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中醫稱其為白駁風,多認為其病機是風邪相博,氣血失和,肝腎不足,氣血不和,“久病入絡”,故一般病程較長。
病程長者多兼有瘀血所以在中醫中,根據病機的不同分為以下幾種癥型:氣血不和型、濕熱內蒸型、瘀血阻絡型、肝腎不足型、肝郁氣滯型,各分型對應不同的治法。
那么,接下來就又到了小編為大家普及知識的時候嘍~。
白癜風中醫分型及用藥
一、氣血不和證
證候:好發于頭面、頸、雙上肢或泛發全身。白斑光亮色淡,邊緣模糊,起病突然,發展迅速,一般無自覺癥狀或有輕微癢感;舌淡紅,苔薄白。
治法:調和氣血,疏風通絡
方藥:除駁丸加減。生地黃30g,熟地黃30g,當歸12g,川芎10g,浮萍10g,姜黃12g,制首烏12g,白鮮皮、蟬蛻各6g,雞血藤30g,防風12g。若為氣血虧虛,證見自汗、乏力、面色白,少氣懶言,酌加黃芪15g,黨參15g,白芍12g,阿膠(蒸兌)10g,以補氣益血。
二、濕熱內蒸證
證候:多發于面部及五官周圍,皮損呈粉紅色,邊界清楚,皮損出現前常有明顯瘙癢,或有皮膚過敏史,兼見肢體困倦,頭重,納呆;舌紅,苔黃膩,脈滑微數。
治法:清熱除濕,調和氣血。
方藥:萆薢滲濕湯合四物湯加減。萆薢15g,赤芍10g,白芍10g,秦艽10g,防風10g,牡丹皮10g,薏苡仁15g,當歸12g,蒼術10g,川芎10g,茯苓12g,蒼耳子10g。若大便溏者酌加車前子12g,白術15g;皮損痛癢加白鮮皮10g,苦參10g,夜交藤15g,威靈仙12g。
三、瘀血阻絡證
證候:病程日久,皮損局限一處或泛發全身,或發生在外傷部位,白斑發展緩慢,白斑內毛發變白;舌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風通絡。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麝香0、15g(兌服),桃仁9g,紅花9g,赤芍10g,川芎10g,老蔥3根,大棗7枚。病由外傷而發,酌加乳香、沒藥各10g;大便干結,酌加火麻仁20g,桃仁改為10g;病程日久,酌加蘇木10g,茺蔚子10g,地龍10g。
保定太安中西醫結合醫院
中醫皮膚科
主治醫師
梁建海
我的小伙伴們,如果您得了白癜風,請不要過分悲觀,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獲得滿意療效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咱們只需要端正好心態,盡早就醫即可。
溫馨提示:為了您的安全,處方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詳情請遵醫囑。
如需問診可點擊下方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