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對“缺愛心理”如此評價:人的心理最大的痛苦的確源于缺愛,缺愛導致兩種拒絕,一種是對自己的拒絕,讓人自卑、自我否定、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一種是對父母和他人的拒絕,讓人難以信任他人、內心抵觸他人、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一、缺愛心理的定義
從源頭來看,缺愛是源于父母對孩子缺乏關心、陪伴或共情、鏡映。有的缺愛者缺乏最基本的關心和陪伴,比如小時候不是父母身邊長大的,其他照顧者比較忽視孩子,包括孤兒、留守兒童;或者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其他事,忽視孩子。有的缺愛者缺乏的是共情和鏡映;不共情的愛,孩子的內心很難被父母真正理解和呼應,孩子內心難以得到真正的滿足。
從感受來看,缺愛是一種不安全依戀的感受,具體感受為孤獨空虛、焦慮不安、能量匱乏等。缺愛者內心渴望得到關愛,獨處時容易滋生很強的情感匱乏感;但在親密關系中,缺愛者又容易陷入過度卷入的情感糾纏,要么忽視對方、要么忽視自己,并且容易破壞健康的親密關系。
從內心來看,缺愛是一種不安全依戀的心理結構。缺愛者內心沒有安全穩定的正面情感聯接(又稱情感連接、情感聯結)。有的缺愛者內心沒有穩定的情感聯接,認為情感是時斷時續的;有的缺愛者內心沒有安全的情感聯接,認為情感是十分危險的;有的缺愛者內心的情感聯接是負面的,比如帶有施虐或受虐屬性的,無法健康相處。
二、缺愛心理的分類
結合成因、感受和心理結構來看,缺愛心理大致有四類:
一是從小被關愛太少,屬于“情感忽視型”缺愛。容易讓孩子變得討好求愛,覺得字不配被愛,發展為依戀模式的粘附型。
二是從小被打罵虐待,屬于“情感虐待型”缺愛。容易讓孩子變得自我否定,并對他人有敵意,發展為依戀模式的隔離型。
三是兩種類型混合,容易讓孩子又想索要愛,又害怕在愛里受到創傷,與他人情感時冷時熱,很不穩定,發展為依戀模式的紊亂型。
四是從小很少被共情,屬于“孤獨成長型”缺愛。容易讓孩子變得喜歡幻想,類似于武志紅說的巨嬰,發展為孤獨自戀型人格。
三、缺愛與溺愛的關系
缺愛者中有不少是孤兒、單親家庭或者父母有虐待傾向,但也有不少缺愛者家庭結構完整,父母在生活中也很關注孩子。這類缺愛者會困惑自己缺愛的原因,有個普遍的疑惑就是:父母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為什么自己還缺愛?
