (化痰熄風)

【組成】半夏 白術 天麻 茯苓 橘紅 甘草 生姜 大棗

【功用】化痰熄風 健脾祛濕

【主治】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比較(同病異治)

治療失眠

天王補心丹p203 心腎陰虛血少、神志不安——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酸棗仁湯p205 心肝肝血不足、虛熱內擾——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歸脾湯p164 心脾氣血兩虛、脾不統血——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治療哮喘

麻黃湯p30 外感風寒表實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小青龍湯p39 外寒里飲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麻杏石甘湯p46 外感風邪、邪熱壅盛——辛涼疏表、清肺平喘

蘇子降氣湯p227 肺腎上實下虛喘咳證——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治療眩暈

鎮肝熄風湯p270 虛實夾雜、肝腎陰虛、陰虛陽亢

半夏白術天麻湯p333 風痰上擾

五苓散p303 蓄水證

苓桂術甘湯p309 脾陽虛

問答(方解)

方劑

使

桂枝湯 p33

桂枝

助衛陽,通經絡,解肌發表祛在表之風邪

芍藥

益陰斂營

生姜

助桂枝辛散表邪,和胃止嘔

大棗

益氣補中,滋脾生津

甘草

調和藥性

小柴胡湯 p76

柴胡

透泄少陽之邪,疏泄氣機郁滯(升散)

黃芩

清泄少陽半里之熱(降泄)

生姜、半夏

和胃降逆止嘔

人參、大棗

益氣健脾

甘草

調和諸藥

小建中湯 p138

飴糖

甘溫質潤,溫補中焦,緩急止痛

桂枝

辛溫,溫陽氣,祛寒邪

白芍

酸甘,養營陰,緩肝急,止腹痛

生姜

溫胃散寒

大棗

補脾益氣

甘草

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歸脾湯 p164

補中益氣湯

p154

黃芪

補中益氣,升陽固表

人參、甘草、白術

補氣健脾

當歸

養血和營

陳皮

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

升麻、柴胡

升陽舉陷

甘草

調和諸藥

六味地黃丸

p170

熟地黃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山茱萸

補肝腎,澀精

山藥

補益脾陰,固腎

澤瀉

利濕泄腎濁,減熟地黃之滋膩

茯苓

淡滲脾濕,助山藥健運,與澤瀉共泄腎濁

丹皮

清瀉虛熱,制山萸肉溫澀

補陽還五湯

p240

生黃芪

補益元氣,氣旺則血行,瘀去絡通

當歸尾

活血通絡不傷血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

協同當歸尾活血祛瘀

地龍

通經活絡

五苓散 p303

澤瀉

利水滲濕

茯苓、豬苓

淡滲利濕

白術、茯苓

健脾運化水濕

桂枝

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方劑100首 云海鄒羿
常用中藥處方
中醫內科常用方
方劑學速記表格(收藏)
中醫經典方劑2
生化湯 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谢通门县| 惠州市| 无锡市| 丹巴县| 临颍县| 昭通市| 剑阁县| 乐至县| 驻马店市| 临漳县| 汉沽区| 玉龙| 同仁县| 淳化县| 利津县| 河北省| 普宁市| 大化| 鱼台县| 呼图壁县| 青河县| 仁怀市| 宁明县| 海南省| 资源县| 宿迁市| 香河县| 闽清县| 日照市| 西贡区| 增城市| 霍邱县| 农安县| 崇礼县| 三明市| 临武县| 宣武区| 遂溪县| 鱼台县| 东乌珠穆沁旗|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