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證是指以汗出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以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汗證多因病后體虛、表虛受風、思慮煩勞過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致陰陽失調,腠理不固,從而汗液外泄失常。
【組成】澤瀉10g,炒白術10g,麋銜5g,葛花15g,赤小豆花15g。
【功效】內解酒毒,外祛風邪。
【主治】漏風,又稱飲酒汗出。辨證屬內傷酒毒,外感風邪。癥見每當飲酒時,或飲酒之后汗液不斷外出,惡風,口干渴,懈惰少氣等。
【用法】水煎,日2次溫服,每日1劑。
【經驗】《素問·風論》云:“飲酒中風,則為漏風。”酒為熟谷之液,體濕性熱味辛,其氣剽悍滑疾。《素問·臟氣法時論》云“辛散”,酒味辛性散,飲多則肌腠疏松,故見汗液不斷外出;汗出過多,津液受傷,故見口干渴,氣隨汗泄,故見懈惰少氣;肌腠疏松,外傷風邪,故見惡風。此乃內傷酒毒,外感風邪而然;法當內解酒毒,外祛風邪。王冰《素問·病能論》注說:“術味苦溫平,主治大風,止汗,麋銜味苦寒平,主治風濕筋痿;澤瀉味甘寒平,主治風濕,益氣。”故方中取白術健脾益氣,止汗祛風;取澤瀉以益氣;取麋銜而祛風;取葛花、赤小豆花解酒毒。
【組成】炙黃芪15g,白芍10g,桂枝10g。
【功效】益氣固表,和營利濕。
【主治】黃汗,辨證屬濕熱郁蒸。癥見汗出為黃色,汗液染黃衣服,發熱,口渴,身腫,脈沉等。
【用法】水煎,日2次溫服,每日1劑。
【經驗】汗出浴水,水濕之邪由汗孔侵襲入里,阻礙營衛氣血的運行,衛氣郁結化熱,故見身熱,水邪浸淫肌膚,故見身腫;里熱逼迫津液外泄,故見汗出;汗從濕土之色,故出汗黃色;濕熱郁阻,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口渴;阻塞經脈,故脈沉。此乃濕熱郁蒸所致,法當益氣固表,和營利濕。方中桂枝、黃芪振作陽氣,益氣通陽,以化水濕;白芍益陰,食醋(苦酒)收陰散滯,泄經絡之郁熱;諸藥共奏和調營衛、泄熱化濕之效。
【組成】黃芩15g,麥冬15g,地骨皮15g,黨參20g,車前子15g,炙甘草15g,柴胡8g,石蓮肉20g,白茯苓20g,薄荷8g,炙黃芪20g。
【功效】滋陰清火,益氣固表。
【主治】血汗,辨證屬心陰不足,心火偏盛。癥見所出之汗與血混合而出為紅色,并兼見心煩,身熱等。
【用法】上11味,共研為末,每服取藥末10g,以適量水煎藥,湯成去渣取汁溫服,日2次,每日1劑。
【經驗】李老認為,心陰不足,虛火內生,故見心煩,身熱;心主血,在液為汗,虛熱內蒸,心不攝血,血隨汗出,故見所出之汗與血液混合而出為紅色。此乃心陰不足,心火偏盛所致;法當滋陰清火,益氣固表。方中取麥冬滋養心陰;取地骨皮清虛熱;取黃芩、石蓮肉瀉心火;取柴胡、薄荷散其風熱;取甘草、黃芪、人參益氣固表;取茯苓、車前子利尿,導熱由小便而去。
內容來源:國醫大師專科專病用方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