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悠悠數千年的歷史,朝代的名稱也只是記錄一段歷史的“符號”而已,而歷代王朝的“都城”確確實實扎根于我國的這片廣袤的大地上,是我們研究我國歷史怎么也繞不開的一個“點”。
完整版中國歷朝歷代及都城一覽,太全了, 了解一下吧!
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都城,是王朝建都、封邑或稱帝之城,也指諸侯國、封國的都城,又稱京城、國都、京師等,今稱首都。小編根據前人的智慧、考據和辛勞總結,將我國歷朝都城,從我國廣袤的土地上,搬移到下述文字上,供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參閱。
崇(河南嵩縣,大禹之父鯀居地)
陽城(河南登封)
安邑(山西夏縣)
陽翟(河南禹州,大禹曾都此城,禹州因此得名)
鉏(河南滑縣)
斟鄩(河南偃師)
商丘(河南商丘)
帝丘(河南濮陽)
綸城(河南商丘東)
原(河南濟源)
老丘(河南開封杜良鄉)
西河(河南安陽)
亳(河南商丘)--南湯
囂(河南鄭州)--仲丁
相(河南安陽)--河甲
耿(山西河津)--祖乙
庇(山東鄆城)--祖乙
陳留(河南開封)--南庚
奄(山東曲阜)--南庚
殷(河南安陽)-- 盤庚
朝歌(河南淇縣)--紂王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岐周(陜西寶雞)、豐京(陜西西安)--文王
鎬京(陜西西安)--武王
成周(河南洛陽)--成王
犬丘(陜西咸陽)--懿王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洛邑(河南洛陽)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春秋諸侯:
魯-- 曲阜(山東曲阜)
齊--營丘(山東臨淄)
宋--商丘(河南商丘)
陳--宛丘(河南淮陽)
衛--沫(河南淇縣)
蔡--上蔡(河南上蔡)
曹--陶丘(山東定陶)
晉--絳(山西翼城)
秦--雍城(陜西鳳翔)
楚--郢(湖北江陵)
鄭--新鄭(河南新鄭)
燕--薊(北京)
吳--吳(江蘇蘇州)
越--會稽(浙江紹興)
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志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戰國七雄:
齊--營丘(山東臨淄)
楚--郢(湖北江陵)、陳(河南淮陽)、壽春(安徽壽春)
燕--薊(北京)
韓--鄭(河南新鄭)
魏--大梁(河南開封)
趙--晉陽(山西太原)、邯鄲(河北邯鄲)
秦--咸陽(陜西咸陽,公元前350年自櫟陽遷都于此)
公元前221年,秦國歷經十年征戰,滅掉戰國其余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咸陽(陜西咸陽)
漢朝(前202年—8,23—220年),其中經歷“王莽亂政”由王莽建立“新朝”歷時15年。
西漢(前202年—8)
洛陽--河南洛陽(前202年)
櫟陽--陜西西安閻良區(公元前202年至200年)
長安--陜西西安(公元前200至公元8年)
新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禪讓稱帝成功的先河,因為傳統史觀相對于通過戰爭革命取得政權,比較鄙棄禪位這種移轉政權的方式,所以王莽一直被中國史學家誤認為是“偽君子”。自此以后,“禪位”在我國古代史上屢見不鮮。
常安--陜西西安(王莽建立新朝,改長安為常安)
東漢(23-220年)
洛陽--河南洛陽
許昌--河南許昌(196年,獻帝遷都于此)
魏--洛陽(河南洛陽,220年曹丕建)
蜀--成都(四川成都,221年劉備建)
吳--建業(江蘇南京,222年孫權建)
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完成大一統。西晉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所滅。317年,西晉皇室南渡江南,司馬睿在建鄴稱帝延續晉朝,史稱東晉。
西晉
洛陽(河南洛陽, 265年司馬炎建)
東晉
建康(江蘇南京,317年司馬睿建)
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后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
成漢--成都(四川成都,李雄于304年建)
前趙--長安(陜西西安,匈奴族劉曜于318年建)
后趙-- 襄國(河北邢臺)、鄴(河南安陽,冉閔于350年建)
前秦--長安(陜西西安,氐族苻健于351年建)
后秦--長安(陜西西安,羌族姚萇于384年建)
西秦--苑川(甘肅榆中, 鮮卑人乞伏國仁于385年建立)
前燕--鄴(河南安陽,鮮卑人慕容氏于357年建)
南燕--廣固(山東益都,鮮卑人慕容德于398年建)
北燕--龍城(遼寧朝陽,馮跋于409年建)
西燕--長子(山西長子,鮮卑人慕容沖于385年建)
前涼--姑臧(甘肅武威,張軌于314年建)
后涼--姑臧(甘肅武威,氐人呂光于385年建)
南涼--樂都(青海樂都,鮮卑人禿發烏孤于397建)
北涼--張掖(甘肅張掖,段業于397年建)
西涼--酒泉(甘肅酒泉,李高于400年建)
代--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鮮卑人拓跋漪盧于313年建)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
南朝(420年—589年)
宋--建康(江蘇南京,420年承晉)
齊--建康(江蘇南京,479年承宋)
梁--建康(江蘇南京,502年承齊)
陳--建康(江蘇南京,557年承梁)
北朝(439年—581年)
北魏--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386年建)、平城--(山西大同,398年遷于此)、洛陽--(河南洛陽,494年遷此)
東魏--鄴(河南安陽,534年建)
北齊--鄴(河南安陽,550年承東魏)
西魏--長安(陜西西安,534年建)
北周--長安(陜西西安,556年承西魏)
隋文帝于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并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后,營建并遷都洛陽。
大興(陜西西安,581年承北周)
洛陽(河南洛陽,煬帝605年建)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國公李淵于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以長安為京師。658年置東都洛陽。757年,肅宗李亨設東京洛陽、北京太原、西京鳳翔、南京成都4個陪都,首都長安改稱“中京”,唐朝形成了“五京制”的格局,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長安(陜西西安)
