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陽膽經穴,歸屬于足少陽膽經的腧穴。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等書載述,足少陽膽經所屬穴計有: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瞳子髎穴、聽會穴、上關穴、頷厭穴、懸顱穴、懸厘穴、曲鬢穴、率谷穴、天沖穴、浮白穴、頭竅陰穴、完骨穴、本神穴、陽白穴、頭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承靈穴、腦空穴、風池穴、肩井穴、淵腋穴、輒筋穴、日月穴、京門穴、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居髎穴、環跳穴、風市穴、中瀆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陽交穴、外丘穴、光明穴、陽輔穴、懸鐘穴、丘墟穴、足臨泣穴、地五會穴、俠溪穴、足竅陰穴。共四十四穴。
足少陽膽經一側44穴(左右兩側共88穴)。本經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外側面,29穴在臀、側胸、側頭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竅陰。
主治胸脅、肝膽病癥、熱性病、神經系統病癥和頭側部、眼、耳、咽喉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癥。 根據《足少陽膽經穴國家標準部位表》,以下詳解足少陽膽經穴位圖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瞳子髎穴 [位置]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解剖]有眼輪匝肌,深層為顳肌;當顴眶動、靜脈分布處;布有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額顳支。
[主治]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內障,目翳。
[配伍]配合谷、臨泣、睛明治目生內障;配少澤治婦人乳腫;配養老、肝俞、光明、太沖、治療視物昏花。
[刺灸法]向后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附注]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聽會穴 [位置]在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解剖]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面后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皮下為面神經。
[主治]耳鳴,耳聾,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喎斜,面痛,頭痛。
[配伍]配頰車、地倉治中風口眼歪斜;配迎香治耳聾氣痞;配耳門、聽宮治下頜關節炎。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上關穴 [位置]在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小分支。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喎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配伍]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頷厭穴 [位置]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與下四分交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配伍]配懸顱治偏頭痛;透懸顱、懸厘,配外關、風池治眩暈。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懸顱穴 [位置]在頭部鬢發上,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主治]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配伍]配頷厭、治偏頭痛;配曲池、合谷治熱病頭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