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顱內動脈瘤是由于顱內動脈先天發育異常和(或)后天損傷等因素所致的局部血管壁損害,在血流動力學負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血管壁逐漸擴張形成異常膨出。
【臨床特點】
1.顱內動脈瘤并非少見,發生率為2%~5%,女性略高于男性,最常見于中老年人(40~60歲),青少年較少。
2.在腦血管意外中,其發病率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
3.顱內動脈瘤最主要的并發癥是破裂出血,是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最常見的原因。一旦破裂,10%-15%不及就醫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35%,再次出血病死率60%-80%,24h內再出血發生率4%-13.6%。
4.早期做出正確診斷并及時給予治療對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發病因素和發病機制】
1.先天性動脈瘤:最為多見,占80%~90%,大多呈囊狀。多發生在腦底動脈環的分叉處,此處與動脈中層最薄弱而又承受血流沖擊力最大有關。
2.后天性動脈瘤:占10%~18%,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破壞動脈內彈力板,動脈壁逐漸膨出形成囊內動脈瘤。
3.感染性動脈瘤:占0.5%~2.0%,又稱霉菌性或細菌性動脈瘤,體內感染灶脫落的栓子侵蝕腦動脈壁形成。
4.外傷性動脈瘤:占0.5%左右,又稱假性動脈瘤,顱腦損傷、手術創傷、由于異物、機械、骨片等傷及動脈壁或者牽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形成動脈瘤。
【分類】
1.依據是否破裂,分為未破裂及破裂動脈瘤;
2.依據病因,分為先天性、動脈粥樣硬化性、感染性、外傷性等;
3.依據形態學特征,大致分為囊性與非囊性動脈瘤:
①囊性動脈瘤是指動脈側壁發出的異常類圓形膨出,通常具有瘤頸小于瘤體的特征。
②非囊性動脈瘤主要包括梭形動脈瘤、蛇形動脈瘤、圓柱狀、舟狀、蜿蜒狀動脈瘤等,其中梭形動脈瘤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節段性血管壁向各方向的異常膨出;蛇形動脈瘤較為少見,主要表現為長節段的迂曲擴張,并常伴有瘤內血栓形成。
4.依據動脈瘤最大徑,將其分為:
①小型動脈瘤(最大徑<5mm)
②中型動脈瘤(5mm≤最大徑<15mm)
③大型動脈瘤(15mm≤最大徑<25mm)
④巨大型動脈瘤(最大徑≥25mm)
動脈瘤大小通常被認為與其破裂風險存在相關性。
【好發部位】
【臨床表現】
1.未破裂的動脈瘤臨床上常無癥狀,先兆癥狀常見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動眼神經麻痹等。
2.80%~90%的動脈瘤患者是因為動脈瘤破裂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才被發現。
3.動脈瘤破裂后并發癥:
【影像檢查】
1.DSA:顱內動脈瘤臨床診斷的“金標準”,DSA尤其是三維DSA對最大徑<3mm的微小動脈瘤及其周圍小血管的顯影有更高的敏感度。DSA也是對蛛網膜下腔(SAH)出血進行病因診斷的“金標準”。對于高度懷疑為動脈瘤性SAH的患者,在有治療條件的前提下,推薦直接進行DSA檢查。
2.CTA:CT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的敏感度可達96.3% ,特異度可達100.0% ,但對于最大徑<3mm的微小動脈瘤,CTA仍存在漏診的情況,其敏感度僅為81.8%。
3.MRA:MRA對顱內動脈瘤診斷的敏感度可達95%,特異度可達89%。對于最大徑>3mm的顱內動脈瘤,敏感度可達89%,對于最大徑<3mm的顱內動脈瘤,敏感度僅為74.1% ,MRA檢出顱內動脈瘤的敏感度與顱內動脈瘤大小相關。
【影像首選】
1.CTA:速度快,首選。
2.DSA:金標準,可進行介入治療(血管內栓塞)。
【臨床治療】
1.外科開放手術。
2.血管介入治療。
A:囊狀動脈瘤,最常見,病變血管段或分叉部管壁呈球囊狀擴張。
B:梭形動脈瘤,血管壁呈均勻擴張,而又朝一端逐漸均勻縮小,直至達到原來的血管直徑,呈梭形狀。
C:圓柱狀動脈瘤,開始血管突然呈滾筒狀擴張,同樣又突然過渡于正常血管。
D:舟狀動脈瘤,血管壁呈一側性擴張,而對側血管壁則無變化,常見于夾層動脈瘤。
E:蜿蜒狀動脈瘤,相近的血管段相繼呈不對稱性擴張,病變段血管呈蜿蜒狀膨大。
左側大腦后動脈多發動脈瘤
男,右側大腦中動脈梭形動脈瘤
A、B:MRA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管腔局限性擴張。
C、D:血管壁成像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管腔局限性擴張,管壁強化,管腔內見長條狀分隔明顯強化影,提示右側大腦中動脈M1段夾層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