洛陽(河南洛陽)
武周
神都洛陽(河南洛陽,683-706年,武則天)
太原(唐代龍興之地)
鳳翔(756年改扶風郡為鳳翔郡,分雍縣東南地另設天興縣為鳳翔治所。)
成都(唐肅宗至德二年改蜀郡為成都府南都,760年,歷時不到3年罷京,同時以荊州為南都,州曰江陵府,不久罷。)
唐朝滅亡之后,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五個朝代以及割據于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等地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史學家們一般稱五代為中原王朝,十國為割據政權。
五代(907年—960年)
梁--開封(河南開封,朱溫于907年—923年定都,其中909年—913年建都洛陽)
唐--洛陽(河南洛陽,李存勖于923年建)
晉--開封(河南開封,石敬瑭于936年建)
漢--開封(河南開封,劉知遠于947年建)
周--開封(河南開封,郭威于951年建)
十國(902年—979年)
吳--廣陵(江蘇揚州,楊行密于892年建)
南唐--金陵(江蘇南京,徐知誥于937年建)
揚州--(江蘇揚州,承吳)
吳越--杭州(浙江杭州,錢繆于907年建)
楚--長沙(湖南長沙,馬殷于907年建)
閩--長樂(福建福州,王延鈞于933年建)
南漢--興王府(廣東廣州,劉兗于917年建)
前蜀--成都(四川成都,907年王建建)
后蜀--成都(四川成都,934年孟知祥建)
南平--江陵(湖北江陵,924年高季興建)
北漢--太原(山西太原,951年劉緡建)
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低踮w構于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后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
北宋(960—1127年)
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960年承后周)
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
西京(河南府--河南洛陽)
南宋(1127-1279年)
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1127年宋高宗趙構建)
杭州(臨安府--浙江杭州,1138年宋高宗趙構建)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公元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圣宗遷都中京大定府。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公元1125年被金國所滅。
臨潢(內蒙古巴林左旗,耶律阿保機于916年建)
大定府(內蒙古寧城,1007年建)
遼陽府(遼寧遼陽,938年建)
析津府(北京,936年建)
大同府(山西大同,1044年建)
1130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后,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于蔡州。
會寧府(黑龍江阿東城,完顏阿骨打于1115年建)
中都(北京,完顏亮于1153年遷此)
大定府(內蒙古寧城,1122年建)
大同府(山西大同,1122年建)
開封府(河南開封,1214年建)
遼陽府(遼寧遼陽,1621年建)
從881年李思恭拜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西夏的祖先黨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時遷居陜北。因平亂有功被唐僖宗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諸朝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并吞后,由于李繼遷不愿投降宋朝而出走創業,并且采取聯遼抗宋的策略。經過李繼遷和李德明兩代的經營,陸續占領河西走廊地區,奠定了帝業基礎。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正式建國,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興慶府(寧夏銀川,李元昊于1038年建)
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先后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權。蒙哥汗去世后,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稱大都。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結束了我國長期的戰亂局面。
大都(北京,1267年建)
開平(內蒙古正藍旗,1256年建)
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于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南京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后經弘治中興、萬歷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南京(江蘇南京,1363年朱元璋建)
北京(北京,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此)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至1659年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后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逐步掌控全國??涤呵呦蚨κⅲ诖似陂g,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也結束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的皇朝統治。
盛京(遼寧沈陽,1625年建)
京師(北京,1644年遷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