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等級、社交、捕獵和馴化對工作犬訓練的各種啟示
原創: K9翻譯官 WorkingDog Service Association 今天
2.2.1狼的社交
正如德國基爾的基督教阿爾布列茨大學動物研究所的沃爾夫·赫雷教授所言,狼群是動物王國中最發達的社會結構之一。它們高度有組織的社會生活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它們的飲食方式。狼是大型獵物的捕食者,它們主要的獵物是駝鹿、麋鹿、野羊和馴鹿(單獨的狼是無法完成捕獲任務的)。由此可見,狼生活在一個被稱為狼群的高度組織化的群體中。
狼群是緊密結合的,成員之間相互依賴卻又相互競爭,狼群的核心是由一個或多個家族組成的。每個狼群成員都嚴格按照等級結構排列。這個社交秩序是通過各種各樣的交流信號來維持的。這些發出信號的部位包括手勢、表情、耳朵、頭部、尾巴以及軀干等。
狼群的首領通常可以通過它威風凜凜的儀表和直立的尾巴被識別出。在休息的時候,狼首領通常會臥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來觀察狼群其它成員的一舉一動。母狼作為首領的現象不太常見。
等級認同是解決沖突的重要手段。狼是一種非常強壯的動物,在戰斗中它們很容易傷及狼群成員。相反,表明自己的姿態和立場是避免戰斗或其它斗爭的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等級較低的狼可以提前向等級較高的狼表明它們已經投降或屈服,從而避免了更嚴重的傷害。
著名的奧地利動物學家和動物心理學家康納德· 勞倫茲曾經這樣描述過兩只公狼之間的沖突:它們彼此相遇,并用“令人欽佩”的步法來繞著圈子走。兩只狼都咬緊牙關,但戰斗中一只狼咬斷了另一只狼的牙齒。當弱勢狼被推翻在地強勢狼站在它的身上時,戰爭就宣布結束了。作為投降的標志,失敗者向勝利者展現了它最脆弱的身體部位。
通過擺出這種順從的姿態,狼就可以避免被對手傷害。事實上,勝利者在匍匐的狼周圍走來走去,發出咆哮和咕嚕的聲音,有時甚至會把順從的狼搖死一樣(捕獵的終極致死手段)。但由于天生的抑制作用,它們不會輕易殺死一個狼群的成員。只有在勝利者離開幾米后,敗狼才會溜走。勝利者通常會返回戰斗地點,并在那里撒尿,以表明戰斗地點和勝利旗幟的所有權。
2.2.2狼的捕獵
在春、夏季節,許多狼都會獵取自己的獵物。它們的獵物通常是嚙齒類動物和鳥類。在秋、冬季節,幼崽們和年長的狼一起捕獵,同時年長的狼也教會了它們一些捕獵的策略。這樣的群體作戰最多可以有15只。幼崽至少有6個月齡大,由狼群首領帶領。狼群捕獵的獵物必須比單獨的狼捕獲的獵物大,這樣才能保證所有的動物都能分享食物。盡管青壯年的動物有時也是很受歡迎的獵物,但狼群更喜歡體弱病殘的動物。狼群捕獵的這種“選擇性”可以間接幫助控制獵物的數量和提高動物的質量。
狼的下頜能承受超過213 磅/平方英尺(約15公斤/平方厘米)的壓力,因此能夠咀嚼體重為1100磅(500公斤)的成年駝鹿的厚骨。狼食量驚人,一次可以吃掉超過22磅(10公斤)的肉并不是聞所未聞的,但是狼也可以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存活好幾天。在食物緊缺的時候,狼也會吃腐肉、小動物甚至植物。狼群通常每天捕獵超過37英里(60公里)。對于這樣的捕獵,團隊合作是非常必要和明智的,因為單只狼幾乎不可能獨自殺死比自己體型更大的獵物。
為了給狼群的所有成員們提供足夠的食物,狼群數量通常不會太多,一般不超過20只。如果超過這個界限,多余的一些成員將組成一個全新的團隊,建立它們自己的捕獵區。由于受到其它群體的尊重,捕獵場地的邊界上有尿液和糞便的痕跡。如果分開后的家族成員在邊境再次相遇,它們通常會互相友好地打招呼,并有一個短暫的社交聚會,然后狼群們返回各自的領地。
2.2.3狼的繁殖
狼每年只生育一胎。交配季節一般從1月到4月,大約9周后分娩生育。交配伴侶通常是等級排名最高的雄性和雌性。兩個級別較低的狼如果交配通常會被排名更高級的動物或更年幼的狼所擾亂。母狼通常對某只狼有明確的偏好,而這只狼并不一定是狼群的領導者。為什么有些母狼對低等級的動物如此重視?這一問題還沒有特別明確的答案。這可能是因為排名較低的動物在捕獵時的風險相對較低,因此它們有更大的機會生存下來,并將食物帶回。或者用人類的觀點來解釋是“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真正的原因有待于進一步考證和辯論。
狼實行一夫一妻制,并會保持同一伴侶很多年。在交配季節,公狼之間會有更多地競爭,但是在產崽季節,母狼之間競爭較為激烈。等級排名靠前的母狼甚至可能殺死排名靠后的母狼所產下的幼崽。這可能是一種節育方式,可以幫助種群數量避免變得過大,同時確保只有最優秀動物的后代才能生存下來。
這些幼崽通常出生在地洞或洞穴中,一胎的數量通常不會超過8只,甚至連幼崽的父親也不允許進入產地。相反,它會把食物帶到入口處。這些幼崽天生失明、失聰、無助,它們需要母乳喂養大約8周時間。
在5月份或6月份,幼崽從洞穴中出來,咬著母狼的臉頰,舔著它的鼻子,母狼對此的反應是反芻食物。幼崽也會向公狼或其它狼乞求食物。當母狼要去吃午餐的時候,一只一歲左右的狼或者一只年長的狼將會幫助照看這些幼崽。
幼崽直到至少6個月齡大時它們才會作為“學生”去學習打獵。兩三年后,他們成年了,性成熟了。它們可能對父母守口如瓶,也可能到別的地方去組建屬于自己的家庭。
