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夏季張家口、大同游記第9篇: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境門長城
本文系靜思齋·于岳原創、自行拍攝,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
大境門,張家口極負盛名的地標性建筑。來張家口的第一天,由于臨時增加了張家口堡的行程,就沒去大境門,直到7月9日從中都草原返程去大同時(先順路參觀了一趟野狐嶺要塞),才在這心念已久的“大好河山”前打了卡。
張家口地區自古為中原文明與游牧文明爭斗的前沿,境內分布戰國至明代各時期長城遺存1476公里(1978-1982年間普查數據),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稱譽。長城這個文保項目挺有趣,1961年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八達嶺、山海關、嘉峪關三段長城是作為三個單項被列入的,其后的二三四批各有一些增加。直到第五批時,新評上的與以前評上的合并為一個整體的文保項目“長城”,也就是說,從這之后再有新評上的某段,就只是國保單位“長城”的一個子項了。張家口的大境門長城就是這種情況,它是在2013年被納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范疇。
眾所周知,長城遍布的各處隘口多以關、口命名,而張家口的大境門卻獨以“門”來命名,近年更是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三位老大哥”并稱為萬里長城四大名關,它的獨到之處在哪里呢?大境門的前身是明長城大境口,但嚴格來說,它并不能算作明長城的一部分,因為它的修建是在順治元年(1644年),這已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的事了。清朝因盟旗制度的推行,長城實已逐漸喪失邊界意義,大境門日后的聲名顯赫,顯然并非是因為防御職能或哪場戰爭,而是因為張庫大道商業貿易的興盛輝煌,作為張庫大道起點的地標屬性——這可是獨一無二的。
鮮為人知的是,在大境門東側約百米處原來還有一個小境門,雖然名為“小”,但年紀卻比大境門“大”了三十多歲,它是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因明朝和蒙古間的邊貿而開設的。據《宣府志》載,清初大境門的管理極為嚴格,與蒙古這邊的貿易多數還是走小境門,直到清朝政局穩定后,小境門才被關閉廢棄,慢慢成為遺跡,與后來中俄貿易開展后大境門的火力全開相比,它的貨物吞吐量確實也只能算是“小打小鬧”了。其實由此亦可以從側面看出,大境門初建時未必完全是為了貿易,日后的輝煌也許更是一種順勢而為吧。
圖7:到了長城沒爬上去也非好漢
不過盛衰總有時,上世紀初隨著張庫大道的衰敗,大境門前曾經的車水馬龍終成舊夢。及至1926年高維岳就任察哈爾都統時,雖然感慨于眼前的一片“大好河山”,但不知他的心中可曾有過幾許唏噓呢?然而我卻沒有時間在此多愁善感了,原以為門票13元的大境門只是一個小景點,來了才發現其實是一個挺大的景區,從導游圖上看,能爬的長城也有很長一段。登上城門時已近下午兩點,因為還要繼續趕路去大同,最終只爬了不到10%,筋骨尚未活絡就不得不悵然而返了,留下的這些遺憾,以后有機會再來彌補吧。
最后再說一句題外話上張題外圖。在張家口的第一天,我們從堡子里出來后去了趟水母宮(可不是水族館哈),這似是近年重新修復開發的,設施不甚完備,還只是2A級景區。級別雖是低到爆表(掛這級別牌子的還真是少見,說真的我去過的5A景區都比2A多),但風光其實還可以,尤其是這里的山頭上有一些很原生態的長城遺跡。當然了,這些長城還沒有得到更多的關注,只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看來一時半會是不會修繕了,有朝一日要是能去野游一番,也是不錯的。
靜思齋 于岳
2019年8月28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