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令人膽寒的猴狗大戰廣受關注。在印度孟買以東約500公里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比德區的曼杰萊加奧恩村,多達250條狗被殺;而在拉沃爾村,整村的狗無一生還。這場殺戮的“殺手”,是當地的一群猴子。
有果必有因!有當地人描述過猴狗大戰的起源:
一個多月以前,在印度一個小鎮附近,一只猴崽被狗殺死,猴群展開激烈的復仇行動,至少殺死狗子250條,猴狗大戰就此爆發。
從時間節點來看,這場猴狗大戰持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戰場”涉及到附近的好幾個村子,其中一個名為“曼杰萊加奧恩村”的村子,有數據顯示被殺狗子的數量超過250條,拉沃爾村的狗更是遭到團滅,可見猴群的復仇之戰有多瘋狂。
動物跟人一樣,也是有靈性的,尤其是對于與人類具有相似基因的靈長類動物猴子而言,當自己受到外來侵犯的時候,它們就會反擊,這是正常現象。不過,也有很多人為狗子的悲慘結局感到憐憫,同時引發一個很受關注的問題:狗為何干不過猴?
不少人認為,狗的戰斗力應該比猴強,至少單挑能力要勝過猴子,確實有這個可能性。然而,綜合各種因素再結合本次事例,猴子能在此次猴狗大戰中勝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猴子敏捷
猴子是靈長目一些動物的俗稱,與我們人類有一定淵源。從本質上看,猴子都是“樹上居住者”,都是樹上運動高手。“一出生就上樹了”這句話,就很好地反映了猴子優異的敏捷性。
在本次猴狗大戰中,當地人看到局勢不妙,還請求了森林部門的幫助,讓專業人員來幫忙對付猴群。不料,他們連一只猴子都沒有抓到,導致這個結果的原因正是因為猴子太敏捷了。
猴子團結
所謂“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始終干不過一個群體。猴子是群居性動物,能處理多變的森林活動和社交活動,它們喜歡集結在一起,群體數量少則幾十只,多則幾百只,社群性很強。
在本次猴狗大戰中,當一只猴崽子被狗殺死之后,猴子立馬聚集在一塊組成猴群,為小猴子報仇。有人調侃說小猴是猴群的“王子”,其實這跟小猴的身份無關,即使是普通猴崽它們也會這么做,因為猴子本來就是非常團結的,這是天性使然。
猴子聰明
猴子的社群性,其實也反映出其高智商。不管是在生理和形態上,還是在進化和遺傳上,猴子都與人類具有很多相似之處,這方面其他任何動物都無法與之比擬。相比于其他所有陸生哺乳動物相對身體的比例而言,猴子具有更大的大腦,也就是說猴子的腦容量更大,更聰明。
猴群中一般有一個首領,即猴王。猴王是怎么選出來的?靠武力。這也是猴子的聰明之處,這樣選出來的猴王才能夠保衛猴群的領地和安全。
在本次猴狗大戰中,猴群的戰斗方式雖說有些殘忍,但也多少體現出它們的策略性,它們先將狗抓住,然后抱著狗爬到樹上或者屋頂上,將狗從高處拋下摔死,狠狠地提高了狗的致死性。
猴群的情緒處于應激狀態
這應該是最關鍵的一點。猴崽被殺,這種突然發生的外界情況的變化使猴群的身體處于充分動員的狀態,機體活動力量迅速增強,以應對緊急情況。這種情緒狀態在心理學上叫“應激反應”。由于應激反應,激發了猴群最大的潛能,這種力量不容小覷。
還記得有個報道:一個小孩被一輛小轎車壓在車底下,路上十幾個人一起抬車都抬不動。而孩子的母親趕過來之后,發瘋般地往上抬車,一下子就將車的一端抬高了一二十厘米,孩子順利從車底下抱出來,旁人都不敢相信。
綜合以上幾點,在發生于印度的這場猴狗大戰之中,狗子慘敗的結局并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