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飛
讓-雅克-阿諾不一定算得上世界頂級導演,他估計做不出諾蘭那種大神似的夢,夢里穿越了諸多星球諸多維,徒留一群觀眾將腦洞燒壞。這個法國老頭很固執(zhí),特別是在對動物保護的認知上,他秉持歐羅巴知識分子老克勒的理念。世界在變,卻別指望阿諾善變。“文革”時的蒙古族人掏狼窩,把狼崽子一只只拋向空中活活摔死。這一幕,換到中國、韓國導演拍,肯定跟阿諾的處理不一樣。阿諾只讓它有一絲絲血腥交代。這感受對現(xiàn)在的中國觀眾來說可能有點淡。該煽情阿諾偏不煽,流行灑狗血他拒絕以狼血祭票房。節(jié)制,還是節(jié)制,《狼圖騰》是阿諾躲在鏡頭背后對動物的禮贊。
但這部電影絕不僅僅是幅綠油油的草原畫,“淡”之外它又格外生動。精心養(yǎng)了好幾年的狼,在鏡頭下,生動得連眼神都是戲。狼追逐羊群,捕食,狼馬大戰(zhàn),氣勢不讓趙忠祥老師的《動物世界》。被陷在冰河里的數(shù)十匹馬,凝固、僵硬、困頓、掙扎的群像,震撼的不僅是難辨善惡的包順貴,還有銀幕前的眼睛。草原的狂風、冷雨、夜,摧毀了漢民族對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浪漫而單一的假想,《狼圖騰》告訴了觀眾真正的草原樣態(tài)。這里除有極端天氣還有狼,它不是祥林嫂談到的那只,而是一群群,聰明、威風凜凜、兇猛的生靈。
因為中國人都知道的原因,阿諾盡量在電影里“去政治化”,但還是讓我們感受到當年“人定勝天”下的荒腔走板。由于狼吃了馬、羊,于是除狼隊開著吉普用槍一只只逐狼斃狼;狼被趕盡殺絕甚至跳崖自殺。在生態(tài)平衡的理念下,狼其實是維系草原健康的重要一環(huán),但在人隨時可能因家庭出身變成狗崽子遭掃地出門的特殊年月,誰敢誰能阻止荒唐的發(fā)生?臉龐日益高原紅的男主角阻止不了,這位叫陳陣的北京知青自己并無保持生態(tài)平衡的意識,而只有一個樸素念頭:這只小狼是我一口一口喂大的,我得保護它。陳陣讓小狼跟一群狗崽一起喝狗媽媽的奶,這一幕是殘酷時空里罕有的溫情。
《狼圖騰》終于為狼平了反。雖然里面的狼咬死、咬傷了羊、馬甚至人,但幾乎所有的觀眾都不會選擇視狼為敵,占上風的是同情。狼的意象,整體來講,在漢民族中一直是以反面教材存在的,從中山狼到狼來了的故事甚至延宕到給幼齒咀嚼的喜羊羊式童話里,狼都是應該被消滅的惡獸。這些信息的傳遞,完全抹殺了狼在草原的原生態(tài)合理的生存權(quán)。它是為單純的生存(果腹及養(yǎng)育下一代)而發(fā)動攻擊,與之相反,《狼圖騰》里多數(shù)人認為狼的最大價值不過是一張完整的狼皮,為此,它們不惜將狼逼至絕境。
現(xiàn)在,讓我們來談論談論價值觀,相對于人類為了自身利益而攻擊異類、異族甚至彼此的數(shù)千年歷史,狼的價值觀比人不如嗎?我認為答案會讓人很難堪。《狼圖騰》的最大價值是讓人,特別是自以為是的漢人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比狼高級嗎?我們有什么權(quán)力對這樣一群生靈歧視甚至虐殺?
我還喜歡《狼圖騰》的一點,是阿諾不會刻意選擇那些過度漂亮的女演員來為草原人、狼之間的事涂脂抹粉,電影里僅有的主要女角同樣來自草原,樸實的樣貌,面對愛情時的天然羞澀,保證了調(diào)性的統(tǒng)一。在人與狼的世界里,女人更應該以母親、愛人的無雜質(zhì)符號出現(xiàn),而不是驚艷。焦點一直在該聚焦的身上,來自西方的阿諾知道東方式圖騰意味著什么,他虔誠,在面對神祇時聚氣,讓全片順利流淌于心靈之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