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女兒回家鄉
鬧市孤猴
清明節來到了,每年這時我都會回到老家給我的父母掃墓,隔著泥土見見面,給他們講講一年來的變化。可今年珍妮非要跟我去見她的爺爺奶奶,我也就同意了,我打電話告訴老家珍妮一起來后,與珍妮一起踏上了開往郴州的火車。
說來這是珍妮第四次回家鄉了,可由于前面三次都在三歲之前,已經7年沒有回來了,幾乎沒有了什么印象,會她而言那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奇的。
珍妮有三個親姑姑,兩個都住到了縣城,大姑姑兒子在臨武郵電局上班,她們一家就住在郵電局;小姑姑一家在城里開了一家家具店,做家具生意;只有二姑姑還住在離老家10里的山腳下的鄉里。聽說珍妮回來,把她們都高興壞了,我們還在郴州剛上車,她們已經在臨武車站等候了 。
我們的車到站一停穩,一大群人就對著珍妮圍了上來,還在車站放起了鞭炮。給珍妮系上了紅綢。中午在大姑姑家吃飯,晚上是在小姑姑家吃的,有口袋豆腐、豬血腸子、冬毛老鼠、黃山蛙干等,把老家的山珍特產都吃到了。
第二天清早我們就帶上祭品去給珍妮爺爺奶奶上墳了,驅車二十里來到了珍妮爺爺奶奶墳地,這是珍妮第一次來看爺爺奶奶,這是珍妮爺爺奶奶最熱鬧的清明節,所有他們的后人都到齊了。珍妮是最忙的,從清掃到上香燒紙樣樣都搶著做。她大姑姑一遍一遍地說:“爹娘啊,你親孫女從株洲來看你們啦!”最后珍妮帶頭所有人都跪地向老人磕了三個頭。臨走珍妮還說:“爺爺奶奶我還會回來看您們的!”
接著我們開始上山,我們要沿著一條羊腸小道爬上十里,才到老家。這條羊腸小道九曲十八彎,像一條飄帶掛在又高又陡的山腰上,上面山峰直聳云霄,下邊山澗深不見底。幾個姑姑擔心珍妮,總是安排幾個大哥哥照顧好她。我們一行十六人,開始有說有笑走在一起,可走了不遠成了兩個集團,以珍妮為首的年青人遠遠地走到了前頭,把我們老的拋在了后面。
剛爬上第一個山坡,珍妮他們已經到對面的山坡上了,我們只好各自走了。很久沒有這樣悠閑地在家鄉的山路上走了,感受特別深刻。環視山間景色真美:山中的花都盛開了,有杜鵑花、山茶花、櫻桃花、山楂花------ 紅的像火,黃的似金,白的如云-----整個大山百花爭艷,萬紫千紅。遠處的山間一條長長的瀑布掛在天邊,下面還橫七豎八的連著許多小瀑布,一直延伸到了腳下,每個瀑布下面都是一個深潭,瀑布落下擊起巨大的轟鳴聲,響徹山谷。鳥兒在歡快的歌唱,蝴蝶在自由的飛舞------ 啊,家鄉真美!
一會我們來到了半山亭,這是路過的人們休息的地方。它建在一個懸崖之中,頂上被巖石覆蓋,腳下百丈深淵。亭中有一口泉水,清澈甘甜。我們都坐下休息,清泉解除了心田的干旱,清風驅散了身體的疲勞,不一會珍妮就帶隊前行了。翻過兩個坡眼前的路突然變得異常陡峭,沿著山脊70度角直往上升,足有600米長。我知道爬到山頂就到家了。還沒有等我們邁步,珍妮已經在山頂喊我們了,而且只有珍妮一個人到達了山頂,我大姐感概地說:你這個孩子不像城里人,“她還是我們山里的。”是啊珍妮就是這個大山的孩子!
到了家里,大家的心情一下沉重了起來。原來整潔秀麗的小山村,如今人去樓空,一片荒涼。自己干凈的小院落雜草叢生,蛛網密布。大家也沒來得及休息,就都動起手來,除草、挖溝、該瓦、搞衛生,珍妮拿起掃把從樓上一直掃到樓下。休息時珍妮給大家發餅干和飲料,大家開珍妮的玩笑說:珍妮這是你的家,我們都在幫助你,你給我們吃餅干不夠喲,得請我們喝酒。珍妮愉快地回答:好的,等你們去株洲時,我一定請你們大家喝酒。
吃過東西,我帶珍妮在周圍看了看,給她介紹了附近的村莊,給他指了屬于自己的山地,給她看了爺爺奶奶的住處和我從小砍柴上學的地方。等一切安排妥當,我們一起照了些相,然后就下山了。
晚上我們住在她二姑姑家。
第二天清早我大姐的大女兒英英來接我們去她們石門看龍洞。
臨武石門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有近兩百戶人家。村里有許多的自然景觀河古老的建筑,像通天巖、石拱橋、巖邊寺、秦皇寺、青草庵、三廳大屋等,最珍奇的就是龍洞。龍洞隱蔽在村莊后山中央濃密的古樹林里,全村人把它當作村莊的龍脈,像神物一樣保護,不準外人進入,所以就一直沒有得到開發利用。
我們順著一條茅草路走了一百多米,翻過一個大石頭,眼前豁然開朗,就置身于龍洞的大口中間。洞門大約有40米寬30米高,氣勢宏偉。我們往里走了不到50米,路突然變得只能容一個人走的窄小道,在又滑又陡的巖石上,下面深不見底,丟個石頭下去很久才聽到響聲。我們爬著走了大約80米遠,傳來流水聲,仔細一看,一個小湖就在眼前,英英說:“龍到了”。由于里面沒有照明設施,我們帶的是電石燈和手電,效果很差。但慢慢觀察發現,這是一個大約20米寬的狹長水道,水異常清澈,可以清楚的看到水底石頭有一條約30到40公分寬,很長的、彎彎曲曲的、上面有鱗片的白色石紋,確實很像傳說的龍。英英還指著頂上的一個大窟窿說:據說那里原來是吊著一個大龍珠,龍也是抬頭看著珠的,但被后來一個道士在這抽煙,磕煙灰時把龍珠磕下來了,龍頭也跟著扎了進去。珍妮問:那為什么不把龍珠再掛上去呢?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們乘簡單木筏劃了百多米,下來鉆進一個小洞,約走50米到了一個很大的大廳,長寬約百米,可容納好幾千人,。廳中遍布各種石頭景觀,有石筍、石柱、石花、石瀑布、石梯田等應有盡有。大家欣賞了半個鐘頭,由于怕燃料不夠就沒有再往里走,退了出來。
在英英家吃了中飯,我們回臨武城,在離開石門大約5公里的路邊上,我們停了下來,我指著山腳下的一個大水潭告訴珍妮,那個叫龍聚潭。相傳300年前,那里還是一個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叫龍潭村。突然一天中午全村整體沉到了水底,只有一個人跑了出來。這個人是在家準備吃飯時,他的狗突然把飯勺叼走了,他追狗追到了村外,等他返回時發現村莊不見了,變成一片汪洋。珍妮望著那青幽幽的水潭,自言自語地說:要是多幾條狗就好了。
我們在縣城住了一晚,因為珍妮要回去彈琴,不能再呆了。第二天上午大家都來送行,我的手接滿了花生等土特產,珍妮手上接滿了紅包。大家對珍妮千叮鈴萬囑咐:明年一定要回來。汽車開動了,珍妮從車窗伸出頭去給大家揮手,大聲地說:再見啦,我一定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