這類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操心了很多,生怕孩子受到委屈遇到風險,但是孩子的內心卻仍然覺得自己很缺愛。這是因為:缺乏共情的關愛,往往是無效的,所以出現了“溺愛”與“缺愛”同時出現的情況。具體來說有這幾個原因:
1.父母自身缺乏共情能力。很多父母自身早年缺愛,正面的情感感受性很弱。
2.覆蓋式的關心,讓孩子缺乏真實自我的表達機會和探索勇氣。
3.父母對孩子缺乏共情的互動,孩子與他人交往中也會喪失共情的能力。
4.過度單一方向得關注孩子,養成孩子“目中無人”、“自我中心”,同時又渴望關愛、渴望情感互動的特征。
5.總的來說,這類父母對待孩子有個共性的特征:物質上滿足,情感上忽視,精神上控制。
四、缺愛心理的個人特征
缺愛者缺乏內在的“安全基地”,心境狀態和心理結構都不太穩定,容易出現多種心理特征。這些心理特征,很可能被貼上焦慮癥、躁狂癥、抑郁癥、人格分裂、自戀型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標簽,或者控制狂、媽寶男、巨嬰、偷窺狂、心理變態等負面人文標簽,但這些可能是由于缺愛導致的假性癥狀。
缺愛,可能有以下個人心理特征:
(一)幻想。情感層面不愿意承認眼前的事情是對方幫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對方,而是傾向于理解為是自己的內心想法促使事情實現了。
(二)偽裝。因為現實生活需要別人,所以偽裝成正常的社會人,迎合環境,關心別人的想法,但并不真的投入感情。
(三)善變。在不同場合,就變成不同的人,變化很大,因為都不是內心的自己,而是適應性的產物。
(四)隔離。“與他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看不見的膜隔著”這種描述比較生動得描述出了隔離的狀態。如果在身邊的對方如果不說話也沒表情,就會覺得對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為自己無法走進對方的心,與對方的心是隔離的。
(五)脆弱。沒有能力面對真正的困難,在接收基于現實能力的批評或者現實挫折的打擊的時候,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感會進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里推,因為在那里自己可以是完美的。
(六)羞愧。自己知道自己內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真心對自己好的人,會覺得內疚難當,所以會排斥對方進一步走進。
(七)嫉妒。對有自主創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現為不屑、討厭、不屑一顧、攻擊、敵對,但是內心是非常嫉妒。
(八)掩飾。掩飾自己的問題,喜歡觀察他人評點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問題,不敢暴露自己。
(九)自戀。需要別人不斷吹捧自己,喜歡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但是自己并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覺像在演戲,內心根本看不起別人。
(十)膽怯。走出幻想,走進現實,就意味著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年紀越大,越不敢這樣做。現實總是會對不切實際的幻想做出懲罰,但是即使被現實傷害得傷痕累累,也不敢直面現實。
(十一)刺激。表面可能很文靜柔弱,但是內心對刺激性需求非常癡迷。包括酗酒、煙癮、狂歡、縱欲、施虐、受虐等。
(十二)安撫。通過引誘別人來吹捧自己、臣服自己,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撫自己的內心空虛。
(十三)抑郁。采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時候,或者被“發自內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襯自己幻想世界的虛弱的時候,就會陷入抑郁、自我否定、沒有動力。
(十四)失控。面對自戀幻想被打破的時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場景的言行可能會發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縱別人認同自己幻想的世界。比如在戀愛關系里,稍稍發現對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會有強烈的失控感。
(十五)成就恐懼。內心追求成功,本質上是渴望通過成功換取情感,但是發現成功終點可能沒有自己向往的情感在等著自己,反而可能與一些不看好自己的人的關系變淡,就容易陷入恐懼,不敢去迎接成功。
(十六)發展遲滯。在安全基地的關注與保護下,孩子會積極探索世界,適應社會規則,建立社會關系。缺愛的孩子內心不安,心靈深處最大的渴望一直是安全基地的關懷與保護,心理自然成熟的過程受阻,對社會規則不感興趣,對社會關系不太適應。
