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聚會怎么了?
最近在論壇上看了一位網友寫的同學聚會, "有錢有勢,混得很得意的同學巴不得天天開同學會,在精神上壓倒男同學,在肉體上征服...將同學時期的意淫變成現實。而比較落魄的同學則害怕同學會上見面,精神上受到摧殘不說,還要作為得意同學炫耀財勢的一個比較道具。
一、同學聚會的首義者以外地歸來者居多,往往已經混得有幾分人樣,希望天天能開同學會。確實如此,通常同城市的同學聚會的興致并不高,或者僅限于小小圈子定時聚會,每每大聚會定是有什么人從外面回來了。但并不是什么人都會有很強的號召力的。
二、搶著買單的那位多半當年窮得叮當響,或者成績不佳。他要告訴大家,像我這樣的也是可以混出來的,你們不要老眼光看人。他一定是開車來的,好車。宿怨啊,宿怨,足見小時候的精神陰影影響到底有多大。
三、話少的同學并不是老成持重,而是因為經歷平淡且混得不好。大家談論的新潮名詞或根本不懂,或掌握不熟練。怕說錯了出丑,便索性不開牙。這個倒是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論。
四、有富不顯,有車不開,有單不搶。這種人多半當年就很風光,經過了也就不在乎了。當然也有當年就很糗,現在還能不動聲色的。這類人比較可怕,要么城府很深,能成大事。要么虛偽狡詐,品質可疑。
五、去了趟美國的一定會找機會說出來,談資本,談紐約,最后來一句:“其實也就那樣。”這邊趕緊接茬談起歐洲八國游,談人文,談藝術。那邊去過澳洲的插不上話,急得抓耳撓腮。這時你要是能淡淡地來一句:“不才在倫敦呆了八年。”保證當場鴉雀無聲……"
本人對此深有同感,同學聚會怎么了?一直以來在人們心目中,那青春飛揚的校園生活是最難忘懷,同學間的友情是簡單而又純真,同時也是最浪漫、最動人、最堅實、最永恒的情感。因此在現代生活、工作的壓力下,使人們更想到同學聚會,想要找到一處憩息的港灣,放松自我,暢敘友情,找回那些曾經的美好時光,……
但隨著世風日下,人慢慢變的粗俗、勢力。世俗的觀念已滲入到了同學關系和聚會之中。某些人當官發財之后不僅僅是衣錦返鄉甚至還要在同學面前顯擺,同學聚會淪為一個炫耀自己的場所,試問這樣的聚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同學聚會嗎?和其他的聚會有什么區別?這樣的聚會又有多少人愿意參加?
如果能本著人人都是主角,個個都是平等的原則去組織同學聚會,征求每位同學的建議和想法,每位同學都成為其中一份子,在享受歡聚的同時,自覺為班級做點義務,讓大家清楚地意識到聚會因您的參與而精彩,您付出的行動才是重要的!我相信這樣的聚會才讓人印象深刻,這樣的聚會同學們才都愿意來,這樣的班級才更有凝聚力和感染力!
記憶中的校園、記憶中的老同學,記憶中的那些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