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近期俄烏戰場傳出兩個新“動向”。第一:被圍困在鋼鐵廠內的亞速營鉆出隧道使用大口徑炮反擊俄軍,最終不是被殲滅就是被抓獲。第二:烏軍利用無人機的引導,對赫爾松俄軍第49集團軍前線司令部進行了突襲行動,最終在精確炮擊下,俄軍大約有50名軍官傷亡,其中還有一位副司令。戰斗民族面對這種事,必須要來一次“現世報”。
在說到重點之前,還要再多分析一下此次烏軍的突襲行動。據悉,當時俄軍指揮部正在繁忙的聯絡當中,由于過多的通信信號發出,直接被美國電子戰飛機發現,隨后便將精準情報提供給烏軍,利用自身的引導促成了這次對俄軍的“沉重打擊”。還是那個問題,相比較北約而言,俄軍在信息收集和信息隱藏方面的實力確實偏弱,以至于肉眼都很難偵查到的司令部直接被“一鍋端”。
在赫爾松“吃癟”的俄軍,士兵會組織強有力的反擊來挽回顏面,而此次俄軍直接選擇了烏克蘭炮兵火力陣地。要知道,在此前烏克蘭公布的視頻中,烏軍至少幾十次成功利用炮擊襲擊了俄軍軍事重地,比如烏軍15次成功炮擊了赫爾松機場。這無疑對俄軍造成了“重創”,而且也可以說明,野戰炮兵在拉鋸戰中,往往比戰術彈道導彈帶來的效果還好。
據報道,俄軍在經受“重大損失”后,隨即展開了反擊。近日,俄軍在一天之內火力打擊了烏軍1098個目標,其中包括33個指揮點以及124個烏克蘭炮兵火力陣地,還有919個據點以及兵力、武器裝備集結區域。可以說一場“你死我活”的復仇大戰正在上演,未來的頓巴斯地區以及烏克蘭南部,或將陷入“火海之中”,所以說烏軍利用北約反擊俄軍,其實有利也有弊。
但是從俄軍的反擊也可以看出,如果俄軍不使用精確制導彈藥,最多只能命中烏軍集結區,說白了就是一個區域,而不是具體的目標,所以能給烏軍造成的實質傷害到底有多大還不明確。總而言之,雙方架勢已經到了這個份上,這場沖突只有決出勝負才會結束,誰也沒有撤退的道理。無論誰贏誰輸,都希望沖突早日結束,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呢?
(文/軒仔)