狼的平均壽命是10到15年。老狼們不能照顧好自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們牙齒被嚴重磨損的原因。在大多數情況下,狼群不會照顧這些老狼,這些動物通常自己離開狼群。最后,它們死在森林里的某個地方。
2.3人狼共存
狼和人之間的共存并不總是和諧的。在歐洲的許多地方發現了史前被狼殺死的人類的骨頭。由于狼帶來的危險,最初農耕時代的人類常常害怕狼,他們并不接受狼的存在。由于一些童話故事,比如《小紅帽》、《狼和七個小孩》以及《哭泣的男孩》,狼一直被認為是嗜血的。有這么一個關于狼撫養孩子長大的故事:古羅馬神話中,一只母狼哺育了羅馬城的創始人羅穆盧斯和雷穆斯,“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展現了狼的形象,但狼的名聲一直不好。
在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地區,狼群數量變得異常之大,人類開始迅速地耗盡狼的獵物資源,接著人們對狼的負面看法被放大了。正因為如此,尤其是在嚴冬,由于食物緊缺,狼不得不轉移到其它獵物的身上,通常它們會選擇農場的牲畜。就在那時,狼變成了偷牛賊,人們對這一罪行只有一種懲罰——死亡。狼變成了“過街老鼠”,到處被憎恨、追趕、獵殺。也有很多其它關于狼攻擊人類的故事,所以人類開始害怕狼。但事實上,狼更害怕人。
在歐洲,正常情況下,狼從來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被狂犬病感染的狼除外。但是狼卻受到了人們強烈的譴責,并在世界各地范圍內遭到捕殺。在蘇格蘭,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以清理狼的藏身之處,但人類的手段常常依賴于陷阱和有毒食物。事實證明,這些策略是成功的。除了一些受保護的群體外,狼作為一個物種在美國和歐洲已經滅絕了。現在狼是瀕危物種。這是一場悲劇,因為狼扮演著平衡自然生態系統的關鍵角色。
2.3.1馴化過程
馴化是將小群動物從野生動物群中分離出來。為了進一步了解人們如何以及為什么馴化這種具有如此負面形象的野生動物,我們首先要看看人類所認識的狼的特征;狼對氣候和食物的巨大適應性以及它們如何從根本上成為一個理想的馴化物種。此外,狼的感官異常發達,靈敏的嗅覺和發達的聽覺使它們成為非常出色的捕獵高手。這些優勢幫助狼提前察覺到各種危險,這是狼身上最受歡迎的特征。
狼的馴化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單純在一個地方就能實現的。在人類與狼共存的任何地方,狼都可能被馴化為寵物,特別是在早期的農耕時代。馴化的具體時間還不確定,但可能至少在一萬二千年前。
一般來說,野生犬科動物膽小、多疑、謹慎,從不相信任何未知的事物。野生狼盡可能地選擇避開人類,但人類居住地的氣味和環境極具誘惑。饑餓的狼對它們的食物并不挑剔,所以饑餓可能會誘導它們逐漸接近人類的定居地。在這些地方,狼發現這些食物充滿了人類的氣味,隨著人類的氣味變得越來越熟悉,狼的害羞和對人類的恐懼和戒備慢慢減少。這種對人類的適應可能最終導致了一種想要靠近的沖動,而年輕的狼中有些選擇了自我屈服。有些被遺棄的幼崽或少數被偷的幼崽也可能被帶進了人類居住地。相比較而言,母狼可能會選擇人類定居地作為它們分娩的安全場所。
對早期人類如何與野生動物互動的研究以及對野生狼的研究表明:馴服社交動物,如群居動物是相對容易的。人類和笨拙或活潑的狼的后代之間容易建立起友誼的紐帶,而這些友誼的建立是出于游戲和養育的需要。最終,狼把人類作為狼群的首領,于是狼就這樣慢慢被馴化。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人類的定向選擇和繁殖,產生了許多新品種的犬。
2.3.2馴化與狼
通過馴化,人類干擾了狼的自然選擇,并改變了它們的社會結構、生存技能、棲息地、食物甚至繁殖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犬。
如今,犬與狼在很多方面都是不同的:
·犬作為一個亞種,由于選擇性繁殖,表現出比狼更大的多樣性。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350多種純種犬。
·犬的牙齒更小,口鼻和腿更短,腳也比狼小很多。這些變化大多反映了犬對人類食物和居住地的長期依賴性和適應性。
·犬的腦容量比狼小約30%,它們的捕獵本能也弱得多,這反映了犬自給自足的能力降低了。
·犬比狼更早性成熟。
·犬通常在6個月到1年之間達到成熟,而狼直到兩歲左右才達到成熟。母犬比母狼更容易發情,這可能是因為生存環境不依賴于獵物的生態平衡的原因。
人們常常會作出這樣一種假設,即家犬是否能在野外環境下生存。在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加拉帕戈斯群島等國家和地區都有許多代野犬的生存。但它們并沒有退化為狼,它們仍然保留了家犬的典型特征,如毛色、小質量的腦容量和類似犬的行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犬都能在野外生存。在野外,沒有體型侏儒的犬,也沒有體型巨大的犬,在這里自然選擇扮演者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