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是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塊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中藥。
其味辛甘而涼,性善升散,入脾、胃經。既疏散肌腠經絡之邪氣,能解肌發表退熱,為治項背強痛之要藥;又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能生津止渴、升陽止瀉及透發疹毒,為治麻疹、煩渴、瀉痢所常用。
葛根主要的化學成分為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黃酮、大豆黃酮甙等,其干粉名葛粉,其花名葛花,皆可入藥用。
葛根的藥用歷史悠久,近年來隨著中藥現代研究的深入,其藥理活性被進一步發掘。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葛根究竟有哪些功效~
葛根在高血壓臨床上的應用
高血壓患病早期,一般臨床多表現為頭痛,頭暈,頭脹,耳鳴,眼花,心悸,失眠等癥。葛根對其中頭痛而兼項背緊痛者,有較好的療效。
《千金要方》中的葛根湯、四石湯,以及其后的葛根續命湯,主治范圍有“眩暈困頓,氣息迫急,瘛疭悶滿(手足或肌肉的拘攣、顫抖及心胸不適),或卒中風,口噤,不知人”等病癥,頗似高血壓病或腦血管急癥。
近年來,葛根已廣泛應用于心血管系統疾病,經臨床實踐證實:葛根對血壓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對藥物所致的升壓及降壓反應,均有抑制作用,能增加心肌對氧的利用率,但對心肌的耗氧量并無改變。
歷代中醫文獻,如唐代的《千金要方》中就介紹了不少治療類似高血壓或中風等疾病使用葛根的方劑,但都分別配用各種不同藥味,以適應病情。
葛根—解酒護肝的良藥
關于葛根解酒,古籍中早有記載。
《食療本草》提到:“(葛根)蒸食之,消酒毒。”;《證類本草》記載:葛根“能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煩渴”還能“解酒毒,身熱赤,酒黃,小便赤澀”。
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葛根中含多種黃酮類成分,主要活性成分為大豆素、大豆苷、葛根素等,這些成分能夠促進乙醇的分解,從而達到解酒的效果。
青島農業大學的樸美子教授通過小鼠慢性酒精性肝損傷試驗得出結論:葛根中的葛根素和異黃酮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解酒護肝等功效,能有效降低血液中乙醇含量,緩解大量飲酒時酒精對肝臟的損傷。
葛根為何常用于治療糖尿病
葛根甘涼,清熱之中又能鼓舞胃氣上升,而有升津止渴之功,故多用于治療熱病傷津之口渴。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于葛根治“消渴”的記載;《開寶本草》謂葛根可“作粉止渴”;清《本草備要》也謂葛根能“止渴生津”。
葛根之所以會有如此功效,主要源自于其中含有大量葛根素,它可以幫助人體抑制體內胰島素的血糖分泌,從而起到降血糖。
1957年《南京藥學院學報》報告實驗結果,證實葛根有降血糖作用,臨床上常將它與元參、蒼耳子、丹皮、白薇、生地等配伍,用于治療糖尿病。
對于高血糖患者來說,日常生活中適量食用葛根,可以更好的控制血糖。
參考文獻:
《中醫治療冠心病十法淺論》,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年2月;《葛根:解表通經 活血降壓降糖》,中國中醫藥報,王慶國;姚媛,蓋永強,陳鐵軍,王喆,樸美子. 野生葛根與栽培葛根對慢性酒精中毒小鼠的護肝作用比較[J]. 食品科學, 2022, 43(23): 174-179.
科學營養 惠及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