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節,這個節日是用心銘記的。千百年來,我們選擇在這一天與先祖進行心靈對話,用一種樸素而虔誠的行動,來表達內心深處的那份銘記。
無論是細雨霏霏,還是艷陽高照,清明節里,既有生離死別、慎終追遠的深切情思,又包含萬物更新、生機勃發的欣慰與感懷。如此情懷和行動,也體現了清明節的與眾不同。
清明節是流行于我國漢族地區和壯、朝鮮、苗、侗、仡佬、毛南、京、畬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變暖,草木萌發,一掃冬日枯黃的景象。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與此同時,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中國的感恩節
清明寄托哀思與緬懷,也是中國孝道文化的內涵與禮數。《論語》古訓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自古以來,在草野民間,上演了多少“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愴故事,成為千古遺恨。盡孝要趁早,生死無常,要盡量避免后悔莫及的境地。當下最該樹立的孝敬之道是:對長輩應該做到三養: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不但讓父輩們衣食無憂,而且要順應父母的心,給父母創造豐富的精神生活。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最古老的傳說,是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再晚點的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更晚點的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參考:
想看什么內容?想了解什么知識?歡迎給我們的平臺留言,我們會在今后的內容中陸續體現。
感謝您的閱讀
更多精彩 敬請期待
長按此圖,識別二維碼
扎西德勒
收藏丨文化丨藝術丨人文
↓↓↓↓↓↓歡迎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