五、缺愛心理的社交問題
缺愛者在社交關系上的“無價值感”的感受和“不值得被愛”的信念,嚴重影響正常社交,在親密關系中,表現則更為突出。缺愛心理對個人的影響可能會被個案隱藏起來,但是對社交關系和親密關系的危害則比較明顯。根據依戀理論的跨時代研究發現,缺愛心理不止對個人有終身影響,還會通過不健康的養育影響下一代。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社交恐懼。缺愛者大都訴說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學時光,都一心學習,人際關系也不錯,但是進入復雜的宿舍生活或者社會社交圈,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時,就變得非常糟糕。往往是因為之前專注于書本,可以給自己逃避社交一個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的時候,厭惡與依賴的沖突就無法避免得呈現出來了。
(二)述情障礙。從近期的腦神經科學實驗發現,早年缺愛的母親與早年有愛的母親,看到各自嬰孩啼哭時,大腦的第一反應是不同的:早年有愛的母親的第一反應是去著急看孩子的情況,而早年缺愛的母親第一反應是想起自己的童年,似乎失去了養育的天性。情感照料的缺失,在母性上反應的最透徹,但在其他方面也很常見:比如戀愛中,缺愛者傾聽戀人訴苦時毫無感覺甚至覺得有趣,以及無法表述對對方的正面情感等。
※述情障礙(alexithymia)又譯作“情感表達不能”或“情感難言癥”,也就是不能適當地表達情緒。
(三)角色不滿。缺愛者內心長期處在痛苦之中,在未發掘問題根源的時候,會認為是自己的角色不夠好導致的。比如在讀初中的時候,覺得如果自己考上重點高中,成了那個學校的高中生,心理就健康了。到了重點高中之后,仍然痛苦,就會覺得如果考上重點大學,成了名校大學生,心理就健康了。如果沒有考上名校,會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問題歸結為沒有考上名校所致。事實上,缺愛者對自身角色的不滿,是對內心缺愛導致痛苦的心理本質的防御。很多非常成功、出色的缺愛者,仍然無法擺脫內心的痛苦。
(四)分裂特征。缺愛者由于非常缺乏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思想上會顯得非常成熟老道。但是一旦進入親密關系中后期,就會變得像個非常折騰的小孩子,因為缺愛者心理成熟水平還是個孩子,而且是個情感上非常不滿足的孩子。
(五)肌膚饑渴。幼年時期缺少與父母的親密接觸的孩子,會有肌膚饑渴感。這種肌膚饑渴,可能會導致缺愛者追求更多的身體接觸,而被他人誤以為是性暗示,容易導致性關系方面的混亂和危險。有的缺愛者曾坦承:我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做愛,我只是喜歡別人抱著我,但是他們抱著我時,就想做愛。
(六)性單戀(lithromantic)。沒有追到對方時,與對方的聯結可以時斷時續,有時會覺得非常親密情感非常濃烈,有時又可以完全忽視對方;而一旦被追到,對方從缺愛者的幻想拉回到現實之后,會對這種情感一直聯結的關系強烈不適應甚至厭惡。
六、缺愛者的婚戀障礙
缺愛者在婚戀關系里有很多問題:
一是不安全感強,想要不斷確認對方是否愛自己,即使確認了很快也不相信。
二是索取欲強,就像小孩子對大人般向戀人不斷索取,缺乏感恩意識和平等意識。
三是負面情緒多,從原生家庭和成長過程中壓抑許久的怨恨等負面情緒容易在戀人身上釋放,讓戀人感覺很無辜。
四是被愛障礙,無法感受、體會到被愛,不管對方對自己多好。
五是述情障礙,無法傳遞和表達自己的愛,不斷自己覺得自己多愛對方。
六是假性親密,為了避免不良影響,壓抑內心需求和負面情緒,保持淺層關系。
七是不配感強,內心不覺得自己可以擁有美好愛情,對方對自己好的時候會很懷疑很抵觸,努力破壞掉。
七、缺愛者的抑郁心理
你以為的抑郁,可能是缺愛導致的心因性抑郁,是一種能量耗竭的心理狀態。
抑郁癥是情感障礙(也稱心境障礙)的一種常見類型,主要癥狀是情緒持續低落,其情緒基調是消沉、灰暗的,對以往種種喜愛的事物缺乏興趣,對未來感到悲觀甚至絕望。馬辛等2007年對抑郁癥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北京市居民抑郁癥的時點患病率是3.31%,終身患病率高達6.87%。WTO組織稱,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人類第二大疾病。
抑郁癥的危害性、普遍性、發展性讓人不得不引起重視,然而抑郁癥的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論。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抑郁癥的病因探索從未終止,以往研究認為抑郁癥與個體的創傷經歷、應激性生活事件、父母親養育方式、歸因風格、認知情緒調節、家庭關系、人格特質等諸多因素相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